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人类影响增加复合极端天气概率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人类影响增加复合极端天气概率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1-08-12 09:2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记者 辛雨

  日内瓦时间8月9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最新评估报告指出,科学家一直在观测全球各个区域和整个气候系统的变化,其中许多变化为几千年来甚至几十万年来所未有,一些已经开始的变化(如持续的海平面上升)在数百到数千年内不可逆转,人类活动影响日益加大、区域气候变化显著、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

  这份名为《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的联合国第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第一工作组报告,原定于今年4月发布,但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推迟了数月。在经过195个IPCC成员国的政府代表为期两周(从7月26日开始)的线上会议评审后,报告于8月6日被批准。这也是IPCC第一次通过线上会议审议批准评估报告。

  “这份报告体现了大家在特殊情况下的卓绝努力。”IPCC主席Hoesung Lee说,“这份报告中的创新,以及它所反映的气候科学的进步,为气候谈判和决策提供了宝贵的支持。”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暖

  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翟盘茂告诉《中国科学报》:“报告基于改进的观测数据集,对历史变暖进行了评估,并且在科学理解气候系统对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响应方面取得了进展。”

  报告提出,受人类活动影响,大气、海洋、冰冻圈和生物圈发生了广泛而迅速的变化。至少在过去的2000年中,自1970年以来的50年,全球地表温度上升速度比其他任何时期的50年都要快。报告还明确提出,1750年左右以来,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报告显示,自1850~1900年以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已上升约1℃,并且从未来20年的平均温度变化来看,全球温升预计会达到或超过1.5℃。报告还对未来几十年内超过1.5°C的全球升温水平的可能性进行了新的估计,指出除非立即、迅速和大规模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否则将升温限制在接近1.5℃甚至是2℃都将是无法实现的。

  除了温度,气候变化正在给不同地区带来多种不同的组合性变化,而这些变化都将随着进一步升温而增加,包括干、湿、风、雪、冰的变化。

  “气候变化已经在以多种方式影响着地球上每个区域。我们所经历的这些变化将随着升温而加剧。”翟盘茂表示,与以往的IPCC报告相比,新报告中有关区域气候变化内容更加丰富,增加了区域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内容。

  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Valrie Masson-Delmotte认为,这份报告是对现实情况的检验。“我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气候有了更清晰的了解,这对把握未来方向、采取行动以及应对方式都至关重要。”

  极端高温和降雨更频繁

  气候系统的许多变化与日益加剧的全球变暖直接相关。其主要表现包括极端高温事件、海洋热浪和强降水的频率和强度增加,部分地区出现农业和生态干旱,强热带气旋的比例增加,以及北极海冰、积雪和多年冻土的减少。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首次对复合事件进行了分析。报告发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影响可能增加了复合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

  例如,热浪和干旱事件的发生时间很接近甚至是同时发生。翟盘茂告诉记者:“这构成了一种特殊风险,因为受影响的社区在两次极端天气事件之间几乎没有恢复的时间。”

  报告还显示,北美洲、欧洲、澳大利亚、拉丁美洲、南部非洲的西部和东部、西伯利亚、俄罗斯到整个亚洲……地球上大部分地区已经遭受高温极端天气(包括热浪)的影响。

  报告认为,随着全球温度的上升,极端高温天气发生的强度和频率都在迅速增加。此外,极端降雨事件也将变得更加频繁,导致降雨量显著增加。

  IPCC中的中国角色

  IPCC是评估气候变化相关科学的联合国机构,旨在为决策者提供关于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和风险的定期科学评估,并提出适应和减缓战略。

  IPCC有3个工作组,分别是第一工作组——气候变化的自然科学基础,第二工作组——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第三工作组——气候变化的减缓。其他两个工作组的新报告将在2022年完成,并在2022年下半年完成综合报告。

  据了解,IPCC并不开展研究、不运行模型、不做气候或天气现象观测,其主要评估相关领域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文献。作者团队囊括了来自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各类作者,以保证报告观点中立、平衡,同时不忽略特定区域。

  经历6个评估周期,IPCC评估报告包括的中国主要作者数量大幅增加,从第一次评估报告(1990年)的9位,增至此次评估报告的61位。此外,中国科学家文献的引用数量也显著增加。以第一工作组报告中中国内地作者为第一作者的文献引用为例,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引文为87篇,第五次评估报告则上升到257篇。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中国专家已连续4次担任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第三次评估报告联合主席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第四、五次评估报告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第六次评估报告为翟盘茂。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成渝中线高铁玄天湖双线大桥贯通

  • 无偿献血 传递爱心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最近,不少北京移动和联通用户发现手机上出现了5G-A信号。5G-A是什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2025-05-08 09:34
助力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债券市场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2025-05-07 16:07
英国《新科学家》网站近期报道,正在或即将于月球上部署的大型科学实验装置与天文设备,的确有望解开诸多宇宙之谜。
2025-05-07 10:05
6日,记者从中国华能获悉,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9FA型燃机透平第一级动叶片首次实现“72+24”小时连续高负荷服役运行。
2025-05-07 10:03
近日,该所桃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构建了首个桃的基因完整变异组图谱,新发现70.6%的变异和3289个基因,揭示了全球桃的亲缘关系和进化路线,
2025-05-07 04:20
记者6日从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获悉,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推出支持500+量子比特的中国第四代自主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本源天机4.0”,
2025-05-07 04:20
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提出深入实施“同上一堂好课”、慕课西部行2.0计划、读书行动等,倾斜支持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脱贫地区。
2025-05-07 04:10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6月1日起施行。
2025-05-06 10:03
中国气象局日前发布《极地气候变化年报(2024)》。
2025-05-06 09:51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介绍,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7675万千瓦,同比增长21%,约占新增装机的90%。
2025-05-06 09:39
1865年,生物学家孟德尔在奥地利宣读了其豌豆研究成果《植物杂交实验》,为经典遗传学大厦奠基。
2025-05-06 09:35
近年来,中山大学围绕“主体、基础、应用”三个层面,在广州、珠海、深圳三校区布局人工智能相关学院,集聚近20个学院共同构建大智能学科教育体系。
2025-05-06 09:28
在上海科技大学遇见威廉·哈兹尔廷博士,他满头银发、戴着大大的方框眼镜,乍一看有点像那位创作了无数超级英雄故事的漫画家斯坦·李。
2025-05-05 14:11
五一假期进入尾声,国内外旅游市场如火如荼,知名目的地热度不减,越来越多的小众目的地也开始崭露头角。
2025-05-05 13:59
第137届广交会第三期“美好生活”5月1日开幕,12043家企业参展。
2025-05-01 17:55
BEST装置,紧凑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25-05-01 17:52
杨永修有多个头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五一前夕,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25-05-01 17:41
“当患者因我们的药多了一份生活的希望,那所有辛苦的日夜就有了意义。”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高娅琴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2025-05-01 17:40
21世纪初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建筑高度被一再打破。如何在保证超高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提高建造效率,成为业界亟待破解的难题。
2025-05-01 17:32
美国的政策变化不仅影响本国科研,也导致许多国际科研项目中断或面临中断风险,对全球科研合作造成重大伤害。
2025-05-01 17: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