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7月31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新闻发布会获悉,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以来,旗舰物种野生种群数量持续恢复,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提升。
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分别从试点之初的27只、42只增长到70只、80只左右,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由设立之初的5群35只增长到7群42只,野生大熊猫总数量恢复到约1900只,黄腹角雉数量保持在1000只左右……
“第一批设立5个国家公园都是我国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分布着大熊猫、藏羚羊、东北虎、东北豹、黄腹角雉等多种濒危野生动物,它们不仅是国家公园的重要保护对象,也是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物种。”国家林草局动植物司副司长张德辉介绍,5个国家公园设立以来,国家林草局及相关林草部门、各国家公园管理机构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强化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
制定保护规划,实施保护工程。落实《“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建设方案(2023-2030年)》,通过实施野生动物保护重大项目,推动以旗舰动物为代表的濒危野生动物高水平保护。
加强就地保护,划定重要栖息地。印发《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将这5个国家公园的17处地点划定为《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的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强化对栖息地的依法保护管理。
加强调查监测,摸清种群数量。编制印发了重点野生动物监测技术指南,在国家公园中布设监测样地、样线,开展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期监测,获取野生动物动态变化情况,科学制定保护计划。
改善栖息环境,促进种群连通。通过对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进行生境改造,修复破损生态系统、改善或重建迁徙通道、扩大适宜栖息地范围等手段,为野生动物营造更好生活环境条件,促进种群基因交流。
加强科学研究,提高支撑能力。印发了《旗舰动物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建设布局方案》,设立大熊猫、虎豹、长臂猿、羚羊类、雉类等旗舰动物国家保护研究中心,以强化科学研究、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野化放归、科普宣传、国际交流为着力点,努力破解科研难题和保护瓶颈,为抢救性保护旗舰动物、支撑国家公园建设管理当好军师、做好参谋。(记者张佳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