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杨振宁“关门弟子”翟荟:“最笨”的方法做科研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杨振宁“关门弟子”翟荟:“最笨”的方法做科研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2-01-30 09:4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我可能一辈子才带过十几个博士生。”杨振宁先生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翟荟就是其中一个,也是最后一个。

  古香古色的科学馆,在美丽的清华园里更显庄严朴实,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翟荟的办公室就在科学馆三层,杨振宁先生的办公室在二层,一层是杨武之先生曾经工作的地方。

  在系列纪录片《大先生杨振宁》中,由于翟荟的办公室更为“简朴”,便被“征”为纪录片拍摄地,他六岁的儿子,也客串了儿时的杨振宁先生。

  虽然刚40出头,翟荟就已经获得多项荣誉。2021年9月,他又接连获得了2021年“科学探索奖”和2020年度北京市杰出青年中关村奖。

  在他看来,科学是面向未知的,科学家不能“躺平”在已有的成绩里,要持续不断地探索。

翟荟 田瑞颖摄.jpg

  翟荟在办公室 田瑞颖摄

  “宁拙勿巧”

  科学馆,是清华大学最“古老”的四大建筑之一。2007年,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高等研究中心)搬至科学馆。这里除了是学生们的“网红”打卡地,还走出了不少科学界的“网红”学者。

  高等研究中心成立于1997年,杨振宁先生应聘担任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1998年,翟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并进入刚成立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基础科学班学习。

  大三暑假,带着对科学未知的探索,他走进了心中神圣的科学殿堂——高等研究中心开始科研实践。

  一个午后,正在楼道打印的翟荟,遇见了同来打印的杨振宁先生。简短交流后,杨振宁先生让他回去看一篇最新发表的实验,并在暑假回来后探讨。

  就这样,他成为杨振宁先生在清华大学的“关门弟子”,最后一个博士生。

  博士毕业后,翟荟先后前往两所国外高校开展博士后研究。2009年,高等研究中心更名为高等研究院。同年,翟荟回到高等研究院工作,并带领团队开展冷原子等量子物质的理论研究,还涉及凝聚态物理、引力理论、机器学习、量子物质和量子信息等方向的交叉研究。

杨振宁先生、高研院<font class=

  杨振宁先生、高研院院长顾秉林院士和翟荟研究组合影 翟荟供图

  “宁拙勿巧”是杨振宁先生说过的话,也是对翟荟产生最大影响的话之一。

  翟荟说,“宁拙勿巧”是一种科研态度,一方面是说做科研不要投机取巧,做学问必须诚实;另一方面是说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这句话解释起来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翟荟告诉《中国科学报》,“我跟学生们做研究时,都是采用‘最笨’的方法,比如理论推导,就算有捷径,我们也不走,必须一步一步来。”

  2021年,翟荟撰写的教材《超冷原子物理学》在剑桥出版社出版。在将新书送给杨振宁先生后,先生在回信中写道,“你的书遵循了你的研究物理的方法。”

  在翟荟看来,“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能有自己的研究方式和风格,何其幸运。”

  不可触碰的“两条红线”

  回国至今,翟荟已经培养了20多位博士生、博士后,不少学生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

翟荟和研究组学生、博士后合影 受访者供图.jpeg

  翟荟和研究组学生、博士后合影 翟荟供图

  “我的学生,有两个红线绝对不能碰。”翟荟告诉记者,一条是学术诚信红线,另一条是科研经费的政策红线。

  “就好比火车警戒线,不仅不能碰,还必须离得越远越好。”说到这里,他变得严肃起来。

  在翟荟的研究组里,对“抄袭”的定义,有着“苛刻”又“不成文”的标准。“抄袭是绝对不允许的,如果所写文章有连续7到10个单词跟别的文章一样,那就叫‘抄袭’,即使跟自己以前的文章一样,也叫‘抄袭’。”

  他解释说,“7到10个单词并非标准,而是强调文章中的每句话都必须是自己独立写的。如果每句话都是自己写的,不太可能出现一长串词完全重复的情况。”

