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超级显微镜探索大脑奥秘 走进清华大学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超级显微镜探索大脑奥秘 走进清华大学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21-05-24 09:3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超级显微镜探索大脑奥秘

  走进清华大学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

  当一段音乐响起,大脑中哪些神经元会活跃起来?又是哪些神经环路在起作用?

  中风前后,脑血管中免疫细胞流量有何变化?

  癫痫的病理发生机制是什么?

  ……

  近日,记者走进清华大学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探访如何通过显微仪器多维度、多尺度探索大脑的奥秘。

  据了解,清华大学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戴琼海团队于2018年研制出高分辨光场智能成像显微仪器(英文简称RUSH)。该仪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音乐刺激下清醒小鼠全脑皮层范围神经网络活动的高速成像,使得上述问题在实验动物身上得到更深一步的研究。

  仪器是科学研究的“先行官”。可以说,该仪器的诞生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极大促进了脑科学的研究与发展,并有助于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如今,RUSH仍然是国际上视场最大、数据通量最高的介观光学显微仪器,它也因此被称为“超级显微镜”。

  1 超大体积 占用三个房间,仪器主体有一人多高

  5月13日下午,在位于清华大学主楼7层的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里,记者见到了这台创造了数个国际之“最”的显微仪器,“大”是记者的第一感受。

  不同于那些可以“拿起来就走”的传统显微镜,这台“超级显微镜”包含了3000多个自主设计、国内生产的光学、机械、电子部件,仅主体部分就要单独占用一个房间。

  房间内,两个长约2.5米、宽约1.5米的实验台呈90度直角放置,上面分别架设着一个一人多高的黑色金属外壳。“这是为了防止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光线干扰等。”仪器研发团队成员、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副研究员范静涛告诉记者,进行实验时,该房间温度、湿度、洁净度等都有严格的控制标准。

  掀开一侧的金属外壳,记者看到,一个实验台上架设着显微仪器的物镜系统、光源系统和成像系统,另一个实验台上架设着另外一组照明系统。

  物镜系统相当于相机的镜头。RUSH的物镜体积非常大。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物镜比一节一号电池略小,而RUSH的物镜体积是普通光学显微镜的900倍。物镜下是一个六足的六自由度位移台,拍摄对象就是固定在这里。

  “两组光源系统通过数字计算可进行一系列反射、折射,为拍摄小鼠大脑照明,相当于拍摄时的灯光,确保每一个角落都能被看清。”据范静涛介绍,得益于此,该仪器可以实现空间维度、光谱维度等多维度智能成像。

  仪器中很多部件都是柔性的,研究人员可以根据实验需求进行自由组合。

  在仪器旁边的桌子上,放置着几台电脑。“这一台是仪器的控制系统,比如这个位移台怎么移动、什么时候开始拍、什么时候停止,等等,都通过这台电脑操纵。”范静涛指着其中一台电脑告诉记者。说罢,他又指着另一台电脑说:“这一台是显示系统,拍摄的画面可以在这个屏幕上实时显示。”

  然而,这个在记者眼中已觉十分庞大的主体部分却是该仪器中最小的一块。据介绍,RUSH整体共占了三个房间,除了显微仪器主体外,冷却机、数据计算和存储平台还分别占用了一个房间。

  在水冷机房,记者看到了4台冷却机。据介绍,仪器工作时会发热,要想持续获得比较好的成像质量,温度控制十分重要。“通常是控制在10摄氏度左右,靠的就是这4台冷却机,它们通过管线与像感器相连接,借助流水带走热量。”范静涛告诉记者。

  水冷机房隔壁的隔音玻璃房,就是数据计算和存储机房。这是RUSH最大的一部分,占地约50平方米。

  2 超宽视场 兼顾厘米级视场和百纳米分辨率,既“看得宽”又“分得清”

  在生活中,一平方厘米对于我们而言,很小,只有指甲盖般大小。但在脑科学领域,一平方厘米却很大,大到可以覆盖小鼠全脑皮层,拥有成百上千亿个神经元。

  借助RUSH,研究人员可以看到小鼠全脑皮层范围的单个神经元,从而揭示其神经网络的活动规律。也就是说,该仪器既可看“点”、又可观“面”,既可观测细节、又可观测系统,这奠定了RUSH视场最大介观光学显微仪器的国际地位。

