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世界最大的“科学废墟” (下)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世界最大的“科学废墟” (下)

来源:科学元典2021-08-12 10:1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赵致真 著名科普作家、制片人

  编者按

  《播火录》出版后受到广泛好评。编者因工作关系,知悉赵致真先生和《科技之光》团队正在撰写和摄制《播火录(续集)》,并有幸了解部分章节内容。其中《世界上最大的“科学废墟”》一集,讲述了美国“超导超级对撞机”的来龙去脉和盛衰兴废,资料丰富详实,考证认真严谨,不由想到我们关于中国建造大型对撞机利弊得失的讨论。现征得作者同意发表其文字稿和部分图片。庶几能对大家的阅读和思考提供有益的咨讯。

  打从超导超级对撞机项目提出之日,就伴随着不断地争议和反对。焦点是工程造价太高并不断攀升。1989年预算为59亿,1991年达82.5亿。一时被讥讽为“超标超级提款机”。

  而超导超级对撞机究竟有什么用,朝野上下大都是一头雾水。1990年3月,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和费米奖获得者德雷尔联合发表声明,指出“大科学项目突破预算是工程实施和设计改进中的正常现象”,“要求降低投入无异于把登月火箭的行程减少三分之二”。科学界发起的“同行评议”也连续把对撞机列为“最高优先级项目”。但科学家微弱的申述和辩解,抵不过舆论界高涨的怨气和喧声。

世界最大的“科学废墟” (下)

科研预算失衡(漫画)(作者:Max Karl Winkler,来源:Difficult Decisions The Superconducting Super Collider, Science Teach 1990 January)

世界最大的“科学废墟” (下)

超标超级提款机(漫画)(作者:John Trever,来源:jdmartin.org)

世界最大的“科学废墟” (下)

假如花光亿万财富还是发现不了任何粒子该怎么办(作者:S. Harris, 来源:sciencecartoonsplus)

世界最大的“科学废墟” (下)

父亲对女儿关于超导超级对撞机的问题敷衍搪塞(作者:J. B. Handelsman,来源:fineartamerica)

世界最大的“科学废墟” (下)

李政道和德雷尔联合发表声明支持超导超级对撞机(来源:Columbia University Record April 6, 1990)

  1991年5月26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首次发难,动议废止超级对撞机工程。纽约资深议员舍伍德·博特在辩论中说:“和所有宣传相反,对撞机既不能治疗癌症,也不能解决男性秃顶问题,并且无法保证芝加哥小熊队在世界大赛中获胜 ”。但议案最终以251 票对165票未获通过。1992年6月17日夜,众议院发起突袭,进行第二次投票。议员还是去年的那些议员,但大部分却已经变脸,最后众议院以232票对181票的优势,无情判处超导超级对撞机“死刑”。

  危急存亡时刻,全靠“游说”来折冲樽俎了。6月24日,美国物理学会执行董事会发表抗议声明。第二天,40位著名物理学家包括2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联名写信给布什总统和每个参议员及“倒戈”的众议员。3周内有1700位美国科学家和300名外国科学家群起呼应。专门成立的游说机构“全国超级对撞机协会”,更锁定参议院的每个议员加强公关。

世界最大的“科学废墟” (下)

1992年6月17日国会众议院以282票对181票通过取缔超导超级对撞机的决议(来源:C.SPAN)

世界最大的“科学废墟” (下)

2100位科学家运用民主手段力挺超导超级对撞机(来源:Physics Today)

  布什总统在白宫紧急会见施威特斯主任,接着于7月30日亲自飞赴德克萨斯州视察超导超级对撞机工程,并在演讲中宣称“超导超级对撞机全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工程之一。是卢浮宫、金字塔和尼亚加拉大瀑布的珠连璧合”。

  8月3日迎来生死攸关的参议院投票,资深议员兼律师班尼特·约翰斯顿慷慨陈词:“对撞机不是小妞们娱乐的玩具,而是美国向未来的投资”。参议院最终以62∶32的压倒多数,推翻了众议院“处死”超导超级对撞机的“判决”。

世界最大的“科学废墟” (下)

1992年7月布什总统在白宫会见超导超级对撞机工程主任施威特斯(来源:aether.lbl.gov)

世界最大的“科学废墟” (下)

1992年7月30日布什总统飞赴德克萨斯视察超导超级对撞机并发表演讲(来源:C.SPAN Today)

世界最大的“科学废墟” (下)

1992年7月30日布什总统在德克萨斯视察超导超级对撞机工程。前排自左至右:总统科学顾问布罗姆利;德克萨斯地方议员巴顿;布什总统;超导超级对撞机工程主任施威特斯(来源:Fermilab Archive)

世界最大的“科学废墟” (下)

1992年8月3日约翰斯顿在参议院鼎力支持超导超级对撞机(来源:C.SPAN Today)

