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诗性的史著——读赵致真先生《播火录》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阅读 > 正文

诗性的史著——读赵致真先生《播火录》

来源:光明网2021-09-29 12: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尹新秋

  两年前,就从朋友那里听说《播火录》,并知道这本书连获第10届吴大猷科普著作奖银签奖和第15届文津图书奖。拜读的欲望不断累积叠加,今天终于从网上买到一本。开卷后果然不忍释卷,一口气读完。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

  几乎每翻一页,都能翻出敬意和新意。你可能不熟悉那些名字,但你一定会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你可能很熟悉那些名字,但不一定听过那些故事。我们对科学家历来不缺敬意,孩提时谈理想,首先就是向科学家致敬。科学家也从来不缺故事。市面上,《科学家的故事》,就有各种各样的版本。但越是崇仰的对象,越容易成为没有血肉的“偶像”。围绕科学家的故事,可能有不同的记载,很可能“添枝加叶”,甚至谬种流传,而确定的一点是很难写出新意。《播火录》作者说到创作过程,说他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不是用来写文章,是在读书。是在海量书籍中爬梳,考寻,取舍。各章呈现的人物故事都是几经优选的经典。因为有科学精神和史学方法的支撑,就不只是好看好玩的趣事逸闻。故事新鲜,可信,人物也有了正常的体温。譬如,牛顿把锥子插进眼眶探寻色彩的本源;巴斯德把手枪放在狂犬疫苗实验室,以备终止生命来防止病毒传播;爱因斯坦在离婚协议上写明将来得了诺贝尔奖,奖金归前妻所有;印度科学家拉曼觉得自己该得诺贝尔奖,再等不得,第三年同妻子跑到斯德哥尔摩坐等,居然逮个正着……科学巨匠们一些“生猛”的行为和孩子气的做法,让我们看到了这个高智力群体可歌可敬之外的另一面,人物一下就变得可亲可近了。

  《播火录》打破科学史著既有的书写样式,不按学科、时代和国家来划分选题,而是按不同的故事分门别类,在多学科之间纵横走笔。形式上的另一个特点,是插图远远超过了一般插图的比例。几乎每页都有图片,有时甚至占了一整页。各国档案深处发掘来的1400 张图片,做了多侧面的“情景再现”。是文字资料的注释或佐证,更以静观的姿态,与文字相映生辉。

  和一般科普著作不同,《播火录》完全可以当文学作品来读。它冷静,客观,准确,同时兼重哲学思考和价值判断。它的副标题,就是《科学发现的人文启示》。立意,选材,处处体现着鉴往知今的人文情怀,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作者说过,卷帙浩繁的中国史,很少有近代科学的篇章。虽然科学活动今天已经成为我们主流的大规模的社会实践,但还是迫切需要近代科学史上的“他山之石”。

  《播火录》是一首科学家的赞歌,又用两章的篇幅写了企业家花钱的智慧。诺贝尔、索尔维、卡文迪许、哈佛、斯坦福等富豪们,捐资集资办大学,办研究院,以自己的财富推动科学发展的进程。人死了,但他们的钱还活着。因为科学不朽,他们的财富融入科学事业,也将千古流芳。每读及此,我的心情就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赵致真先生作为电视科普栏目《科技之光》的创始人,经历了建立平台、借用平台的筚路蓝缕,看它在经济效益的考量下受到冷落,对那些得到资助的科学家们一定是倍加羡慕。意在言外,自有褒贬。我们能从这种“春秋笔法”中得到一些启示吗?

  读《播火录》,是一种享受。它的语言很美。警拔,新颖,清丽,还有那种富于画面感的诗意。专业作家的背景,使他的电视生涯,蓬勃着笔耕的兴致和乐趣。常常还在策划电视选题,就同时在搭建书的框架,电视片和著作双管齐下。优美的文字,是照进电视一道耀眼的光,我感觉文字又受了电视艺术的影响。读着读着就读出了“画面”。如写罗斯发现北磁极:“冰海雪原里,细丝线悬吊的磁针终于以89度59分的倾斜角垂直指向地心。这里……正是科学家追寻多年的地磁北极!全球磁力线的箭镞四面八方从天而降,都在这里汇合聚焦并'钻进'地下的'靶心'”。空间进入了理想的“景框”,虚景赋予了形象,字里行间,好像都有镜头的光影。

  读一本好书,我们常常会爱不释手。读《播火录》却可以释手。每章有三个二维码。《播火录》的系列电视片,图片,文档及参考资料,存在云中,扫之即来。这不是他的第一本融媒体图书。还有人抱怨网络冲击了电视的时候,他却把电视片“印”到了书上,早早感知了融媒体技术的“春江水暖”。原来,很多东西都可以在科学的旗帜下讲和。我是第一次这样同时捧起书本和“电视”,很难描述那种新鲜的感觉和兴奋:一卷在手,视通万里,“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整个欣赏过程,都沐浴了科技之光。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酷炫“中国智造” 绽放巴黎奥运