  脑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最后疆域”,揭示神经环路的活动规律是了解脑结构和高级功能的必由之路。然而,大脑有成百上千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又包含千余个信息收发分支,由于观测仪器的制约,无法获得观测对象的活体全脑高分辨率动态成像数据,数十年始终制约着相关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传统的微观电镜成像,可以观测到神经细胞的精细结构,但无法实现活体观测;宏观功能核磁可以观测动态脑区级功能活动,但因为分辨率不够高,看不到神经细胞。因此,戴琼海团队一开始便瞄准了“介观尺度高通量显微仪器”这一研究方向,目标是实现超宽视场、超高分辨率、超快成像速度,要看得宽、分得清、拍得快、存得下。基于实验动物小鼠大脑直径1厘米、神经元结构微米级、神经活动毫秒级的特性,研发团队将视场和分辨率目标分别设为厘米级、亚微米级。

  要攻克的首要难题是解决视场与分辨率之间相互制约的固有矛盾。

  “以传统显微镜为例,当我们想要看得清的时候,观测范围势必很小;当我们想要大视野范围时,又要牺牲掉分辨率。”范静涛告诉记者,导致这种矛盾出现的原因是,现有成像仪器是在“物面和像面均为平面”的前提下进行设计的。实际上,平面物体的理想光学成像是曲面的,且视场越大,像面弯曲程度越高。为了配合平面成像传感器,校正像面弯曲会使得周边变“虚”。

  团队另辟蹊径自行设计了适应像面弯曲的宽视场物镜系统,提高了光学信息的获取能力。这一独创设计正是RUSH仪器能兼顾“看得宽”与“分得清”的关键。另一方面,通过像感器矩阵实现并行的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与重建,再融合计算照明,使得视场、分辨率、帧率、数据通量综合指标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曲面像感器阵列”是一个由多个像感器组成的矩阵,每个像感器对应视场中的不同区块,拍摄曲面中间像中近似平面的一小部分,最终拼接成一个整体显示出来。因其形似,而被团队成员亲切地称为“红烧肉”。

  “一代仪器是由35个像感器组成的阵列,二代仪器升级为28个像感器阵列。”范静涛介绍。

  2017年诞生的第一代RUSH,视场大小为1厘米×1.2厘米、分辨率为800纳米,每帧图像达到1.69亿像素,也就是说一帧图像可以铺满24个4k电视。目前,第二代RUSH已实现了1平方厘米的视场、近400纳米的分辨率,拍下的每帧图像有3.36亿像素。

  3 超高数据通量 相当于一秒钟可下载7部3G大小的电影

  RUSH不仅看得宽、分得清,而且还拍得快,是国际上数据通量最高的介观光学显微仪器。“第二代RUSH的数据通量超过了100亿像素/秒,是世界上排名第二的双光子随机扫描显微镜的980多倍。”范静涛告诉记者。100亿像素/秒大概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秒钟可以下载7部3G大小的高清电影。”

  如此惊人的数据通量如何“存得下”?该仪器还有一套专门的数据计算和存储设备集群,单独占用了一个房间。该集群分两侧排列,一侧是计算单元,通过实时计算确定需要保留的数据,并将其储存至另一侧的存储单元,供研究人员随时察看研究。记者了解到,该集群目前可存储11000TB图像信息。

  作为目前国际上首次实现小鼠全脑皮层范围神经活动高分辨率成像的仪器,RUSH已经完成许多创新性实验,在生命科学、医学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借助RUSH实现清醒小鼠在气流刺激胡须下的全脑结构和功能成像,研究大脑功能信号和脑血管舒张是否存在关系;多尺度观察小鼠脑部免疫细胞的迁移过程,帮助医学家等研究人体的免疫保护机理;深入探究癫痫病理发生机制;结合人工智能实现脑胶质瘤病理切片原发灶/转移灶高通量瞬拍与分析;打造基于高通量成像的药物筛选平台,加速药物研制;利用RUSH开展神经网络机制研究,为人工智能跨越发展提供新途径……

  创新仍在继续!以RUSH为研究起点,清华大学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研发团队已研制出系列仪器。(记者 王珍)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宁夏南华山首次发现新记录植物种

  • 直击“锋刃-2025”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巅峰”比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老北京人都知道,居家过日子,买剪刀要买王麻子的,吃腐乳要吃王致和的,穿布鞋要买内联升的…… 这是为啥?因为人家的这些物件,得劲儿呗!为啥得劲儿?匠心所致也!
2025-07-15 02:55
从27岁到60岁,33载深蓝搏击,马远良实现了中国航空声呐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并跑乃至局部领先的壮举。
2025-07-14 08:49
何熙昱锦也表示,脑机接口技术涉及芯片、传感器、算法、应用等多个环节,需要上下游企业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2025-07-14 08:45
在论坛签约仪式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家共签署12个数字经济合作项目,涉及跨境电商、智慧城市等领域。
2025-07-14 08:45
天然铀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铀资源勘查采冶位于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前端,是核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025-07-14 08:42
这条从技术突破、场景深耕到生态协同的融合路径,正强劲驱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迈向高质量跃升。
2025-07-14 08: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