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8月9日—17日,泰国国家科技展在曼谷举行。值此中泰建交50周年之际,中国展区以“可持续社区科技在行动——再现碧水蓝天”为主题,携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防控等硬核技术成果与科普互动体验亮相,成为展会焦点。
中国展由中国驻泰大使馆及中国生态环境部国际合作司联合主办,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承办。这场融合思想传播、科技展示与对接合作的展览,是生态文明思想海外传播的生动实践,也是中国环保科技实力的硬核展现,为构建中泰命运共同体注入绿色动能。
以科技为桥 传递中国生态文明理念
在中国展区,“碧水蓝天”的意象贯穿始终。从“展区叙事主线、技术板块、公众互动链路”三个维度直观呈现了中国环境质量改善的成效。
走进展区,2013—2023年北京市大气颗粒物采样膜与北京蓝天历年对比照片形成呼应:2013年的膜片被污染物染成深黑色,对应着灰蒙的天空;2023年的膜片接近原白色,背景则是澄澈的“北京蓝”。十年尺度的视觉叙事,无声诠释着中国“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顶层设计如何落地见效。
“我们希望用‘看得见、摸得着、可带走’的体验,让泰国公众真正理解中国的生态治理智慧。”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高健介绍,这一主题的设定,直指东南亚部分地区“雾霾锁城”的民生痛点。近年来,曼谷、清迈等东南亚城市常受雾霾困扰,PM2.5浓度超标问题成为当地民众关注的焦点。中国展区精准呼应这一关切,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为泰国公众可感知的实践案例。
针对展会以中小学生为主要受众的特点,展区特别设计了“双线并行”的传播路径。
在知识层面,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沙盘与科普动画联动,用立体地形模型标注长江流经的12省(市)水污染治理驻点城市,配合动画演示“无人机+无人船”应急监测技术,让青少年直观理解中国“母亲河”保护中的科技力量。
在体验层面,汉服体验、投壶、砸沙包、中国团扇和卡片绘画等文化互动环节与环保问答相结合,让孩子们在赢取纪念品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接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熏陶。
这种“科技+文化”的传播范式,让生态文明思想从抽象概念变为具体感知,翻译成为让泰国公众“听得懂、愿意传、肯参与”的传播内容。
从监测到治理 全景展示中国环保方案
中国展区的“硬核实力”体现在对大气、水污染治理技术的全链条展示中。
在大气环境保护专区,电子屏幕循环播放中国“天地空”一体化大气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历程、功能规模和应用成效,智能AI信息化平台及新锐监测技术和仪器的开发和推广。还实物展示了具备空气污染物、噪声、气象等多监测功能的传感器台站。使公众能够直观了解空气污染物监测技术和现场大气六项常规污染物浓度。
活动现场,2025年6月启动的“曼谷清洁空气”项目格外受到关注。该项目将把中国成熟的大气观测与治理体系移植到曼谷,从污染来源解析到应急管控,提供全流程技术路径,这也是中国治污经验首次在东南亚超大城市规模化应用。将显著提升当地大气污染解析、排放源监管、污染预警预报、应急管控和中长期治理能力。
高健表示,该项目的实施,不仅是中国“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成功理念以及污染防控技术和方法体系与泰国智慧的巧妙结合;更是以东南亚超大城市为试点,贯彻落实《中国—东盟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湄澜清洁空气倡议联合声明》《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泰王国政府关于面向未来、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进更为稳定、更加繁荣、更可持续的中泰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联合声明》区域合作机制和倡议的具体表现。
在水污染治理板块。长江3D沙盘并结合视频资料演示,系统呈现我国智能化应急监测技术路线。沙盘上,长江流域的山川地貌清晰可辨,66个驻点城市的标注揭示了中国“流域共治”的治理逻辑。
现场还展示了我国自主研发的自动化监测水质分析“实验室”实物。当水样注入后,仪器自动完成反应、检测全流程,通过电脑屏幕可看到COD、氨氮、总磷、重金属等多项污染物浓度指标。配合动画演示的污染应急技术,观众得以完整理解中国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水污染治理升级之路。
从展会互动到项目落地 构建生态伙伴关系
这场展览不仅是技术的展示窗,更是合作的孵化器。开展数日,展览得到多个在泰合作方的关注。泰中科技协会秘书长宋成·披猜博士、Clean Air Fund东南亚区域负责人付璐博士、中国科学院曼谷创新中心王俊伟执行主任、泰国工业联合会Jack先生、泰国国家行政管理学院Sitthinath Sanpanich博士、泰国国家水文信息研究院Royboon Rassamethes博士等专家学者莅临展位参观交流。促成中国自主仪器研发企业与泰方签署MOU并拟定合作,强化了中国科技创新力量在泰影响力。为构建中泰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可量化的环境效益与可持续的合作范式。
据悉,在本次展会的影响下,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与泰国高等教育科学部下属的水文信息研究院达成下一步合作共识,将选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微型空气监测设备在泰国呵叻府先行建设一套空气监测示范站点,用于提升改造其现有的监测能力。
这些合作的背后,是区域环保共识的深化。
据介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还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泰国农业大学等机构接洽,商谈进一步合作的方向和方式,力求将曼谷空气污染治理建设成区域环境保护的示范性工程。
播撒绿色种子 让环保知识唾手可得
展区的人气焦点,当属为青少年设计的系列科普互动产品。科普教育成为深化影响的纽带。
为深化知识共享与技术交流,展区配置“图书阅读展示”和“趣味问答”互动区。在这里,PM2.5、臭氧、黑臭水体等专业概念被转化为趣味问答卡片,英泰双语的设置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能参与。
现场观众可通过扫码或邮箱索取完整技术手册,实现展览结束后持续的技术对接与合作,发挥“中泰科技合作重要窗口”的作用。展览期间,曼谷及其周边地区各中小学校统一组织观展,观展人数超10万人次。这种科普不仅传播知识,更传递理念。
从“曼谷清洁空气”项目的启动,到监测设备合作的落地;从青少年心中的环保意识,到两国专业机构的深度对接,中国展区以“可持续社区科技”为纽带,将生态文明思想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用科技实力赢得信任,用真诚互动促进理解。
当中国的绿色发展经验与泰国的本土需求相遇,当先进技术与人文交流结合,将形成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未来,随着各项目的推进、监测示范站的建成,中泰环保合作将迈向更深层次。对“碧水蓝天”的共同向往将为构建中泰命运共同体增加一抹生态底色。(记者 张佳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