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汪应洛:科学管理是技术,也蕴含治国之道
首页> 科普频道> 科学之子 > 正文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汪应洛:科学管理是技术,也蕴含治国之道

来源:光明网2022-02-24 09:5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 崔兴毅

  “我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大学生,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能为国家多培养些人才,看着他们在各自领域发挥出来的作用,我心里异常欣慰!所以,我还会这样走下去……”

  ——汪应洛

  “在几十年的奋斗生涯中,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管理乃治国之道。”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汪应洛的院士箴言。

  1949年,汪应洛进入交通大学,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1956年,响应党中央支援西部的号召,交通大学几千名师生员工,离开黄浦江畔,来到古城西安。毕业不久的年轻硕士汪应洛也在西迁的大军里。

  从此,汪应洛的生命便跟管理工程教育与研究紧紧地连在一起,他成为我国管理工程教育与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以及系统管理学科的奠基人和卓越的管理工程教育家。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恢复建立后,汪应洛在国内最早提出从工程师中培养管理人才,推动了国内培养具有双学位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管理人才的教育路线。他还在国内首先倡导工业工程教育、研究与应用,为我国管理工程和工业工程教育体系的建立以及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战略思维下,我始终坚持和追求四个方面的结合,即:世界先进的科学管理理论、方法与我国国情的结合;科学管理与工程实践的结合;系统工程与管理工程、工业工程的结合;管理创新应用研究与高层次、实用型管理人才培养的结合。”汪应洛说。

  在汪应洛的科研生涯中,令他终生难忘的挑战是长江三峡工程的重大工程决策。“当时国家电力部、水利部、交通部、四川省、湖北省等各方争执不下,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学术支撑力量,国家决定让国家科委组织专家组进行研究。刚刚开始倡导建立模型以定量分析的我们被抽中了,当时明确要求我们给出定量分析的结论和方案。”汪应洛对承担如此重任十分激动。

  当时,争议非常多,最激烈的是三峡大坝的高程。汪应洛带领团队综合各方意见,建立了数学模型,经过多次优化计算,提出坝高185米、蓄水高175米的建议方案,虽经波折但最终被采纳。同时,针对中国国力能否承受如此重大工程的争议,他们也进行了综合剖析研究,得出了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系统工程的优化计算和综合权衡的结果表明,三峡工程投资需要1000多亿元,而且不是一次投入,我国的国力是完全可以承受的。”汪应洛说,这一判断随后在三峡大坝的实际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得到了证明。“由此教学相长,又经过一些重大工程决策的磨砺,我们尝到了甜头,也进一步坚信了科学管理是技术活,有些艺术之境的意味,但也蕴含着深沉的治国之道。”

  对于汪应洛的贡献和治学态度,时任中国工程院院长的徐匡迪曾在汪应洛80岁时发来贺词:“在您八十华诞之际,谨致热烈祝贺。感谢您为我国工程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您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无私奉献高尚的品格,是我国工程科技界学习的榜样。”

  汪应洛的教育成就有口皆碑。在学科成就之外,让汪应洛引以为豪的是他的学生们。他培养了120多名博士生,他们有的获得“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有的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有的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多人被评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并成为年轻的学术带头人。

  如今,汪应洛仍坚持到办公室工作,考虑最多的依然是如何为国家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级管理人才,特别是管理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优秀企业家。

  院士小传

  汪应洛(1930— ),管理科学与管理工程专家,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管理工程、系统工程和工业工程的学科带头人,我国第一位管理工程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流动站导师。在国内率先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参与完成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发展战略的研究;完成三峡工程综合经济评价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等,该研究被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系统工程应用的重大成果;提出企业柔性战略概念和实现战略一体化管理观点,以及“精简、灵捷、柔性”生产系统概念、“灵捷网络化制造模式”理论和方法并加以实施。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汪应洛:科学管理是技术,也蕴含治国之道