  • 福建:台风过后救灾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面对恶劣天气,如何安全避险?
2024-07-26 09:51
全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现场推进会25日在四川省广元市召开。记者在会上获悉,我国将每10年组织开展一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适时开展补充调查,掌握资源底数和管理状况,对古树名木建档立卡。
2024-07-26 06:15
国家航天局25日在京举行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的投入使用仪式。这两颗卫星投入使用后,将对大气环境与陆地生态系统开展监测,为建设美丽中国,有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2024-07-26 06:05
在很多人看来,塑料是不能导电的。但实际上很多塑料也能导电,这种塑料被称为导电聚合物。科学家们发现,让这种导电聚合物薄膜出现温差,它就可以发电,这就是聚合物热电材料。
2024-07-26 06:05
近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的科研团队,利用自主研制的极目空间望远镜和国际上的费米卫星伽马射线监测器的观测数据,在伽马暴中发现能量高达37兆电子伏的伽马射线谱线,且谱线的能量和光度均以幂律形式演化,这是迄今观测到的宇宙天体产生的能量最高、证据最确凿的谱线,为破解伽马暴及相对论性喷流产生之谜提供了全新的重要线索。
2024-07-26 06:05
重点在于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
2024-07-26 09:45
资料显示,龙卷风属于局地性、小尺度、突发性的强对流天气,是在极不稳定的天气状况下,空气对流运动造成的强烈、小范围空气涡旋。当龙卷风袭来,如果身处户外,要观察龙卷风动态,及时避开其行进路径;远离大树、电线杆、广告牌、高围墙等,以免被砸、被压。
2024-07-25 10:25
如今,科技已经成为体育竞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提升了运动员的表现,丰富了观众的观赛体验,还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2024-07-25 10:23
记者24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由该台研究员张居甲领衔的国际合作团队,近期成功捕捉到超新星的爆炸激波冲破其外围致密星周物质的壮观瞬间。
2024-07-25 10:20
不少人在体检后,报告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呼气试验阳性。“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很苛刻的细菌,可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肠的各区域内。柴宁莉说:“目前Hp感染主要通过尿素呼气试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C13呼气试验检测。
2024-07-25 10:19
针对近年来网络诈骗手段快速翻新、迷惑性不断增强、严重侵害公众财产安全与合法权益的现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24日发布防范新型电信网络诈骗风险提示,提醒广大群众警惕花样翻新的骗局,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据介绍,新型电信网络诈骗主要包括:一是“共享屏幕”类诈骗。
2024-07-25 09:39
农林植保、电力巡检等通航作业稳步增长;空中游览、航空运动等消费新业态加速涌现;应急救援、气象探测等无人机新场景接续推出;中国民航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民航局陆续出台《城市场景物流电动多旋翼无人驾驶航空器(轻小型)系统技术要求》《城市场景轻小型无人驾驶航空器物流航线划设规范》等相关标准,助力城市轻小型无人机物流应用场景落地。
2024-07-24 09:54
“这是世界首台(套)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类似‘超级充电宝’,每天可储能8小时、释能5小时,全年发电量约5亿千瓦时。压缩空气储能具备大功率、长寿命、深调峰、易选址等特点,单机功率可实现数百兆瓦甚至吉瓦级的储能容量,寿命通常可达30年以上。
2024-07-24 09:48
记者23日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悉,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中,发现了一种富含水分子和铵的未知矿物晶体——ULM-1。(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供图)  “与易挥发的水冰不同,ULM-1这种水合矿物非常稳定。
2024-07-24 09:46
近年,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超高清等新科技对视听行业产生着显著而深入的影响。
2024-07-24 09:40
当前,科技进步催生了一大批智慧养老“黑科技”产品,引领智慧养老新潮流:一键通呼叫、智能烟感器等设备,为老年人提供实时健康监测等服务;护理机器人、家务机器人等产品,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智能升降沙发、防走失定位鞋、气囊防摔衣等产品,让老年人的安全多一份保障……
2024-07-24 09:31
明确到2025年底,全国数据中心整体上架率不低于60%,平均电能利用效率降至1.5以下,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年均增长10%等一系列目标。
2024-07-24 09:30
这种传统评价模式忽视了学术评价的全面性和多样性,致使不少学生盲目追求论文发表速度,却牺牲了论文质量以及自身的综合研究能力提升。
2024-07-23 02:55
我发现这个专项非常适合我,因为我希望在研究生期间能够更多地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未来投身国家航天事业。面试时,评委中有来自企业的专家提了不少理论如何应用于工程的问题,回答起来并不容易,让我印象深刻。
2024-07-23 02:55
然而,唯论文、唯分数等陈旧的评价观念与评价模式对于学生拥抱这场学习的变革形成了显著制约,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与创新。
2024-07-23 0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