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交叉学科:如何摆脱简单拼凑,实现融合贯通?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交叉学科:如何摆脱简单拼凑,实现融合贯通?

来源:光明网2021-10-14 11:1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学科的定义是清晰的,但我们面对的世界却是个复杂体系,解决这个复杂体系中的问题需要多学科交叉研究。鼓励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制度和政策等方面,却又有很多需要厘清和探索的问题。日前,2021年度全国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联席会年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40余所高校院所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共济一堂,探讨学科交叉的组织与未来发展。本次大会是全国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联席会在首届联席会议上成立近一年后,由联席会秘书处北京大学第一次举办的年会,开幕式由联席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汤超主持。

  其中,大家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究竟怎样才能让不同学科真正融合,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叠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2020年成了交叉科学学部,加大了对学科交叉的支持力度。这一举措在中国科技界引发了强烈反响。基金委副主任陆建华院士提到,交叉科学学部已经完成了今年上半年集中受理的项目资助。他说:“总体情况令人满意,从今年交叉科学部项目申请来看,国内确实有一些科学家已经在从事交叉科学研究,他们具备相当的能力,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用多学科的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有一些研究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同时我们也看到,真正交叉的比例还不是太理想,有一些项目只是不同学科知识的简单拼凑,没有实质性学科交叉融合。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交叉,而是为了申请项目而交叉,这种情况确实还不在少数。”

  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应该是学术发展的内生需求,而不是为了交叉而交叉。交叉学科的定义仍有争论,但科研实践已经走在了前面——这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不应是机械的学科叠加。

  国家纳米中心主任赵宇亮院士一直从事纳米材料的安全性研究。他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纳米材料安全性问题,创建了我国首个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实验室,是国际公认的纳米毒理学和纳米药物领域的开拓者。这位曾经的核物理学家深切地感受到科学交叉融合的重要性——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他一直在从事纳米药物运输技术的研究,“纳米材料进入体内时,究竟会发生什么?或者说它的安全性怎么样?”要弄懂这个问题,需要材料学、毒理学、化学、生物、医学等专业的协作。赵宇亮回忆学科的初创阶段:“我那时候天天到北大医学院听课,听毒理学。北大一位教授是我国毒理学教科书的作者。那个时候他已经退休了,我请他教我们做实验、给我们讲课、带学生,这样才把这个领域做起来。”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韩启德院士说:“学科交叉研究首先要带着问题,我始终强调问题导向,至于最后能不能学成学科,我们不要太在乎这个。我们就是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发扬长处,首先能够提出好的问题,然后大家集中精力来解决这个问题。评价也不应以有没有交叉来评价,还是要以科学问题解决得好不好来评判。”他提醒:“不一定交叉就是好的。学科本身就是在交叉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很多世界性的突破都没有在专门的交叉学科形成,都是某一个领域的。”

  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也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驱动,这样才能让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摆脱“打散工”的焦虑,沉下心来安静做科研。

  在北京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中心主任程和平院士的团队中,有学生命科学的、有学医学的、有学计算机的,他自己本身也是多面手——程和平本科是学生物力学的,又在生物医学系读了第二学位,毕业后在无线电系任两年助教。这让他在研究中既能提出问题,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自主研发科研仪器,做别人没做过的科研,“对科学研究来讲,终于有一次人家羡慕我们的装备”。

  从程和平的经历看,能将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凝聚在一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项目驱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起的国家重大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给了程和平很大的支持。程和平说:“我们实现了高度跨学科、跨学院的交叉,在大项目的驱动下,我们这些人很自然的走到一起。”

  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也需要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配合,以确保有充足的、高质量的人才供应。

  近年来,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上,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以北京大学为例,校长郝平介绍,北京大学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前瞻性的成立一批跨学科研究中心,2006年又在整合相关跨学科平台的基础上成立了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15年来,研究院已经发展为拥有11个研究中心,近1100平在读博士生的交叉学科教学科研重阵”。

  如今,发展交叉学科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教育界和科技界的共识。郝平说:“2020年是中国交叉学科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020年7月交叉学科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这是时隔8年后国家首次调整学科门类设置。同年11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了交叉科学学部。同年12月,全国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联席会宣告成立,秘书处常设在北京大学。这些标志性事件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交叉研究的高度重视,以及教育界、科技界在建设交叉学科上的主动作为,必将有力推动我国交叉学科的长远发展。”

  韩启德提醒,做学科交叉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创新和交叉的研究生态。他说:“交叉研究机构像生命一样,是具有持续动态、非均衡的生命系统,有内在复杂的自组织性。在管理上要去行政化、扁平化,文化至上,建设自由探索、包容、容错、合作的文化。”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齐芳)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

  • 西康高铁全线20座隧道全部贯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