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拼蛇骨的“手艺人”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1-02-18 09:4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红斑高山蝮骨骼标本(陈列于中国古动物馆)

  ▲蛇骨与鹿角

  ▲眼镜王蛇捕食的骨骼标本(第二届中国动物标本大赛一等奖作品)制作、摄影 史静耸

  中国古动物馆“青藏高原古生物科考成果”展区,摆放着一件特殊的展品——蝮蛇新种红斑高山蝮骨骼标本。这是一个现生物种,如今仍生活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青藏高原上。

  50厘米长的红斑高山蝮有553枚硬骨,竟足足比人类多了一倍多,它的骨骼标本需要11个小时制作完成。这一冷门的手艺作品,出自一位“90后”科研人员之手。

  骨骼意味着一切

  大多数人谈蛇色变、避之不及,可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博士史静耸来说,它就是一种很普通的爬行动物。

  说它普通,其实不然。世界上生活着几千种蛇,除了南极洲,各个大陆的各种生境中都有蛇,蛇是一个极其成功的演化案例。

  史静耸第一次跟蛇结缘,是大学本科期间在大连旅顺的蛇岛保护区做志愿者。漫山遍野的蝮蛇,让本来就喜欢动物的史静耸对它们着了迷。后来的整个硕士期间,他跑遍了三北地区,寻找全国各地的蝮蛇。在古脊椎所读博时,他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区幸运地发现了蝮蛇新种——红斑高山蝮。

  除了找蛇、研究蛇,史静耸花了数十年时间练就了一门独特的手艺——制作蛇骨骼标本。

  史静耸本科学校附近有一个蛇类主题博物馆,当年,他就是被许多精美的蛇骨骼标本吸引,一边在博物馆打工,一边接触蛇类的。而他的启蒙“老师”,却是残存在博物馆里的几本工作笔记。直到从事古生物研究,他都没有放弃这个爱好。

  事实上,对于古脊椎动物的研究者来说,骨骼意味着一切,因为它是连接现生动物与古生物的纽带。只有经过详细的观察和研究,才能得到比较解剖学的证据,重建物种演化的历史。

  蛇有多少枚骨头?

  “制作骨骼标本,必须得清楚地了解动物的解剖结构,学会认准每一枚骨头叫什么、在什么位置、彼此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只有将解剖学的基本功掌握得足够扎实,才可能把拼骨头的工作练到炉火纯青。

  那么,一条完整的蛇总共有多少枚骨头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知道蛇的骨骼主要分为哪几部分。

  史静耸介绍,现生蛇类的骨骼主要分为头骨、椎骨和肋骨,其中椎骨又分为寰椎、枢椎、颈椎及尾椎。

  其中,脊椎动物的头骨由许多块骨骼构成,这些骨骼必须在发育的过程中巧妙地连接在一起才可以成形,也是最复杂的器官之一。

  “大部分蛇类头骨包含41枚硬骨,其中,顶骨、前颌骨、上枕骨、基枕骨及蝶骨是单枚,其余成对。结构更复杂一些的,可以达到45枚。”史静耸告诉《中国科学报》。

  蛇的躯椎骨远远多于其他脊椎动物,少则一百多枚,多则二三百枚。一般来说,体形越是细长的蛇,椎骨数量就越多。像蝮蛇这类体形短粗的蛇类,躯椎骨一般只有100多枚,而很多游蛇类的体形细长,其躯椎骨可达200多枚。蛇类的尾椎则是从二三十枚到七八十枚不等。

  “以红斑高山蝮为例,它全身一共有553枚硬骨,一些游蛇类全身的硬骨甚至可达700余枚,而成年后的人类全身才有206块硬骨。”

  这些蛇骨的数字除了有文献作参考,史静耸都一一动手数过。

  “凹”出活着的造型

  水解、脱脂、漂白、拼装,是制作脊椎动物骨骼标本的四个核心步骤。

  “首先用生物制剂把蛇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完全溶解掉,然后通过有机溶剂把剩余油脂除掉,为的是防止日后变质发霉。脱脂后的骨头再经过氧化漂白,就可以呈现出光润的白色了。”

  史静耸坦言,最后的拼装过程才是最耗费精力也是最考验技术的一步。

  “红斑高山蝮全长仅有50厘米左右,肋骨甚至比普通的缝衣针还要细,每一根肋骨都要经过逐一拼装、校对,并对损坏的骨头进行修复。整个骨骼标本的拼装过程需要十几个小时。”

  他笑说,除了眼尖、心细,“最主要的是手不能抖”。

  熟能生巧,要做到把每枚骨头放到正确位置还不是最难的。“难的是如何让这堆自由的骨头凹出造型,让标本看上去就像活的一样,这也是骨骼标本制作的最高境界。”

  制作动物骨骼标本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史静耸认为,它的艺术性就体现在,蛇每根肋骨该张开多大的角度,躯椎骨往什么方向倾斜、弯曲度多少……

  无论是水平波浪状蜿蜒爬行,还是尾部盘旋蛇头挺立、一副蓄势待发的攻击姿态,感觉下一秒就会弹起来咬一口,史静耸都要求自己的作品能无限地接近真实。

  “尽可能还原它们活着时候的样子,确实是个难事儿。”史静耸说,这就需要在现实生态环境中进行大量的观察,而正是常年的野外工作让他有了充分的底气。(胡珉琦)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即将开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7月4日,神秘的水星将迎来东大距,这是今年第二次水星东大距,观测条件依然不错。
2025-07-04 09:51
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5-07-04 09:50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