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为“有生命的文物”披上法规护甲
首页> 光明科普> 环保科普 > 正文

为“有生命的文物”披上法规护甲

来源:光明网2025-02-16 12:23

  在秦岭北麓的黄帝陵轩辕庙内,一株高逾20米的侧柏巍然矗立,斑驳的树干上天然形成的树瘤仿佛星辰排列。这株被称作“黄帝手植柏”的古树经测定树龄已达5000余年,至今仍保持着每年2—3厘米的胸径增长。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这株古树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守护,同时也守望着源源不断传承的中华文化。

为“有生命的文物”披上法规护甲

  陕西省黄帝陵内的黄帝手植柏

  古树通常指树龄超过百年的树木,是我国悠久历史的鲜活见证。

  千百年来,古树名木守护着绿水青山的生态本底,见证着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铭刻着民族发展的时代印记,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历史坐标、文化基因。

  陕西黄帝陵的“黄帝手植柏”见证了华夏大地5000年文明史;山东曲阜孔庙“先师手植桧”见证了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北京潭柘寺“帝王树”古银杏见证了王朝兴衰更迭。他们用年轮铭刻历史的沧桑与厚重,让后人得以触摸历史的脉络,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古树名木是乡愁记忆的心灵坐标

  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也有很多古树,它们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见证者,承载着广大城市居民的记忆与乡愁。这些跨越时空的生命体,以年轮记载文明进程,用绿荫守护城市记忆。

  它们伫立在城市街道或是村口巷陌,既是地理坐标,更是记忆纽带,承载着广大游子对故乡的集体记忆。山西洪洞大槐树书写了“问我祖先何处来”的迁徙史诗,成为全球华人的精神图腾。“榕城”福州三坊七巷里,虬枝如盖的古榕树与马鞍墙相映生辉。古树名木守护着游子的乡愁,让城市肌理与乡土记忆在年轮里绵延传承。

  根据全国绿化委员会组织的全国第二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普查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分布在城市的有24.66万株,这些“城市原住民”构筑起独特的生态文化网络。单株年固碳量达300公斤以上,其庞大的根系系统可涵养约50立方米水土,形成的微气候圈能使周边区域降温2-3℃,堪称天然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

为“有生命的文物”披上法规护甲

  广东省白云区钟落潭榕树

  为守护好这些城市中的绿荫,各级城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也在积极采取措施。

  北京市对每株古树名木实现GPS定位全覆盖,生成与之对应的二维码,完成所有在册古树名木的挂牌工作。上海市积极开展古树健康评估,运用树木雷达探根仪和树体腐烂探测仪等仪器,对古树名木树身空洞、根系分布等进行探测分析;示范推广古树地下水位监测仪,加强生长环境动态监测,保障古树名木生长安全。重庆市制定了《城市古树名木及古树后备资源信息分类及建库数据标准》《第五次古树名木和古树后备资源普查工作手册》,推动古树名木普查工作科学有序开展。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建立了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古树名木信息维护、现场巡护全数字化管理。

  保护第一守护“有生命的文物”

  为保护好这些“绿色国宝”,2025年1月25日,国务院公布《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自3月15日起施行。

  这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填补了古树名木保护领域国家层面的法规空白。《条例》的出台,对于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条例》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长期实践经验上升到法规层面,强化保护第一,突出科学保护、原地保护,全链条、全方位严格保护古树名木及其生长环境,为古树名木健康生长创造了法治条件。

  《条例》构建政府主导、属地负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压实保护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对非法采伐、移植、损害古树名木等违法行为,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全面追究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

为“有生命的文物”披上法规护甲

  湖南双牌桐子坳古银杏群

  针对不同树龄的古树名木,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规定更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注重管养结合。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统筹协调古树名木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国家林草局聚焦“规范化”“精细化”“协同化”对古树名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保护。《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从国家层面对保护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统一规范,17个省份出台了地方性法规或规章。组织完成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初步摸清资源底数。为古树开发上线了古树名木智慧管理系统,将每一株古树名木都落到图上。建立高效联动的保护工作格局。2022年起,国家林草局会同公安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连续3年开展专项行动,侦破查处一批破坏古树名木典型案件,形成有力震慑。

  保护好古树名木就是在保护千百年来的绿色生机与活力。如今,古树名木保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共同守护着这些跨越时空的绿色丰碑,这既是自然的延续,更是人类文明的延续。(张佳兴)

[ 责编:林佳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哈尔滨湿地秋韵美

  • 十五运会火种采集仪式在即,高清大图看圣火装备细节!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