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 金秋时节,北疆大地层林尽染。9月28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网信办主办、光明网承办、赤峰市委网信办协办的“和谐共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网上主题宣传走进内蒙古调研分享活动来到喀喇沁旗马鞍山林场。
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马鞍山林场考察时强调,“守好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记者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在绿水青山间感受“两山”理念生动实践。
秋日航拍下的马鞍山 摄影/王元杰
三代人接力,荒山披上“绿衣裳”
“以前上山,脚下是沙石路,眼前是光秃秃的山梁,一到雨季,山洪能把街里的土路淹成‘小河’。”回忆起二十年前的景象,马鞍山林场红色接待站站长王一凡满是感慨。1962年马鞍山林场建场时,仅有4.2万亩天然次生林,经过三代林业人“人背肩扛运苗木、山顶山腰挖树坑”的不懈奋斗,林场有林面积已达11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19年的95.2%提升至95.7%,全旗森林覆盖率更是达到57.8%,位居赤峰市第一。
这份“绿色答卷”的背后,是喀喇沁旗对生态保护的执着坚守。在马鞍山林场,曾经“靠人巡逻、靠喊预警”的单一防火模式,如今已升级为“人防+物防+技防+群防”的立体化防控体系——无人机全天候巡查、远程监控实时预警、30人的半专业扑火队伍随时待命,一草一木均纳入网格化管理。“以前防火期是9月到次年6月,现在全年都是防火期,林子是我们的命根子,容不得半点马虎。”王一凡说,去年一次火情,无人机发现后,扑火队伍15分钟就赶到现场,把火患消灭在了萌芽状态。
生态向好的连锁反应悄然显现。如今在喀喇沁旗的山林里,山兔、山鸡、狍子成了巡护路上的“常客”,野猪、狐狸甚至珍稀猛兽也相继现身。“现在我们能骄傲地说,林子密了,动物也安家了!”
靠林子能赚钱,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在林间整齐排列的木耳菌棒 摄影/光明网记者张梦凡
“以前守着林子只能护林,现在不仅能护林,还能靠林子赚钱!” 在马鞍山林场的100亩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里,职工刘永志告诉记者,今年的木耳、圆蘑、灰蘑长势喜人,“每亩木耳利润能超5000元,比单纯护林收入翻了好几番!”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喀喇沁旗的林下经济,早已不是“小打小闹”。依托274万亩森林资源,当地构建起“原生态采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果业、林产品加工、森林康养”六大产业集群,形成“西部林菌、东部林药、南部林果、北部林禽”的特色格局。在美林镇,农户采蘑菇、摘榛子,一个勤劳家庭靠林下采集年增收可达三四万元;在牛家营子镇,7万亩苍术、赤芍等中药材郁郁葱葱,亩收入超5000元;全旗12.5万亩经济林里,苹果、苹果梨挂满枝头,每到丰收季,游客自驾40分钟就能从市区赶来采摘。
“去年全旗林业经济产值达22.8亿元,今年我们要冲刺25亿元!”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林草局副局长李明介绍,当地连续四年出台奖补政策,2025年林下食用菌种植补贴最高达每亩3500元,退耕还林地种药材每亩补贴500元,真金白银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目前全旗已有18家林业经济企业、合作社,辐射带动2万余人增收,户均年增收超1万元。
林地“绿色药圃”,中药材扎下“致富根”
林间中药材赤芍标识牌 摄影/李鹏
在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林海间,林下中药材种植正成为当地林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依托得天独厚的山地生态环境与气候条件,当地以赤芍、苍术为核心品种,探索林下仿野生种植模式,让昔日单纯的生态林地,逐渐转变为兼具生态保护与经济价值的“绿色药圃”。
“选赤芍和苍术,一是看市场,二是看水土。”李明介绍,前两年赤芍、苍术的市场价格稳定向好,更重要的是这两种药材与马鞍山的生长环境高度适配——马鞍山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且气候温润,恰好满足赤芍喜阳光、耐温润的生长特性,而苍术则凭借较强的适应力,能在林下土壤中良好扎根。如今,不仅木栈道两侧的林地间能看到赤芍的身影,周边连片林下区域也已形成规模化种植格局,放眼全旗,林下中药材种植总面积已达七万多亩,涵盖多种适配本地山地条件的药材品种。
不过,中药材种植是一场“长线投资”。李明坦言,药材需经多年生长才能积累足够药性,“最少得三年,部分品种甚至要五年,目前我们种得早的地块才到第三年,还没进入收获期,暂时没产生实质性经济收益”。即便短期效益未显,林药种植的生态价值已率先凸显:为保障药材生长,林地需持续管护,不仅减少了林下可燃物堆积,有效降低森林火情风险,更避免了林地破坏,对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秩序起到重要作用。
从前期小面积试验种植验证可行性,到如今逐步扩大规模,马鞍山的林药产业正稳步推进。未来,当地还将结合林业经济整体规划,进一步优化品种选择与种植技术,让中药材在守护林海生态的同时,为群众开辟一条长效增收的绿色路径。
当地群众的生活也随着生态变好而“节节高”。“以前住土房,现在住上八九十平的楼房;以前社保自己愁,现在‘五险二金’全保障。”王一凡细数着这些年的变化。他说“现在我们不仅要守护好绿水青山,还要让它成为子孙后代的‘绿色银行’”。
如今,这片林海还在不断延伸,经济发展的“含绿量”与生态环境的“含金量”彼此成就、相得益彰。当地林业人说:“我们要一代接着一代干,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让北疆的生态画卷越画越美!”(记者 张梦凡 张佳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