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山旺盆地并角犀及其演化迁徙历史获揭示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山旺盆地并角犀及其演化迁徙历史获揭示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1-11-24 08:5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并角犀属头骨化石。(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

  并角犀属脚骨化石。(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团队的研究成果在《亚洲地球科学:X》在线发表,该研究报道了发现自山东山旺盆地早中新世地层的矮脚犀族骨架化石,对其演化迁徙历史提出了新的假设。

  矮脚犀族是真犀科内仅有的小型化犀类,至晚中新世类群头骨和脚骨均达到较高的特化水平,在大型哺乳动物中是较为少见的演化现象。

  山东山旺盆地出产化石的地层时代为早中新世时期,化石完整而精美,不仅有植物的叶片化石,还有鱼类、蛙类、鳄类和哺乳类等脊椎动物的骨架化石。犀类研究最早是杨钟健先生于1937年根据部分骨架材料命名的细近无角犀(Plesiaceratherium gracile)。王伴月于1965年注意到该地点可能有另外一类犀牛,但限于材料较少,暂时将其放入近无角犀属,命名为山旺近无角犀。

  本次研究中新的骨架化石诠释了山旺种的形态特点,尤其是大的上下门齿,鼻端发育角座,前后脚骨粗壮。邓涛团队据此对山旺种进行修订,将其归入矮脚犀类的并角犀属(Diaceratherium)。

  并角犀最早的化石记录产于法国晚渐新世地层,欧洲也是该属化石最丰富的地区,而亚洲仅在中亚哈萨克斯坦的早中新世地层有发现。

  该研究报道的山旺盆地的骨架化石,将该属的分布范围扩展到东亚,也揭示了其在晚渐新世到早中新世期间与众不同的演化迁徙历史。在对比同时代犀类的地史分布后发现,大部分亚洲与欧洲共有的属种在南亚和东南亚都有发现,即它们的迁徙途径青藏高原的南缘。

  但是,并角犀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层的缺失表明,其从欧洲到东亚的迁徙路线更有可能是途径中亚哈萨克坦地区,即从青藏高原的北缘通过,为研究渐新世到中新世过渡期间哺乳动物的演化迁徙历史提供了新的线索,说明青藏高原的隆升已对动物地理区系的演化发展产生了显著且重大的影响。

  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资金资助。(崔雪芹)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jaesx.2021.100074

[ 责编:赵清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青年对话会2025”在京举行

  • 山东东营: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