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路北漂的歌者——白头鹎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一路北漂的歌者——白头鹎

来源:光明网2021-01-11 10:0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在北京,如果你是一位自然爱好者,进入公园最早吸引你的一定是那“百啭千声随意移”的歌声。歌唱者是观鸟人士最喜欢的一种鸟,名叫白头鹎(音:bēi),大名为“Pycnonotus sinensis”,号白头翁。循着声音,不用望远镜,你就能很容易在树枝上发现它,3、5个成群或者1、2个站在树枝上放声歌唱。刚已进入农历庚子鼠年,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不得不“宅”在家里,越发想念这些老朋友的歌声。

一路北漂的歌者——白头鹎

  北京的秋季 白头鹎最爱大柿子

  白头鹎是雀形目鹎科的中等体型鸟类,鸣禽。作者刘淑芳在《冬天里的歌唱家》写到,白头鹎的声音婉转悠扬,比百灵鸟的歌声深沉,比画眉鸟的歌声清亮,堪称“冬天里的歌唱家”。白头鹎喜欢鸣叫,叫声婉转悦耳,富于变化。研究鸟叫声的科学家将白头鹎的叫声录下来,转换成时域波形图,结果显示其叫声可以分成三种:第一种称为鸣唱,由多个音节组成,听起来非常婉转悦耳,在繁殖期的雄性白头鹎会特别频繁地发出鸣唱;第二种称作叫声,相对鸣唱,叫声有短粗、单调的特点;第三种是警戒叫声,这种声音的特点为嘈杂、沙哑,发出这种声音时,情绪都较为紧张,带有报警和驱逐的含义。更为有趣的是,白头鹎由于分布广泛,南方的叫声和北方的叫声还有区别,同一个城市不同的地区的群体叫声也不同,它们也具有不同的“方言”。白头鹎喜欢鸣叫的特点,就算藏身浓密的枝叶里,找到它也不费吹灰之力。

一路北漂的歌者——白头鹎

春天山桃花是白头鹎的食物

  白头鹎非常好辨识,前额至头顶纯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耳羽后部有一个白斑,白环与白斑在黑色的头部显得非常醒目。上体褐灰或橄榄灰色,腹白色具黄绿色纵纹,相对其他鹎类,臀部羽毛颜色淡,其英文名Light-vented Bulbul,直译为淡臀鹎。因此,白头鹎识别两个特征就是头白和臀淡。要注意的是,白头鹎小时候是灰不溜秋的,只有翅膀羽毛略带一些鲜亮的橄榄绿,所以很多初学观鸟者常常误把白头鹎幼鸟和亚成体当成新发现。成年后,闪耀的白头出现,一般认为老年的白头更大更白。一些北方观鸟者来到海南岛观鸟时,发现有一种鸟非常像北方的白头鹎,但是这种鸟找不到一只后脑勺是白色的,于是请教鸟类专家。得到的解释就是,这是一种生活在广东、广西、海南的一种白头鹎亚种,黑色的头部只有耳羽后有一个白斑,后脑勺没有白色枕环。于是,感叹说道,海南岛是一个养老的好地方,这里的白头鹎生活条件好,常年有吃不完的食物,迁移到北方后,一到冬季就愁吃愁喝,慢慢就愁白了头。白头鹎们头上的那撮白色,大小并不恒定,繁殖期最大,鸣叫的时候蓬开显得更大。因此,白头的功能更主要是用于吸引配偶的,不是愁白。

一路北漂的歌者——白头鹎

  幼鸟白头鹎不白头

  在春天里的林间草地上,常常可以看到两只恋爱中的白头鹎悬翩跹起舞,夫唱妇随,双栖双宿,双亲捉虫哺育雏鸟,人们借喻它们为夫妻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的象征。故白头鹎经常出现在我国古代画作中,而且一般是成对出现的。事实上,白头鹎虽然叫“白头”,但它们并不是白头偕老哟,其实它们每年都会重新找伴侣,这也是鸟类当中很常见的现象。

一路北漂的歌者——白头鹎

  白头鹎也到湿地捕捉昆虫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书中描述白头鹎的分布范围:中国南方、越南北及琉球群岛,北京不在其分布范围内,在野外是看不到白头鹎的。但最近二、三十年它们越来越多出现在了北方城市中,甚至包括中国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西北的青海、甘肃。由于白头鹎食性杂,对环境适应能力很强,繁殖力又高,种群优势非常大,随着气候变暖,种群不断向北方扩张。2002年9月,白头鹎在北京首次记录,现在成了北京市的优势鸟种,在公园、城市绿地、大学校园,甚至街道路边、居民区的树上经常能看到它们在高高的树枝上引唱高歌。

一路北漂的歌者——白头鹎

  白头鹎好鸣叫

  白头鹎好鸣叫,易发现,外形特点鲜明,好辨识,它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因此在自然教育和观鸟活动中,白头鹎成为了最受老师喜欢的“教材”。自从加入“鸟人”行列,时常组织逛公园观鸟活动,每次进入公园首先注意到的是那种悦耳、欢快而熟悉的歌声,在它面前驻足,向“学生”声容并茂讲解这位歌者以及它的故事。在北京,这样的“北漂歌者”野鸟一族还有乌鸫、八哥、丝光椋鸟等南方鸟,它们原本不属于北方,由于气候变暖,自然迁移来到这里,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由于气候变化和北京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变好,每年都会有一些不属于本地的野鸟新种被发现。你也可以走进大自然去体验发现它们的惊喜,聆听它们动听的歌声,欣赏它们华丽的外表,观察它们有趣的行为。(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钟震宇 北京市大兴区第一中学蔡静)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疆阿禾公路正式通车

  • 新生代科研力量助推人形机器人加速成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