  对于学生每篇论文的学术水平,翟荟并没有特别的要求。他认为,学生的学术水平是随着积累不断增长的,最初的文章影响力也许不大,但随着积累,慢慢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虽然在科研态度和科研诚信上,翟荟对学生有严格的要求,但在日常工作中,他们是很欢乐的大家庭,“学生们都不怕我,以前都是直接喊我‘翟荟’,也就近两年,才有学生开始叫我‘翟老师’。”翟荟笑着说。

  实际上,他们也经常会因为科研观点不同而争论。在翟荟看来,这种争论才是科学应该有的状态,也最能迸发出好的点子。

  “科学里没有权威,科学就是追求理性的实事求是。而科学家精神中,最首要的就是探索真理,实事求是。”翟荟说。

  在他看来,科学不同于技术,“科学是探索未知,而不是攻关。”

  2019年,翟荟获得了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项目的支持。与以往的项目不同,它不要求明确科研目标的计划书,也不需要非常细的经费管理预算,项目科学家可以根据研究自行决定经费使用并开展研究。

  项目答辩时,一位评审专家问他,“你提出的研究新效应,究竟新在哪里?”面对这个问题,翟荟“老实”回答说,“不知道,如果我还没研究就知道新在何处,那这个研究结果其实不算是新的。”

  对于这个回答,评委并没有因为他没有提到新在哪里,就否决他的项目。相反,他的项目还获得了支持。后来,翟荟在科技部组织的一次座谈会上,也大力推崇了这种科研模式。

  这也让他觉得,近年来北京市科创环境有了明显变化,例如怀柔科学城、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等的建立。

  但他也指出,科学探索有多种模式,除了大的科学中心、团队作战等模式,小的研究组也是一种模式,“希望可以继续加强对小课题组持续和大力度的支持。”

  “不要给科学家‘贴标签’”

  除了做科研,翟荟还会腾出时间,干些看起来似乎跟专业不相关的事。

  比如,每年他都会阅读四五十本书,包括历史、社会、纪实、通识等各种类型。此外,他还坚持每天练10分钟毛笔字。

  记者到访的前一天晚上,翟荟正在读《偏见的本质》。

  在他看来,科学家也被贴上了太多“标签”,存在很多固化认识和刻板印象。“比如科学家就是不顾家的、很苦的、很忙的,如果都是这样,青少年还怎么向往科学事业呢?”

  “科研也是一种职业,科学家也有自己的生活。”实际上,回到家中,翟荟也经常做饭,关心孩子的学习。

  记者注意到,翟荟的手机里没有微信等社交娱乐软件,只有一些常用的功能性软件。相比于“冗杂无用”的信息,他更喜欢沉浸在阅读中,“读书,能让人静下来。”

  在一次差旅中,翟荟发现整个车厢好像只有他一个人在看书,不少人是在看手机,“我还是希望看到更多人能一起阅读。”

  从科学馆的西门出来,草坪上摆放着一些凳子,一旁是小荷塘,鸟叫声不绝于耳。在这里,翟荟时常与学生们探讨科研,很多灵感也迸发自这里。(田瑞颖)

[ 责编:赵清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浙江杭州:电报业务即将退市 通信爱好者排队发报

  • 雄商高铁河北段架梁施工全部完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体现在环境保护上,体现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上。
2025-04-28 09:27
体重管理已成为当下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为此,各地应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鼓励医院开展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形成。
2025-04-28 09:26
4月25日,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5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全国性学术团体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
2025-04-27 09:36
4月23日,在上海张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将中法天文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投入使用。
2025-04-27 09:35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二十号,55年间,中国航天书写了从地球走向浩瀚宇宙的壮丽诗篇。
2025-04-27 09:30
六合区是南京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2025-04-27 09:16
工厂化育秧选良种、精培育,提高秧苗成活率,减少农药使用,正成为越来越多农户的“心头好”。
2025-04-27 09:13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