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雷达的“大脑”更聪明——专访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龙腾
首页> 科普频道> 科学之子 > 正文

让雷达的“大脑”更聪明——专访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龙腾

来源:光明网2020-06-01 14: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雷达是人类眼睛的延伸,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都值得加快创新发展。”5月30日,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名单公布,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龙腾接受光明网记者采访,科普雷达研究的重要性及难点,畅谈自己的科研工作经历,并对青年学子提出寄语。

让雷达的“大脑”更聪明——专访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龙腾

  龙腾与学生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提起雷达,大众也许会觉得这项科技离自己很遥远,但龙腾介绍,以全天候全天时为优势,雷达应用在方方面面。在军用领域,无论参加国庆阅兵的武器和还是我国下水的各种战舰,雷达都不可或缺;而在民用领域的普及度也很高,比如安装汽车雷达可以帮助避免车祸等。

  对于自己的科研方向,龙腾教授打了一个有趣的比方:“我科研的主要方向是建立新体制的雷达系统和实时信息处理。如果将雷达比作一个人,它包括眼耳鼻舌和大脑,我主要研究雷达里面大脑的那一块。”

  颠覆性创新思维,让雷达发挥妙用

  在大众意想不到的地方,让新体制雷达发挥妙用,是龙腾教授的科研方向之一。

  近年来,草地贪夜蛾这种迁飞性外来物种严重为害我国农业生产,如何掌握到草地贪夜蛾迁飞的实时信息,是进行防御的第一要务。龙腾团队针对此问题,联合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等单位,开始研制新体制雷达,用以监控空中迁飞的农业害虫。

  据龙腾介绍,通过新体制雷达,可以在1.5到5公里间发现三毫米以上的虫子,并分辨虫的种类。当前研制出的第一代雷达样机正在云南江城进行业务运行,并每晚18:00在中央电视台CCTV17农业农村频道进行准点播报。此项目拿到了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大仪器专项,预计在2021年底将完成全部研发。

  事实上,昆虫雷达的研制难度极大的,想在几公里外弄清一只小虫子,需要提出一系列创新方法来解决问题。龙腾表示:“我的研究内容之一,就是在新体制雷达的研发中进行一系列创新。该项目已经授权了发明专利,发表了相关论文,并组织了国际研讨会。在得到大量实测数据后,就可为全世界的昆虫辨识和防控提供支持。”

  由于雷达的应用广泛,除了解决棘手难题,也要向着更高质量的发展努力,这就是如何让雷达信息传递更快。而信息处理系统作为雷达的“大脑”,就是关键所在。

  传统的星载雷达都是卫星数据传到地面站完成处理,再分发给用户,但它耗费的时间周期长,不适宜有些场合应用。因此,龙腾及其团队尝试把信息处理转移到卫星上。

  据龙腾介绍,卫星对信息处理系统的体积、重量等约束苛刻,比起地面处理系统可用的大服务器、超级计算平台、耗费几千瓦的功率、占地若干平米,卫星载处理器的重量只有二三十公斤,功耗仅几百瓦,还要能起到应有的效果,这是此项研究的难点。对此龙腾表示:“我们自己研制了相关的芯片,并创新了信息处理的算法、体系架构,使得我们国家第一个把成像雷达信息处理系统搬到了卫星上。”

  科研攻关既是挑战高山,也是精雕细琢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科研攻关是每天都需要面对的难题。对此,龙腾分享了自己的三点心得体会——

  第一点是在系统设计上有创新的思想,甚至要具备颠覆性思维,在创新意识下提升创新能力。龙腾举例:“比如说我们怎么才能测出昆虫的种类?就要雷达测它的体长、体重和振翅频率,为此我们仔细分析了雷达理论里面的回波截面积与频率关系曲线,并拟合反推,这完全是我们的创新。”

  第二点是在实践上要非常细致。设计当中有一点点缺陷,都不能够完成任务,所以要非常的细致,确保万无一失。

  第三点是科研要有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像涉及到军工产品,就要进行各种各样的环境考核。冬天要到最冷的漠河,夏天到最热海南岛,还要到青藏高原去测试高原环境等等,所以其实是非常艰苦的,必须要有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

  龙腾总结:“我自己的体会就主要这么三条:设计阶段的创新思维;实现阶段的万无一失;在整个科研过程中的拼搏奋斗。”

  作为北京理工大学的副校长和科研一线的工作者,龙腾也对高校学子们提出了自己的寄语。他表示,对学生影响最重要的,就是立下宏图大志,并且能够脚踏实地。

  “我觉得第一件事是要立志,任何一个行当要想取得突出的成绩,都得有追求卓越、一定要做到最好的强烈信念,就是仰望星空;其次要脚踏实地,只有信念是不行的,要落到具体的工作和实践当中去。如果还有第三句话的话,就是要注意学习的方法。 有志向、有行动、找规律,有这三条就没有问题了。”(光明网记者 张蕃 蔡琳)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青年对话会2025”在京举行

  • 山东东营: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