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诗性的史著——读赵致真先生《播火录》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阅读 > 正文

诗性的史著——读赵致真先生《播火录》

来源:光明网2021-09-29 12: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尹新秋

  两年前,就从朋友那里听说《播火录》,并知道这本书连获第10届吴大猷科普著作奖银签奖和第15届文津图书奖。拜读的欲望不断累积叠加,今天终于从网上买到一本。开卷后果然不忍释卷,一口气读完。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

  几乎每翻一页,都能翻出敬意和新意。你可能不熟悉那些名字,但你一定会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你可能很熟悉那些名字,但不一定听过那些故事。我们对科学家历来不缺敬意,孩提时谈理想,首先就是向科学家致敬。科学家也从来不缺故事。市面上,《科学家的故事》,就有各种各样的版本。但越是崇仰的对象,越容易成为没有血肉的“偶像”。围绕科学家的故事,可能有不同的记载,很可能“添枝加叶”,甚至谬种流传,而确定的一点是很难写出新意。《播火录》作者说到创作过程,说他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不是用来写文章,是在读书。是在海量书籍中爬梳,考寻,取舍。各章呈现的人物故事都是几经优选的经典。因为有科学精神和史学方法的支撑,就不只是好看好玩的趣事逸闻。故事新鲜,可信,人物也有了正常的体温。譬如,牛顿把锥子插进眼眶探寻色彩的本源;巴斯德把手枪放在狂犬疫苗实验室,以备终止生命来防止病毒传播;爱因斯坦在离婚协议上写明将来得了诺贝尔奖,奖金归前妻所有;印度科学家拉曼觉得自己该得诺贝尔奖,再等不得,第三年同妻子跑到斯德哥尔摩坐等,居然逮个正着……科学巨匠们一些“生猛”的行为和孩子气的做法,让我们看到了这个高智力群体可歌可敬之外的另一面,人物一下就变得可亲可近了。

  《播火录》打破科学史著既有的书写样式,不按学科、时代和国家来划分选题,而是按不同的故事分门别类,在多学科之间纵横走笔。形式上的另一个特点,是插图远远超过了一般插图的比例。几乎每页都有图片,有时甚至占了一整页。各国档案深处发掘来的1400 张图片,做了多侧面的“情景再现”。是文字资料的注释或佐证,更以静观的姿态,与文字相映生辉。

  和一般科普著作不同,《播火录》完全可以当文学作品来读。它冷静,客观,准确,同时兼重哲学思考和价值判断。它的副标题,就是《科学发现的人文启示》。立意,选材,处处体现着鉴往知今的人文情怀,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作者说过,卷帙浩繁的中国史,很少有近代科学的篇章。虽然科学活动今天已经成为我们主流的大规模的社会实践,但还是迫切需要近代科学史上的“他山之石”。

  《播火录》是一首科学家的赞歌,又用两章的篇幅写了企业家花钱的智慧。诺贝尔、索尔维、卡文迪许、哈佛、斯坦福等富豪们,捐资集资办大学,办研究院,以自己的财富推动科学发展的进程。人死了,但他们的钱还活着。因为科学不朽,他们的财富融入科学事业,也将千古流芳。每读及此,我的心情就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赵致真先生作为电视科普栏目《科技之光》的创始人,经历了建立平台、借用平台的筚路蓝缕,看它在经济效益的考量下受到冷落,对那些得到资助的科学家们一定是倍加羡慕。意在言外,自有褒贬。我们能从这种“春秋笔法”中得到一些启示吗?

