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 中秋时节,在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小城子镇的苹果园里,红彤彤、沉甸甸的苹果缀满枝头。近年来,赤峰市宁城县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引入酵素农耕技术,将酵素苹果种植打造成保护土壤生态、激活产业效益的标杆项目,实现了“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的酵素苹果产业园
近日,“和谐共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网上主题宣传走进内蒙古调研分享活动深入赤峰市宁城县酵素苹果产业园,探访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新路。
酵素技术重构土壤健康生态基底
“以落果、红糖、废弃蔬菜为原料,制作功能性酵素肥料代替化肥、农药,构建‘以果养果’的有机生态循环模式”,内蒙古绿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洪全告诉记者,酵素技术正从根源上修复和保育土壤生态:通过将当地松树腐殖土与麦麸、酵素菌等发酵制成 “土著菌种”,用废弃瓜果蔬菜、秸秆厌氧发酵出富含植物生长素的酵素液体肥,双重发力实现土壤重金属与农残的有效分解。经过三年有机转换期,基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生态活力大幅增强。
蚯蚓是土壤健康度的重要标志。李洪全向记者展示,在改良后的基地土壤中随机找到位置进行发掘,便可见蚯蚓等生物生存。青蛙等生物也重现田间,形成了“土壤 - 生物 - 作物”的良性循环。他表示,通过酵素技术应用,果园化肥农药使用率降低80%以上,苹果糖度比普通苹果高出1-2个百分点,真正实现“以果种果”的绿色可循环产业模式。
酵素技术种植的苹果着色均匀 摄影/光明网记者张佳兴
“唯有健康的土壤才能托举富饶的生命,淬炼更好的农产品品牌。”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樊良树认为,土壤健康与食物健康、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宁城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带。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且对环境负荷小的酵素种植,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既能培育口感和营养价值兼具的农产品,也助力宁城乡村振兴行稳致远,形成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在病虫害防治上,小城子镇同样坚守 “生态优先” 原则。不同于传统化学农药,基地以大蒜、魔鬼椒、青蒿素等为原料发酵制成 “防虫酵素”,在虫卵成熟前进行喷施预防,既避免了农药污染,又依托植物特性构建起绿色防线。“有机种植难免有5%左右的苹果带虫眼,但这正是生态健康的证明。”李洪全表示,这种“接受不完美”的种植理念,反而让消费者更认可酵素苹果的“天然属性”,也让土壤在无化学负担的环境中持续焕发生机。
此外,科研支撑为产业扩面提供了保障。宁城县酵素苹果产业园协同内蒙古自治区科协、赤峰农研所成立“农博士工作站”“科技小院”,与西北农业大学、赤峰学院合作开展 “酵素苹果着色率突破” 等科研项目,通过技术研发持续优化种植模式。
高质量种植激活全链条产业效益
生态优势的持续积累,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竞争力,实现了农产品质量跨越式提升。2023 年,酵素苹果同时获得有机认证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称号。2024 年再获绿色食品 A 级认证,实现 “双认证” 品质跨越。据悉,酵素苹果一公斤能卖到20元,亩均收入比普通苹果高2-3倍。
酵素苹果特写 摄影/光明网记者张佳兴
为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宁城县酵素苹果产业园累计投入4500余万元,配套建设果品加工厂、气调库(冷链仓储)及销售中心,初步形成“种植 - 加工 - 仓储 - 销售”全链条模式。在市场拓展上,酵素苹果已覆盖全国三分之二省市。依托“好物进北京”“京津冀展销会”打开高端市场,电商销售占比达1/4;结合采摘园打造“林果文旅融合”模式,构建起多元市场体系。
酵素苹果产业园一隅 摄影/光明网记者张佳兴
宁城县小城子镇镇长张洪林介绍,全镇已有12家林果专业合作社、4500 余人(占总人口 1/5)从事林果相关产业。通过种植酵素苹果,当地生态效益显著提升,年处理农业废弃物 5000 吨以上,2022年获评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2023年升级为自治区级园区,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带动农户户均年增收2.5万元。如今,500 亩酵素苹果基地已不再是 “单点试验”,而是成为宁城县的生态产业样板。
据悉,未来宁城县小城子镇计划将全镇 4.1 万亩果树经济林逐步推广酵素种植,提出“每年新增1000 亩、改造提升1000亩”的目标,推动形成“区域性酵素苹果产业集群”。2026年还计划完成2000亩绿色食品认证、1000亩有机食品认证,推动“宁城酵素苹果”向“国家地理标志 + 全国名优特新”双标杆迈进。
从修复一方土壤,到激活一个产业,再到带动一片区域,宁城小城子镇的酵素苹果产业,生动诠释了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的发展路径。这片扎根在健康土壤里的 “绿色果实”,不仅让农民增收,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 “生态与效益双赢” 的可复制样本。(记者 焦子原 张佳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