  这次侥幸的死里逃生,更让粒子物理学家们认识到必须让全社会明白超导超级对撞机究竟为何物。除了广为散发各种宣传品外,温伯格撰写了《终极理论之梦》一书,莱德曼出版了《上帝粒子——如果宇宙是答案,那么问题是什么》。

  公众渐渐开始懂得,所有物质都通过希格斯场获得质量,没有希格斯玻色子,我们将会和光线一样永远在宇宙飞窜……因为希格斯玻色子的质量比质子大133倍,根据公式E=MC2,我们需要超级能量才能撞击出来。粒子加速器是发现物质结构“最小砖块”的“超级显微镜”,和回溯宇宙诞生“最早时间”的“超级望远镜”,因此被称为“现代大教堂”…… 然而,大师们的著作虽然日后成了科普经典,但在当时却已难救燃眉之急。

世界最大的“科学废墟” (下)

温伯格著作《终极理论之梦》(来源:amazon)

世界最大的“科学废墟” (下)

莱德曼著作《上帝粒子——如果宇宙是答案,那么问题是什么》(来源:Amazon)

  1993年6月24日,国会众议院志在必得,以280票对150票的悬殊比例通过决议,将总预算已增至110亿的超导超级对撞机“就地正法”。新当选的113位议员最为慷慨激烈。千钧一发关头,莱德曼、温伯格、里克特等科学巨头齐聚华盛顿大学发出最后呐喊,7名诺贝尔奖得主组成的代表团会见了新任副总统戈尔,并速请著名物理学家霍金从英国送来轮椅上的录像,用“机器嗓音”呼吁国会“刀下留人”。

  9月30日,资深议员兼律师约翰斯顿再次施展游说魅力,参议院以57票对42票成功阻击了众议院的决定。10月初,参众两院拨款委员会闭门协调,终于达成协议,继续为超导超级对撞机拨付1994年预算6.4亿美元,眼看又要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了。

  但这次众议院已被彻底激怒,决心死磕到底。他们10月19日再次紧急动员,以282∶143的投票坚持超导超级对撞机“斩立决”。局面至此已不可收拾,参议员约翰斯顿失声悲叹说“超导超级对撞机是被私刑处死的,现在只能收尸了”。10月28日,新任总统克林顿签署法案,正式废除了超导超级对撞机工程。

  消息传来,正在德克萨斯工地上“和时间赛跑”的科学家目瞪口呆、悲愤交加。2年间已经完成22.5公里隧道,17个竖井,18600平方米建筑。超导磁铁试运行非常良好,20亿美元已经花出,整个工程20%已经告竣。

世界最大的“科学废墟” (下)

1993年超导超级对撞机已经完成17口竖井(来源:University of Texas Archive)

世界最大的“科学废墟” (下)

1993年超导超级对撞机实验室(来源:University of Texas Archive)

  科学家们纷纷为超导超级对撞机写下“悼词”,约万诺维奇在《费米新闻》上发表文章:“我们觉得失去了一个孩子,本来充满潜力和希望,我们3000多人哺育和教养他,现在却死了。”

  诺贝尔奖得主盖尔曼说,这是人类文明的显著倒退。克林顿总统2月23日曾在美国商会公开表态,“要继续支持超级超导对撞机,尽管它很昂贵,但却是很好的科学项目”,6月16日写给众议院拨款委员会主席纳切尔的信中再次强调超级对撞机的重大意义。此时也只能“挥泪斩马谡”,并为亲手毁掉“国之重器”而懊悔不已,难怪被指责说“那个时代的领导人没有通过视力测验”。

世界最大的“科学废墟” (下)

世界最大的“科学废墟” (下)

约万诺维奇在《费米新闻》上发表文章称:“我们觉得失去了一个孩子,本来充满潜力和希望,我们3000多人哺育和教养他,现在却死了”(来源:Fermilab)

世界最大的“科学废墟” (下)

1993年4月16日克林顿在日本首相宫泽喜一访美时明确表示坚决支持超导超级对撞机并希望日本积极参与(来源:A Bridge Too Far,The Demise of the Superconducting Super Collider)

  曾经云集在超导超级对撞机旗下的科学家如鸟兽散,200多位精英投奔欧洲成为“科学难民”,一部分人改行到华尔街从事金融,美国粒子物理学的世界领先地位一去不返。政府和高能物理学家亲密无间的关系也从此成为历史。

  对于超导超级对撞机夭折的“一果多因”,各种分析至今无休无尽。冷战的结束;总统的更迭;大科学项目不确定性带来的预算误差和管理不善;日本等国际资金未能按预期到位让对撞机成为“美国独奏”;诺奖得主安德森为代表的科学界内部争取资金的“零和心态”;竞标落槌后其他各州把超级对撞机视为“德克萨斯的猪肉”而不再支持……都是压倒骆驼的稻草。

世界最大的“科学废墟” (下)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凝聚态物理学奠基人安德森是反对超导超级对撞机的代表人物(来源:commons wikimedia)

世界最大的“科学废墟” (下)

1992年布什总统访问日本时因宴会上呕吐而贻误了贸易代表团讨论超导超级对撞机合作(来源:youtube)