  读《播火录》,是一种享受。它的语言很美。警拔,新颖,清丽,还有那种富于画面感的诗意。专业作家的背景,使他的电视生涯,蓬勃着笔耕的兴致和乐趣。常常还在策划电视选题,就同时在搭建书的框架,电视片和著作双管齐下。优美的文字,是照进电视一道耀眼的光,我感觉文字又受了电视艺术的影响。读着读着就读出了“画面”。如写罗斯发现北磁极:“冰海雪原里,细丝线悬吊的磁针终于以89度59分的倾斜角垂直指向地心。这里……正是科学家追寻多年的地磁北极!全球磁力线的箭镞四面八方从天而降,都在这里汇合聚焦并'钻进'地下的'靶心'”。空间进入了理想的“景框”,虚景赋予了形象,字里行间,好像都有镜头的光影。

  读一本好书,我们常常会爱不释手。读《播火录》却可以释手。每章有三个二维码。《播火录》的系列电视片,图片,文档及参考资料,存在云中,扫之即来。这不是他的第一本融媒体图书。还有人抱怨网络冲击了电视的时候,他却把电视片“印”到了书上,早早感知了融媒体技术的“春江水暖”。原来,很多东西都可以在科学的旗帜下讲和。我是第一次这样同时捧起书本和“电视”,很难描述那种新鲜的感觉和兴奋:一卷在手,视通万里,“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整个欣赏过程,都沐浴了科技之光。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小麦收获 颗粒归仓

  • 青春季 毕业礼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白皮书在北京发布。
2023-06-09 10:08
从个人生活角度看,电子证照正在不断深入异地就医报销、婚姻与生育登记、不动产登记、户籍迁移等应用场景。
2023-06-09 10:07
科幻电影、科幻网络电影、科幻剧集、科幻微短剧和科幻中短视频等取得的成绩均可圈可点。
2023-06-09 10:06
海西州共有大小不等的盐湖33个,各种无机盐探明储量达3709亿吨,钾、镁、锂资源储量均居中国首位。
2023-06-09 10:04
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工业互联网,促进了数据等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为企业开展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多支撑。
2023-06-09 10:00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一次评估报告认为,北冰洋预计最早在本世纪中叶前后出现夏季无冰的现象。
2023-06-08 09:3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普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同其他行业和领域一样,做好科普工作必须立足我国国情,探索中国式科普新思维。
2023-06-08 05:20
6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带领的国际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
2023-06-08 04:10
珠峰是地球感受全球气候变化的最高哨位,对该地区开展严格的生态保护,对中国和全世界意义都很重大。
2023-06-08 04:10
  自从进了研究所的大门,我一直做应用性很强的工作,从核武器到高能激光,其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很多,这让我体会到了大量基础学科的问题,也尤感基础研究的重要。
2023-06-08 04:10
受制于材料、工艺等原因,该水电站此前使用的大型冲击式机组核心部件转轮长期依赖进口,费用、时间成本高。
2023-06-08 09:28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系统论述农业强国的中国特色时,将“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14亿多人口的中国,任何时候都必须自力更生保自己的饭碗
2023-06-07 04:35
健康快乐的童年是什么样?必不可少的,是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副茁壮的身板,一颗丰润的心灵……然而,近年来,青少年视力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一副副“小眼镜”,挡住了孩子们望向远方的清澈目光。
2023-06-07 04:35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需要进行眼健康管理。我们在青少年时期可能会近视,成年后易于出现视疲劳,40岁之后随着调节力的生理性下降,会出现花眼,老年后由于光损害及自然衰老会出现眼睛机能减退甚至眼病损害等。
2023-06-07 04:35
孩子近视了,要不要戴眼镜?在诊疗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对于青少年用眼护眼还存在不少误解,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近视了就自己注意,不戴眼镜也能康复”“戴了眼镜眼球会变形”……这些观点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2023-06-07 04:35
在嘹亮的汽笛声中,中国新能源轻轨列车6日在中国中车唐山公司正式发布,也标志着中车出口阿根廷胡胡伊项目首列车成功下线。
2023-06-07 04:20
陆元九,1920年1月9日出生于安徽来安县,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本科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1941年至1945年,在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等任教。
2023-06-07 04:20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马延和指出,二氧化碳排放与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2023-06-06 08:39
自4月底以来,来自5支科考分队13支科考小组的170名科考队员,继续聚焦水、生态和人类活动,战高寒、斗风雪,在珠峰地区探索自然,奋勇攀登。
2023-06-06 08:38
作为北京市属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典型代表,日前在2023中关村论坛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发布。
2023-06-06 08: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