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林下生金”,看生态与产业如何共振
首页> 光明科普> 生态环保> 要闻 > 正文

“林下生金”,看生态与产业如何共振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22 14:42

  【美丽中国大写意】

  光明网记者 张佳兴 焦子原 张梦凡

  编者按

  华夏大地,山川锦绣,沃野千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百姓感受得最直接最真切。站在“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的历史节点,如何更好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将美丽中国建设蓝图转化为全体人民可感可及的幸福实景?本期,我们带您走进内蒙古和江苏两地,看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不同的地区,如何因地制宜探出绿色发展新路。

  不施化肥、不用农药,在燕山北麓的内蒙古赤峰小城子镇,以一款取之于果的特质酵素作肥料,种出的苹果自带高颜值和好口感;无人机全天候巡查、远程监控实时预警……在赤峰马鞍山林场,立体化防控体系守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依托山地生态环境与气候条件,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探索林下仿野生种植模式,让昔日单纯的生态林地逐渐转变为兼具生态保护与经济价值的“绿色药圃”……

  “绿进沙退”“林下生金”,内蒙古赤峰有啥高招?请随记者一起探寻——

金秋时节,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酵素苹果采摘基地内硕果累累。张佳兴摄/光明图片

  酵素技术种出好苹果

  四面通红,不仅比普通苹果高出1~2个糖度,并且抗氧化能力强,一公斤能卖到20元……

  在赤峰宁城,酵素农耕技术让小小的苹果大变样——近年来,当地大力推进酵素技术应用,以废弃的果蔬和农作物秸秆为原料,转化成活性液态肥,显著提升了种植基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也让这里的酵素苹果更加“优秀”。

  走进小城子镇的苹果园,红彤彤的苹果缀满枝头。

  “以落果、红糖、废弃蔬菜为原料,制作功能性酵素肥料代替化肥、农药,构建‘以果养果’的有机生态循环模式”,内蒙古绿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洪全告诉记者,酵素技术正从根源上修复和保育土壤生态——通过将当地松树腐殖土与麦麸、酵素菌等发酵制成“土著菌种”,用废弃瓜果蔬菜、秸秆厌氧发酵出富含植物生长素的酵素液体肥,双重发力实现土壤重金属与农残的有效分解。经过3年有机转换期,基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生态活力大幅增强。

  蚯蚓是土壤健康度的重要标志。李洪全告诉记者,在改良后的基地土壤中随机找到位置进行发掘,便可见蚯蚓等生物生存。此外,青蛙等生物也重现田间,形成了“土壤—生物—作物”的良性循环。

  在病虫害防治上,不同于传统化学农药,基地以大蒜、魔鬼椒、青蒿素等为原料发酵制成“防虫酵素”,在虫卵成熟前进行喷施预防,既避免了农药污染,又依托植物特性构建起绿色防线。

  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大青山秋色如画。张佳兴摄/光明图片

  “有机种植难免会有5%左右的苹果带虫眼,但这正是绿色健康的证明。”李洪全表示,这种“接受不完美”的种植理念,反而让消费者认识到酵素苹果的“天然属性”,也让土壤在无化学负担的环境中持续焕发生机。

  近年来,宁城县酵素苹果产业园还协同内蒙古自治区科协、赤峰农研所成立“农博士工作站”“科技小院”,与西北农业大学、赤峰学院合作开展“酵素苹果着色率突破”等科研项目,持续优化种植模式。

  生态优势的持续累积,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竞争力。2023年,酵素苹果同时获得有机认证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2024年再获绿色食品A级认证,实现“双认证”品质跨越。

  为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宁城县酵素苹果产业园累计投入4500余万元,配套建设果品加工厂、冷链仓储及销售中心,初步形成“种植—加工—仓储—销售”全链条模式。

  赤峰市宁城县黑里河镇精品民宿引客来。张佳兴摄/光明图片

  “目前,全镇已有12家林果专业合作社、4500余人(占全镇总人口1/5)从事林果相关产业。”小城子镇镇长张洪林介绍,通过种植酵素苹果,当地生态效益显著提升,年处理农业废弃物5000吨以上,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带动农户户均年增收约2.5万元。

  未来,小城子镇计划将全镇4.1万亩果树经济林逐步推广为酵素种植,力争每年新增1000亩、改造提升1000亩,推动形成“区域性酵素苹果产业集群”。

  从修复一方土壤,到激活一个产业,再到带动一片区域,宁城小城子镇的酵素苹果产业,生动诠释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径。

