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何继善:将个人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相融合
首页> 科普频道> 科学之子 > 正文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何继善:将个人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相融合

来源:光明网2022-02-24 10:2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 崔兴毅

  “小时候,我们渺小,别人强大,祖国饱受欺凌,科学界也总有人幻想全盘照抄、照搬西方的那一套……中国科学家就应该挺直胸膛,撑起中国的脊梁、民族的富强。”

——何继善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湖南代表团捧回来了一张无人认领的全国科学大会奖奖状。经查证,这张奖状属于当时名不见经传、靠着手摇计算机摇出成果来的何继善。

  潜心钻研近20年的成果不仅令何继善“一战成名”,更给他带来了一项特殊的荣誉——3年后的1981年,47岁的何继善终于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刻何继善期待已久,他早已将自己一生的奋斗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国家在铁蹄下受辱,人民在战火里逃生。家国破碎贯穿了何继善的童年与少年时光。直至新中国成立,何继善才有幸获得矿砂检验的工作,与勘测探矿结下缘分。

  1956年,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何继善再次受益,他以同等学历考进东北地质学院 ,正式迈入了科研殿堂。

  从地球物理学初兴的20世纪50年代,到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奖状,寂寂无名的20多年里,强国之愿与报国之志陪伴何继善走过祖国的平原、深山、沙漠和盐碱地,在艰苦卓绝的野外作业基础上,结出了科研的果实。

  1986年3月,刚晋升为教授的何继善携“双频激电法”在国际上首次亮相,立即引起了世界地球物理界的轰动。被称为“变频法之父”的地球物理学家维特教授对何继善说:“我们落后了,中国在这方面已超过了我们。”

  “他是急国家之所急,为什么他老是在发明?他觉得跟在别人后面跑是没有出路的,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东西。”何继善的科研团队最懂他在自主研制上的坚守。科研是一场长跑,一时领先不意味着一直领先,更何况决胜的终点是民族与国家真正实现复兴与崛起。

  何继善的强国之志里,裹着的是一颗济世安民之心。1998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不久的何继善,看着洪水肆虐的祖国大地,决心要消除水患。在一年的不断钻研下,何继善于1999年提出了“流场法”,实现了堤坝管涌渗漏入水口的高分辨率快速检测。

  10多年来,何继善先后奔赴全国10多个省,测定了110多处江堤管涌和20多处水库大坝渗漏点,准确率达到100%,排除了多个重大险情,间接挽救了众多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何继善对页岩气的关注也开始于这一时期。他发现,中国的页岩气储量可观,但大多深藏在崇山峻岭中,对探测和开采提出了很大挑战。而我国当前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大量清洁能源。在何继善的眼里,能源自主对于国家安全至关重要。于是,他提出了“广域电磁法”,可以精深准确地勘探资源。2018年,耄耋高龄的何继善凭此再一次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在攀登科研事业高峰的过程中,何继善选择在他最热爱的土地上,践行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勘探祖国的山山水水,测绘民族的振兴富强,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奉献自己的一生。“最好的人生规划就是将个人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相融合。”这是何继善的话,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院士小传

  何继善(1934— ),从事科研教学60余年,长期致力于地球物理理论、方法与观测仪器系统的研究,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创立并发展了以“双频激电法”“伪随机信号电法”“广域电磁法”和“拟合流场法”为核心的地电场理论和仪器,在国内外得到广泛成功应用。研究成果使我国在频率域电法领域独树一帜,远居世界领先地位。长期重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参与推动成立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积极组织工程管理论坛和推动工程管理学科建设,对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招生、建设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吴天一:把根扎在青藏高原

扫码进入《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专题

[ 责编:赵宇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8日起恢复开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7月4日,神秘的水星将迎来东大距,这是今年第二次水星东大距,观测条件依然不错。
2025-07-04 09:51
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5-07-04 09:50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