扫码进入《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专题

[ 责编:赵宇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主持中俄蒙元首第七次会晤

  • 习近平会见蒙古国总统呼日勒苏赫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点击羽绒服胸前的按钮,2秒即可速热,实现四档温度调节……1日,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现场,一款造型时尚的智能温控羽绒服吸引不少观展者驻足围观。
2025-09-02 10:23
当地时间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显示,今年的全球创新指数(GII)集群研究将风险资本交易活动作为一项新指标。全球创新指数集群排行榜于2017年创设,通过三项核心指标,识别世界级创新活动在当地的集中程度。
2025-09-02 10:21
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昨起实施。为保障新国标在本市顺利推行,近日,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在京销售电动自行车生产经营企业约谈指导会。为保障新国标平稳落地实施,本市市场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督抽检,保障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安全。
2025-09-02 10:18
会空翻、格斗,能叠衣、调饮,善聊天、“思考”……前不久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各类机器人本领“进化”、各显神通,展现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如今,从旅游出行的智能助手,到工厂培训的“最强大脑”,再到装备升级的有力支撑,人工智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5-09-02 10:15
零碳园区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节能降碳,光靠“外套保温”不够,在园区地上、地下,还有“血液循环”系统来“保持恒温”。
2025-09-02 10:15
在这条新的赛道上,中国青年正在奋力奔跑。
2025-09-02 09:59
记者近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围绕《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相关部门将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具体来看,一方面将围绕《意见》提出的6大行动若干重点行业领域,分别制定“人工智能+”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各行业目标任务、重点方向和工作举措。
2025-09-01 09:56
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的智能感知、决策、控制、作业等能力,强化农机农具平台化、智能化管理。
2025-09-01 09:55
生产车间里,抽气泵凹槽上蒸汽弥漫,极细的金属导体经过氯化液处理,三次涂漆后,再附上绝缘漆膜,最终制成直径仅0.012毫米的成品电磁线。 银西产业园甘肃康视达隐形眼镜有限公司的厂房内,智能化生产线高效运转,无人搬运车有序穿梭,整个流程高度自动化。
2025-09-01 09:53
江南大学是一所以轻工特色见长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发酵工程学科凭借深厚的学科积淀和前瞻性布局,成功跻身国家“A+”学科行列。学校与发酵行业龙头企业共建16个联合研究中心,聘请16名教授级高工和国家级科创人才担任工程技术导师,推动研究生深入产业一线。
2025-09-01 09:52
在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山东赛区比赛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参赛队共荣获10项金奖、1项银奖。 山东省特种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山东省焊接领域唯一的重点实验室,突出在特种环境、特种材料以及特种结构方面的焊接技术及装备制造研究。
2025-09-01 09:51
当前,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AI)正从“辅助工具”跃升为驱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引擎。
2025-08-29 09:40
中国科幻完成了从文学、影视到互动娱乐的全产业链突破,步入业态融合与创新驱动的关键阶段。科幻阅读作为科幻产业链上游的基础产业,需率先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5-08-29 09:38
作为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拥有生命的天体,地球宜居性的形成与演化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核心议题。
2025-08-29 09:35
国家气候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28日,华北雨季已持续55天,较常年雨季长度(30天)明显偏长。截至8月25日,华北雨季监测区累计雨量较雨季常年值偏多131%。
2025-08-29 09:18
8月29日是七夕节,在古代神话中,牛郎和织女因为被天上的银河隔开,只有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才能通过鹊桥相会。那么,银河到底有多宽?
2025-08-29 09:17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王浩华团队、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郭秋江超导量子计算团队联合清华大学邓东灵团队,在百比特超导量子芯片上观测到,“预热化”机制能有效抵御热激发扰动,使有限温度下的拓扑边缘态展现出了足够的稳定性,为保护脆弱的量子信息提供了新可能。
2025-08-28 09:47
6G时代,无论在城市楼群还是偏远山区,都需要数据的高速传输和快速接入,但基于纯电子技术的传统无线设备带宽受限、频段单一,难以动态调度频谱资源。
2025-08-28 09:47
8月26日,《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发布。为何要出台这份文件?这份文件重点说了些什么?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参与文件起草的专家。
2025-08-28 09:45
从“人工智能+”发展进展来看,朱克力认为,在政策层面,形成了举国体制,算力基础设施、数据供给、人才体系等基础支撑全面强化。
2025-08-28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