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北大清华课程开始互选 打破大学间的“围墙”还需几步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北大清华课程开始互选 打破大学间的“围墙”还需几步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02-22 09:3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今年年初,北大、清华互相开放本科课程的新闻一时间在网络上刷了屏。不少网友调侃道,如今终于不用再纠结上北大还是上清华的问题了。事实上,北清之间互相开放课程早在多年以前就有过相关探索,而此次互通课程,则是从2020年年初重启的,如今已稳定运行一年。

  作为中国大学的排头兵,北大、清华这一举动无疑产生了不小的示范作用。而随着近年来不少高校开展资源共享、课程互通等方面的探索,大学之间的“围墙”不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牢不可破。有不少教育界人士认为,这些措施,一方面盘活了多所大学现有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更多可能。

  据了解,2021年春季学期,北大和清华互开课程合作再升级,共开放83门课程、695个名额。其中,北大将向清华本科生开放56门通识核心课,含396个名额;清华将向北大学子开放27门优质课程,含299个名额。

  北京大学教务部部长傅绥燕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北大和清华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也有悠久的合作传统。据了解,两校的生命科学学院之间早已有开放互选课程的实践。2020年1月13日,北京大学教务部和清华大学教务处同时发布通告,宣布两校达成共识,在学校层面互相开放部分本科课程并互认学分。

  傅绥燕表示,“在全校本科生范围内开放各类优质课程的互选,并互相认定学分,这确实是头一次,这将更加有利于两校教学资源的共享。”

  对于两校的学生来说,隔壁校的“网红课”十分吸引人。

  “我希望亲身体验两校不同的学习氛围与跨学科跨专业课程。”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梁同学在2020年秋季学期选择了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开设的“3D打印创意设计与制作”。从小对各类实验与操作非常感兴趣的他,希望能有机会在实验室中感受亲自设计、制作物品的快乐。

  经历上学期的抢课失败,这学期,清华大学新雅书院的王天煜同学早早就守在了选课系统前,并顺利抢到了李猛老师的“哲学导论”课。按照新雅书院的培养计划,他已修过哲学的基础类课程,实际上并不需要这门课程的学分,但他还是愿意每周两次骑车往返北大,抢到前两排的位置,每节课记录3000余字的笔记,据他说,就是为了“学术追星”。

  在开放课程的选择上,傅绥燕透露,两校根据各自的教学资源和优势,在不影响本校学生选课的基础上,初期选择了一些具有各自特色和优势的课程。“清华可能更多提供了一些工科课程,包含一些动手实践类课程,北大主要集中在人文、理学、社会科学等方面,包含一些非常受学生喜爱的通识课程。未来我们会在现有基础上渐进地扩大选课范围,稳步推进开放课程的数量和学生数。”

  傅绥燕认为通过为学生提供更多本校以外的学习机会,学生们的眼界扩大了,学习的自主性更大了。

  “一方面,我们鼓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学校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就需要增加各类优质课程供给。无论多么优秀的学校,教学资源必然是有限的。通过学校之间的课程共享,可以有效发掘现有教学资源的潜力,给学生的知识构建多了一些选择,多一些可能性。总体来说,我觉得这种方式是对现有教学资源的很好补充。”傅绥燕说。

  另一方面,傅绥燕表示,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和气质,让学生在大学期间体验不同的大学传统,扩大他们的交友面,对学生的未来人生发展也很有好处。

  如今,一些如北大、清华这样地理位置相近、办学水平相当的“CP高校”都开展了课程共享、学分互认等方面的举措。例如,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大学在2011年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校每年互派本科生、研究生到对方学校学习,开放课程,互认学分。2019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5所河南高校校长签署校际课程互选与学分互认合作框架协议,在河南高校率先实行校际课程互选与学分互认,本科生可进行跨校选课。

  不久前,教育部在回复一则政协提案时指出,近年来,教育部出台多项政策积极推动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并逐步健全线上学分互认机制。下一步,教育部将以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实践为契机,引导高校逐步完善学分制,制订科学合理的学分互认制度和标准,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为学生选择学分创造条件。

  通过这样的方式打破大学间的围墙有何意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卢晓东表示,北大、清华这一举措实现了高校之间的优势互补,有着很好的示范效应。

  “我们要把‘隐形的围墙’推倒,这不是北大在培养人才,或是清华在培养人才,而是大家共同在给国家、给社会、给世界培养优秀人才。这种打开围墙的开放举措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战略意义。教学培养不应局限在一个学校,我们应该把这个门打开,共同来促进人才培养。”卢晓东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卢晓东表示,进一步打破大学间的“围墙”,推进高校间的学分互认是大趋势,但还需解决其中的“技术问题”。“推进学分互认,也要建立完善的学分核算机制。只有高校之间建立起严格的学分财务核算机制,才能让‘学分互认’走得深、走得远。”(记者叶雨婷)

[ 责编:张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青年对话会2025”在京举行

  • 山东东营: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