  赤峰市宁城县紫蒙湖生态园林风光旖旎。张佳兴摄/光明图片

  智慧监控护好一片林

  在红山国家森林公园,五颜六色的植被与赭红色的山石相互映衬,吸引大批游客登山赏秋、拍照打卡。

  因这里的山体主要由中生代红色砂砾岩构成,在阳光照射下会呈现出鲜明的赭红色,故名“红山”“赤峰”,赤峰市也因此山而得名。

  很难想象,这片绿意盎然的森林,曾是黄沙肆虐的荒山。

  上世纪五十年代,赤峰城区被700多座流动沙丘环绕,风沙侵袭时,沙丘与房顶齐平。一场持续数十年的人工造林战役由此开启。

  然而,地处北方半干旱沙区的赤峰,年降水量不足380毫米。种活一棵树,无疑是一场与干旱的较量。尤其是在花岗岩裸露的陡坡上,人们不得不采用“客土造林”法。

  人工搬运土壤、垒砌树坑、背水浇灌,为了防沙和固沙,当地通过人工将土抬上山,固定后再植树造林,过程殊为不易。每一棵成活的树木背后,都凝结着成倍的汗水与付出。

  目前,红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天然次生林茂密,植被类型丰富多样。曾经的黄沙之地,如今已绿树成荫,不仅成为城市的生态屏障,也变为了市民身边的“森林氧吧”。

  “以前上山,眼前是光秃秃的山梁,脚下是砂石路。”回忆起20年前的景象,喀喇沁旗马鞍山林场红色接待站站长王一凡感慨不已。

  1962年,马鞍山林场建场时,仅有4.2万亩天然次生林,经过三代林业人“人背肩扛运苗木、山顶山腰挖树坑”的不懈奋斗,林场有林面积已达11万亩,森林覆盖率从建场之初的20%提升至95.7%,全旗森林覆盖率更是达57.8%,位居赤峰市第一。

  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草原,牧群正在觅食。新华社发

  在马鞍山林场,曾经“靠人巡逻、靠喊预警”的单一防火模式,如今也已升级为“人防+物防+技防+群防”的立体化防控体系——

  无人机全天候巡查、远程监控实时预警、30人扑火队伍随时待命……一草一木均纳入网格化管理。

  “以前防火期是9月到次年6月,现在全年都是防火期。林子是我们的命根子,容不得半点马虎。”王一凡说。

  林子密了,动物也来安家了!如今,在喀喇沁旗的山林里,山兔、山鸡、狍子成了护林员们巡护路上的“常客”,野猪、狐狸也相继现身。

  “来旅游的人也多了,老百姓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王一凡说。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草原万物生长。新华社发

  “绿色药圃”尽显生态价值

  “今年的木耳、元蘑、灰蘑长势喜人,每亩木耳利润能超5000元,收入翻了好几番!”在马鞍山林场的100亩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里,职工刘永志告诉记者。

  依托274万亩森林资源,当地构建起“原生态采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果业、林产品加工、森林康养”六大产业集群,形成了“西部林菌、东部林药、南部林果、北部林禽”的特色格局。

  在美林镇,农户采蘑菇、摘榛子,一个家庭靠林下采集年增收可达到三四万元;在牛家营子镇,7万亩苍术、赤芍等中药材郁郁葱葱,亩收入超5000元;全旗12.5万亩经济林里,苹果、苹果梨挂满枝头,每到丰收季,游客自驾40分钟就能从市区赶来采摘。

  据赤峰市喀喇沁旗林草局副局长李明介绍,当地已连续4年出台奖补政策,2025年林下食用菌种植补贴最高达每亩3500元,退耕还林地种药材每亩补贴500元,以真金白银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目前全旗有18家林业经济企业、合作社,辐射带动2万余人增收。

  莽莽林海间,林下中药材种植正成为当地林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依托得天独厚的山地生态环境与气候条件,当地以赤芍、苍术为核心品种,探索林下仿野生种植模式,让昔日单纯的生态林地,逐渐转变为兼具生态保护与经济价值的“绿色药圃”。

  “选赤芍和苍术,一是看市场,二是看水土。”李明介绍,前两年赤芍、苍术的市场价格稳定向好,更重要的是这两种药材与马鞍山的生长环境高度适配—这里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且气候温润,恰好满足赤芍喜阳光、耐温润的生长特性,而苍术则凭借较强的适应力,能在林下土壤中良好扎根。如今,全旗林下中药材种植总面积已达到7万多亩,涵盖多种适配本地山地条件的药材品种。

  “不过,中药材种植是一场‘长线投资’。”李明坦言,药材需经多年生长才能积累足够药性,“最少得3年,部分品种甚至要5年,目前我们还没进入收获期,暂时没产生实质性经济收益。”即便短期效益未显,林药种植的生态价值已率先凸显:为保障药材生长,林地需持续管护,不仅减少了林下可燃物堆积,有效降低森林火情风险,更避免了林地破坏,对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秩序起到重要作用。

  从前期小面积试验种植验证可行性,到如今逐步扩大规模,马鞍山的林药产业正稳步推进。据介绍,未来,当地还将结合林业经济整体规划,进一步优化品种选择与种植技术,让中药材在守护林海生态的同时,为群众开辟一条长效增收的绿色路径。

[ 责编:李欣哲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七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举行

  • 扎根山村的“姐妹花”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