  但一个更深层的根本原因,则是公众对纯科学和基础研究的茫然无知。超级对撞机工程主任施威特斯说,“这个伟大科学项目无论对政治家和普通人都没有解释清楚”。美国作家赫尔曼·沃克在《德克萨斯的地洞》一书中,头一句话就说“粗略估计,99.99999%的美国人都不知道什么是该死的希格斯玻色子”。

  温伯格痛定思痛说:“我们最大的失败,是没有成功点燃群众对认识自然规律的激情”,莱德曼在写给同行的公开信中则反思道:“必须从幼儿园抓起,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手段就在这里:电视、广播、杂志、广告以至麦片盒”。莱德曼还身体力行,筹措资金拍摄“以科学家为英雄,饱含科学知识”的系列电视剧《洛城科学》。

世界最大的“科学废墟” (下)

莱德曼写给反对超导超级对撞机的科学家同行的公开信(来源:Physics Today)

  没有填埋完毕的隧道,至今仍废弃在“德克萨斯白垩”荒原上。超导超级对撞机是一个悲剧故事。当年的上层游说和精英斡旋不可谓不尽力,但平民百姓同样是科学项目的“衣食父母”。可见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不仅是“居高临下”的“消除愚昧”,还应该是诚心敬意的“述职报告”。争取广大“纳税人”对科学事业的认同和支持。

世界最大的“科学废墟” (下)

超导超级对撞机地下隧道遗址(来源:University of Texas Archive)

世界最大的“科学废墟” (下)

废弃的超导超级对撞机实验室大楼(来源:Wikimedia,CC BY-SA 3.0)

世界最大的“科学废墟” (下)

超导超级对撞机工程鸟瞰图(来源:University of Texas Archive)

  上期回顾:

  世界最大的“科学废墟” (上)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在西安开幕

  • 运城盐湖呈现“调色盘”景观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网络的经纬,更是人类文明的基石,而今这张网络正被快速撕裂。联合国也呼吁各国迅速编制与KMGBF目标一致的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并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
2025-05-22 09:44
自然界中,鱼类能在水流复杂多变的水下灵活游动、避开障碍,主要得益于身体两侧能感知水流变化的侧线系统。
2025-05-22 09:42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的奋斗路上,有哪些难忘的故事?
2025-05-22 04:35
与大科学装置近距离接触,聆听院士专家讲解科学前沿,沉浸式感受神奇的科学现象……近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届公众科学日活动举办,所属135个单位“开门迎客”,
2025-05-22 04:35
从闽北山乡到广袤神州,科技特派员制度历经20余载深耕厚植,已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2025-05-22 03:40
(解读人:王挺,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本文原载于《科普时报》)
2025-05-21 17:56
基于全基因组SNP的种群基因组学研究揭示,全球雪豹可划分为两大遗传支系:北部支系和南部支系。基因组水平评估发现,相比雪豹南部支系,北部支系的基因组杂合度和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这些特征与其演化历史及较小的有效种群大小相吻合。
2025-05-21 09:38
我国的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三项遗产系统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25-05-21 09:43
科学家发现,在线辩论中,GPT-4一类的大语言模型(LLM)如能根据对手的个性化信息调整论据,其说服力将比人类高64.4%。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Francesco Salvi和同事分别将900名美国人与另一个人或GPT-4配对,使双方辩论各种社会政治议题。
2025-05-21 09:40
近日,清华大学李菂团队联合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等多国天文学家,综合“中国天眼”FAST和南非MeerKAT阵列望远镜的优势,对银河系球状星团进行了高精度的脉冲星偏振普查。
2025-05-21 09:37
人形机器人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外形特点,可以在很多工作空间实现与人类相似的工作效能,并能显著提升工作效率。
2025-05-21 09:36
研究团队综合了多种来源的观测和模拟证据,揭示了极地关键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北极气温以每十年0.68摄氏度的速率升高,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南极和青藏高原也呈现出明显增温趋势。
2025-05-21 09:35
生长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植物激素,几乎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的每个过程。
2025-05-21 09:33
科研人员近日首次公布在我国空间站发现一个微生物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天宫尼尔菌”,相关科研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上。
2025-05-20 10:24
一项研究首次揭示了肺活量从童年到老年的演变过程。
2025-05-20 10:21
津潍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沪通道和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5-20 10:20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杨荣贵与其在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团队,制备出一种可大规模生产的多级有序穿孔结构铜网,其散热能力优于已报道方案。
2025-05-20 10:19
按照经典理论,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后,每个子细胞核应当至少获得一套完整的单倍体染色体,以确保细胞正常发育和功能发挥。然而,最新研究却发现,在某些特定真菌中,
2025-05-20 03:55
最新气候数据显示,全球气温仍然极高,2025年将与2024年一道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5-05-19 10:49
5月17日,江西省首颗自主发射的生态环境监测卫星“南昌航空一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
2025-05-19 10:4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