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诗性的史著——读赵致真先生《播火录》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阅读 > 正文

诗性的史著——读赵致真先生《播火录》

来源:光明网2021-09-29 12: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尹新秋

  两年前,就从朋友那里听说《播火录》,并知道这本书连获第10届吴大猷科普著作奖银签奖和第15届文津图书奖。拜读的欲望不断累积叠加,今天终于从网上买到一本。开卷后果然不忍释卷,一口气读完。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

  几乎每翻一页,都能翻出敬意和新意。你可能不熟悉那些名字,但你一定会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你可能很熟悉那些名字,但不一定听过那些故事。我们对科学家历来不缺敬意,孩提时谈理想,首先就是向科学家致敬。科学家也从来不缺故事。市面上,《科学家的故事》,就有各种各样的版本。但越是崇仰的对象,越容易成为没有血肉的“偶像”。围绕科学家的故事,可能有不同的记载,很可能“添枝加叶”,甚至谬种流传,而确定的一点是很难写出新意。《播火录》作者说到创作过程,说他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不是用来写文章,是在读书。是在海量书籍中爬梳,考寻,取舍。各章呈现的人物故事都是几经优选的经典。因为有科学精神和史学方法的支撑,就不只是好看好玩的趣事逸闻。故事新鲜,可信,人物也有了正常的体温。譬如,牛顿把锥子插进眼眶探寻色彩的本源;巴斯德把手枪放在狂犬疫苗实验室,以备终止生命来防止病毒传播;爱因斯坦在离婚协议上写明将来得了诺贝尔奖,奖金归前妻所有;印度科学家拉曼觉得自己该得诺贝尔奖,再等不得,第三年同妻子跑到斯德哥尔摩坐等,居然逮个正着……科学巨匠们一些“生猛”的行为和孩子气的做法,让我们看到了这个高智力群体可歌可敬之外的另一面,人物一下就变得可亲可近了。

  《播火录》打破科学史著既有的书写样式,不按学科、时代和国家来划分选题,而是按不同的故事分门别类,在多学科之间纵横走笔。形式上的另一个特点,是插图远远超过了一般插图的比例。几乎每页都有图片,有时甚至占了一整页。各国档案深处发掘来的1400 张图片,做了多侧面的“情景再现”。是文字资料的注释或佐证,更以静观的姿态,与文字相映生辉。

  和一般科普著作不同,《播火录》完全可以当文学作品来读。它冷静,客观,准确,同时兼重哲学思考和价值判断。它的副标题,就是《科学发现的人文启示》。立意,选材,处处体现着鉴往知今的人文情怀,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作者说过,卷帙浩繁的中国史,很少有近代科学的篇章。虽然科学活动今天已经成为我们主流的大规模的社会实践,但还是迫切需要近代科学史上的“他山之石”。

  《播火录》是一首科学家的赞歌,又用两章的篇幅写了企业家花钱的智慧。诺贝尔、索尔维、卡文迪许、哈佛、斯坦福等富豪们,捐资集资办大学,办研究院,以自己的财富推动科学发展的进程。人死了,但他们的钱还活着。因为科学不朽,他们的财富融入科学事业,也将千古流芳。每读及此,我的心情就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赵致真先生作为电视科普栏目《科技之光》的创始人,经历了建立平台、借用平台的筚路蓝缕,看它在经济效益的考量下受到冷落,对那些得到资助的科学家们一定是倍加羡慕。意在言外,自有褒贬。我们能从这种“春秋笔法”中得到一些启示吗?

  读《播火录》,是一种享受。它的语言很美。警拔,新颖,清丽,还有那种富于画面感的诗意。专业作家的背景,使他的电视生涯,蓬勃着笔耕的兴致和乐趣。常常还在策划电视选题,就同时在搭建书的框架,电视片和著作双管齐下。优美的文字,是照进电视一道耀眼的光,我感觉文字又受了电视艺术的影响。读着读着就读出了“画面”。如写罗斯发现北磁极:“冰海雪原里,细丝线悬吊的磁针终于以89度59分的倾斜角垂直指向地心。这里……正是科学家追寻多年的地磁北极!全球磁力线的箭镞四面八方从天而降,都在这里汇合聚焦并'钻进'地下的'靶心'”。空间进入了理想的“景框”,虚景赋予了形象,字里行间,好像都有镜头的光影。

  读一本好书,我们常常会爱不释手。读《播火录》却可以释手。每章有三个二维码。《播火录》的系列电视片,图片,文档及参考资料,存在云中,扫之即来。这不是他的第一本融媒体图书。还有人抱怨网络冲击了电视的时候,他却把电视片“印”到了书上,早早感知了融媒体技术的“春江水暖”。原来,很多东西都可以在科学的旗帜下讲和。我是第一次这样同时捧起书本和“电视”,很难描述那种新鲜的感觉和兴奋:一卷在手,视通万里,“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整个欣赏过程,都沐浴了科技之光。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四川舰顺利完成首次航行试验

  • 大、小苏干湖:咸淡相连的高原“姊妹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