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与时间赛跑的人——专访《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编委会
首页> 科普频道> 科学之子 > 正文

与时间赛跑的人——专访《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编委会

来源:光明网2017-10-25 10: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有谁知道在几千年中国古代大地上有多少动物物种曾与我们祖先同在?中国古代动物学源起哪朝哪代?又为现代动物学奠定了何样基础?这些重要的研究探讨,随着《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编纂工作的展开,揭开了谜底。

与时间赛跑的人——专访《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编委会

  《中华大典》是“中国古代典籍的百科全书”,是1990年由国务院批准的重大文化出版工程,为“十一五”国家重大工程出版规划之首。《动物分典》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

与时间赛跑的人——专访《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编委会

  作品通过正副主编王祖望、黄复生、冯祚建三位先生的叙述,回顾了九年来,一个以动物所为主、平均72岁的老科学家团队,为何放弃天伦之乐而毅然接受任务,先后7人为此捐躯,在有中国文字以来至1911年间浩瀚的古代文献中捕捉动物信息,将寻觅到的动物踪迹进行鉴定和考证,并把它们一一对应到现代动物分类系统中进行整理。

与时间赛跑的人——专访《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编委会

  至此,他们已收集整理了古代文献资料近4千卷(册),从中考证、厘定了古代动物1界16门50纲206目622科1500多种,完成《动物分典》逾900万字的编纂工作。

与时间赛跑的人——专访《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编委会

  随后,他们又完成了《中国古代动物名称考》、《中国蝗虫学史》、《中国古代动物学研究》等系列著作的写作,为现代动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这是一个用日渐衰弱之躯撑起挖掘和传承中华文明的感人故事!

  出  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光明网

  总监制:杨  谷

  监  制:战  钊 宋雅娟

  编  导:赵清建 郑  然

  摄  像:肖春芳 张佳兴

  统  筹:沈  慧 盛宪锋

[ 责编:赵清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欢乐庆“六一”

  • 中国女排取得世界女排联赛"开门红"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2023中关村论坛上,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新突破集中亮相,城市超级算力中心、自动驾驶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受到各方高度关注。
2023-05-30 10:14
要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严格竞赛活动管理,统筹拔尖创新人才项目,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实施家庭科学教育,开展科学教育研究。
2023-05-30 10:12
记者29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
2023-05-29 19:41
最初,研究人员考虑了糖皮质激素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的可能,即免疫细胞通过释放引起炎症的分子作出反应。
2023-05-29 10:17
云手机通过在云端虚拟出手机操作系统,将本地的存储、计算、渲染全部迁移到云上,操作系统以及各种应用均运行在云端,以实现硬件与性能的解耦。科技日报记者从北京移动了解到,相比实体手机,中国移动云手机有4个方面的提升。
2023-05-29 10:16
1985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长沙矿山研究院工作。经过4年不懈努力,2003年,我主持研发的我国首台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问世,中国人终于用自己的深海钻机,在太平洋洋底打出了第一个孔。
2023-05-29 10:0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