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林建华:科研界“内卷”如何破?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林建华:科研界“内卷”如何破?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1-11-24 08:5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林建华(未来论坛供图)

  林建华是一位化学家,也是一位教育者。

  一路走来,他有过很多个“校长”头衔:重庆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解放人的心智,释放人的内在潜力。”

  或许正因如此,当他畅谈对科技界一些问题的看法时,常常落点于对“人”的关注上。

  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期间,现任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首创主任、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ee委员的林建华接受了《中国科学报》采访。

  针对“清北博士到中学任教”、“非升即走”、内卷等最近科教界关注的话题,他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中国科学报》:近来有一种调侃:“清北博士的尽头是深圳中学”,是说因为待遇优厚,很多名校博士毕业生纷纷竞争深圳的中学岗位。曾担任国内顶尖高校校长的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林建华:

  我觉得这种现象的积极一面在于,我们确实应该进一步提高中小学老师的待遇。让真正优秀的人才流入中小学,对我们整个国家的教育都会有很大的利好。

  我们现在很多问题都出在基础教育上,现行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少年儿童的创造潜力。被扼杀以后,到了大学我们再想给他重建起来,就非常困难了。

  中国真是一个人力资源潜力非常大的国家,我们的创新局面不应该像今天这样,我们的贡献是完全可以更大的。所以我很希望看到,更多来自好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去中小学任教,提高我们的基础教育质量。

  深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一些事情会走在前面。未来如果有更多地区的中小学开出好待遇,我们也乐见其成。希望这些名校博士们,也能在中小学的岗位上真正发挥出自己的价值。

  《中国科学报》:有些博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们在求职中优先选择中学等单位,也是忌惮高校“非升即走”等制度。您怎么看待越来越普遍的“非升即走”?这跟国外已经成熟的预聘制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林建华:

  把预聘制和“非升即走”挂钩起来,是一种偏见。预聘制本身的内涵要比“非升即走”丰富得多。

  预聘制是一种很好的制度:高校不仅要用优厚的条件去吸引最优秀的人,更重要的是,把人招进来后,要提供很多条件、很多支持来帮助这些年轻人成长。所以根据很多国外高校的经验,预聘制下的成材率比传统模式要高很多。

  北京大学从2005年就开始施行预聘制,现在我们的年轻人真的是很优秀。一方面他们来的时候就很优秀,另一方面我们在督促他变得更优秀,除了硬件支持外,还会指定一些资深“导师”去指引他成长。

  相反,“非升即走”是非常不好的一种说法,它暗含着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跟预聘制的精神恰恰是背道而驰的。

  前几天有人告诉我,一些高校一招就是上百人,然后就让写文章,写不出来文章就走,这不是什么正经事,是歪门邪道。绝不应该把这种现象和我们的人事制度改革联系起来。

  《中国科学报》:从我们刚刚讨论的这些现象中,也可以看出“内卷”的风气在困扰着很多科研人员。在您看来,学术界的“内卷”反映出哪些问题,该如何破解呢?

  林建华:

  前两天,我跟一位曾经的北大同事聊了聊。他现在已经调到外地,做一个学院的院长。他告诉我,差别太大了,在这所地方院校,至今仍然是根据一些数字在做管理: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申请到的经费等等,这些数字反过来都会变成工资的一部分。

  我是不太赞成在专业行业里采用绩效这种方式的。这种模式本身就会破坏一个人的心态,妨碍他去追求更高远的学术目标。

  要想让一个专业人士做出好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他的尊严。一个学者、一个教授,不应为五斗米折腰,去乞求行政人员给自己打个好分数。

  所以这个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是学术评价和学术管理的行政化。当评价科学家的人,自己并不是科学家时,他们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用学历、资历、论文、帽子、项目来衡量。

  国家现在提倡“破五唯”,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也是非常难的事情。我们现在做的好多事情不成功,败在哪里?败给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对科学界的一切管理,最终必须回归到一个目的:让学术共同体自身来发挥规范、约束、引导和激励作用。

  《中国科学报》:科研界的“内卷”不仅体现在岗位、待遇和职称的竞争上,也体现在一些研究工作的低水平重复和低水平竞争上,怎么才能突破这种在小圈子里打转的困境?

  林建华:

  做研究到了一定程度,你必须建立起自己的学术品味和学术风格。

  品味就是你欣赏什么,追求什么,选择什么样的道路。

  风格就是你思考问题的方式:有些人偏重理论分析;有些人习惯从实践中求真知;有些人很敏锐,总是能直接抵达问题核心;有些人更倾向于通过积累大量数据来得出结论……

  学者的品味和由此形成的风格,决定了他能够取得成就的大小。

  我期望我们的科学家不要天天追求奖金什么的,这样是形成不了自己风格的,也摆脱不了所谓低水平打转的困局。

  从国家层面来讲,要考虑的还是怎么让这些学者真正静下心来,形成自己的品味与风格,从而与更高的学术目标相匹配。

  《中国科学报》:那我们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应该怎么做?

  林建华:

  我觉得一个学校、一个科研机构,你怎么判断它是优秀的还是平庸的?

  作为管理者,眼睛不能只盯在出了什么成果、申请到多少项目…… 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而是考虑这些东西太多,思维和管理模式都会变形的。

  我觉得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其实就是两点:第一,学生在这里的学习和成长体验好不好;第二,年轻学者在这里成长和发展得好不好。

  我们现在有很多评价指标,包括“双一流”评选标准等等,那些条条款款都是结果性的,是果而非因,不是最底层最根本的东西。

  根本是什么?是人。你只要看到年轻人在一个地方成长得比别处更好,能释放出自己的内在潜力,那这一定是一个好学校。

  这个标准不需要量化,大家都能看得到。如果要量化,曾经有人统计过美国各大高校计算机系教授的出身院校,发现确实是最好的学校,培养出了数量最多的优秀学者。

  虽然这个数字只是一个很窄的侧面,但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不断在创造的人。那显然这个数字就代表了某种本质的东西。

  《中国科学报》:如果请您对年轻的科研人员说几句话,您会说什么?您期待他们成为怎样的“未来科学家”?

  林建华:

  人是各种各样的,学术的品味和风格也是各种各样的。

  在坚守学术伦理和学术道德的基础上,我希望将来中国的学者能够更加自由地去探索。

  这个“自由”实际上就是每个人实现自己价值的自由。每个公民的自我实现,都是实现我们国家目标的重要基础。

  只有把每个人的潜力都充分发挥出来,每个人都各美其美,我们国家的总体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

  (李晨阳)

[ 责编:赵清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四川舰顺利完成首次航行试验

  • 大、小苏干湖:咸淡相连的高原“姊妹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