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拼蛇骨的“手艺人”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1-02-18 09:1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微信图片_20210216185237.jpg

  红斑高山蝮骨骼标本(陈列于中国古动物馆)

微信图片_20210216185344.jpg

  蛇骨与鹿角(陈列于罗马宝格丽)

微信图片_20210216185718.jpg

  眼镜王蛇捕食的骨骼标本(第二届中国动物标本大赛一等奖作品)制作/摄影:史静耸

  中国古动物馆“青藏高原古生物科考成果”展区,摆放着一件特殊的展品——蝮蛇新种红斑高山蝮骨骼标本。这是一个现生物种,如今,仍生活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青藏高原上。

  50厘米长的红斑高山蝮有553枚硬骨,竟足足比人类多了一倍多,它的骨骼标本需要11个小时制作完成。这一冷门的手艺作品,出自一位90后科研人员之手。

  骨骼意味着一切

  大多数人谈蛇色变、避之不及,可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史静耸博士来说,就是一种很普通的爬行动物。

  说它普通,其实不然。世界上生活着几千种蛇,除了南极洲,各个大陆的各种生境中都有蛇,蛇是一个极其成功的演化案例。

  史静耸第一次跟蛇结缘,是大学本科期间在大连旅顺的蛇岛保护区做志愿者。漫山遍野的蝮蛇,让本来就喜欢动物的史静耸对它们着了迷。后来的整个硕士期间,他跑边了三北地区,寻找全国各地的蝮蛇。在古脊椎所读博时,他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区幸运地发现了蝮蛇新种——红斑高山蝮。

  除了找蛇、研究蛇,史静耸花了数十年时间练就了一门独特的手艺——制作蛇骨骼标本。

  史静耸本科学校附近有一个蛇类主题博物馆,当年,他就是被许多精美的蛇骨骼标本吸引,于是便开始一边在博物馆打工,一边接触蛇类的。而他的启蒙“老师”,却是残存在博物馆里的几本工作笔记。直到从事古生物研究,他都没有放弃这个爱好。

  事实上,对于古脊椎动物的研究者来说,骨骼更是意味着一切,因为它是连接现生动物与古生物的纽带。只有经过详细地观察和研究,才能得到比较解剖学的证据,重建物种演化的历史。

  蛇有多少枚骨头?

  “制作骨骼标本,必须得清楚地了解动物的解剖结构,学会认准每一枚骨头,叫什么,在什么位置,彼此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解剖学的基本功掌握得足够扎实,才可能把拼骨头的工作练到炉火纯青。

  那么,一条完整的蛇总共有多少枚骨头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知道蛇的骨骼主要分为哪几部分。

  史静耸介绍,现生蛇类的骨骼主要分为头骨、椎骨和肋骨,其中椎骨又分为寰椎、枢椎、颈椎及尾椎。

  其中,脊椎动物的头骨,由许多块骨骼构成,这些骨骼必须在发育的过程中巧妙地连接在一起才可以成形,也是最复杂的器官之一。

  “大部分蛇类头骨包含41枚硬骨,其中,顶骨、前颌骨、上枕骨、基枕骨及蝶骨是单枚,其余成对。结构更复杂一些的,可以达到45枚。”史静耸告诉《中国科学报》。

  蛇的躯椎骨远远多于其他脊椎动物,少则一百多枚,多则二三百枚。一般来说,体型越是细长的蛇,椎骨数量就越多。像蝮蛇这类体型短粗的蛇类,躯椎骨一般只有100多枚,而很多游蛇类的体型细长,其躯椎骨可达200多枚。蛇类的尾椎则是从二三十枚到七八十枚不等。

  “以红斑高山蝮为例,它全身一共有553枚硬骨,一些游蛇类全身的硬骨甚至可达700余枚,而成年后的人类全身才有206块硬骨。”

  这些蛇骨的数字除了有文献作参考,史静耸都一一动手数过。

  “凹”出活着的造型

  水解、脱脂、漂白、拼装,是制作脊椎动物骨骼标本的四个核心步骤。

  “首先用生物制剂把蛇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完全溶解掉,然后通过有机溶剂把剩余油脂除掉,为的是防止日后变质发霉。脱脂后的骨头再经过氧化漂白,就可以呈现出光润的白色了。”

  史静耸坦言,最后的拼装过程才是最耗费精力,也是最考验技术的一步。

  “红斑高山蝮全长仅有50厘米左右,肋骨甚至比普通的缝衣针还要细,每一根肋骨都要经过逐一拼装、校对,并对损坏的骨头进行修复。整个骨骼标本的拼装过程需要花费十几个小时。”

  他笑说,除了眼尖、心细,“最主要的是手不能抖”。

  熟能生巧,要做到把每枚骨头放到正确位置还不是最难的。“难的是如何让这堆自由的骨头凹出造型,让标本看上去就像活的一样,这也是骨骼标本制作的最高境界。”

  制作动物骨骼标本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史静耸认为,它的艺术性就体现在,蛇每根肋骨该张开多大的角度,躯椎骨往什么方向倾斜,弯曲度多少……

  无论是水平波浪状蜿蜒爬行,还是尾部盘旋蛇头挺立,一副蓄势待发的攻击姿态,感觉下一秒就会弹起来咬一口,史静耸都要求自己的作品能无限地接近真实。

  “尽可能还原它们活着时候的样子,确实是个难事儿。”史静耸说,这就需要在现实生态环境中进行大量的观察,而正是常年的野外工作让他有了充分的底气。(胡珉琦)

[ 责编:赵清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