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自然珍宝绽放新光彩——探秘世界自然遗产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
首页> 光明科普云> 要闻 > 正文

让自然珍宝绽放新光彩——探秘世界自然遗产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9-30 03:55

  【文化中国行】

  光明日报记者 王美莹 高 平 王 潇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晓春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阿拉善盟,是我国第三大沙漠、第二大流动沙漠。“阿拉善”在蒙古语里,意为“五彩斑斓之地”。进入沙漠腹地,延绵不绝的沙丘、五光十色的海子,让人不由感叹大自然的壮美……

  当地时间2024年7月26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遗产地面积72万公顷,缓冲区面积89万公顷,主要保护内容为巴丹吉林沙漠分布最为集中的高大沙山、丘间湖泊等地貌景观,填补了中国世界自然遗产中没有沙漠类型的空白。

  近日,记者跟随“文化中国行”采访团队,走进这片新晋世界自然遗产地,揭开这块自然珍宝的神秘面纱。

让自然珍宝绽放新光彩——探秘世界自然遗产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

巴丹吉林沙漠中的红海子。新华社发

  自然美学的“展示板”

  秋日的巴丹吉林沙漠沙海莽莽、水天相映,景色壮美。来自山东烟台的游客王媛媛尽情领略着沙漠中的“五绝”——奇峰、鸣沙、湖泊、神泉、古庙,她兴奋地说:“高耸入云的沙山、纯净的湖泊,是独一无二的美,太令人震撼了。”

  从半山腰历经近1个小时的徒步攀爬,记者来到了有着“世界沙漠珠峰”之称的必鲁图峰。这是世界最高的沙山,海拔高度1611米,相对高度达460米。站在峰顶眺望,周围连绵起伏的沙丘如同金色的波浪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有的如新月般优雅,有的似金字塔般雄伟……

  散落在沙山间的湖泊共有144个,宛如红、绿、蓝等璀璨的宝石,与沙漠形成鲜明的对比。苏敏吉林湖畔,水天一色。黄色的沙山、白色的古刹、绿色的植被,倒映在明镜般的湖面中,形成了独特的沙漠景观。

  “独特的景观展现了非凡的自然美学价值,同时也完好地记录和反映了区域地质构造变动、气候变化、地貌演化乃至水文地质变化特征,是全球范围内研究沙漠发育和风沙地貌过程的代表性区域,也是值得全人类共同呵护的自然珍宝。”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党支部副书记、顾问刘强参与并见证了申遗工作的全过程。

  自2017年启动申报开始,7年的时间里,该遗产地历经了中外专家的多重检验。最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这里满足世界遗产标准VII“绝妙的自然现象或具有罕见自然美和美学价值的地区”,以及标准VIII“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包括生命记载和地貌演变中的重要地质过程或显著的地质或地貌特征”。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申遗成功,不仅体现了中国对自然遗产保护的重视,也展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自然遗产价值的认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宋峰表示。

  地质演变的“记录者”

  戈壁、风化穴、侵入岩、侵蚀峡谷、雅丹……多样的侵蚀过程展现了沙漠千百年来的形成过程,记录了沙漠动态的地质演变历史。

  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董治宝长期关注和研究巴丹吉林沙漠。20多年来,他每年都抽空实地开展科研,最多的时候一年来过4次,几乎走遍了这里的沙山,在每个湖泊都采过水样。

让自然珍宝绽放新光彩——探秘世界自然遗产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

游客在巴丹吉林沙漠巴丹湖旁游玩。新华社发

  据董治宝介绍,巴丹吉林沙漠作为冷冬沙漠、流动沙漠,经过长期的干旱、大风、搬运等强烈的外力地质作用,形成了复杂多样的风沙地貌特色。丘间湖泊的沉积记录了该地古环境的变迁和内陆湖盆的地质演化过程。

  此外,巴丹吉林沙漠部分湖泊水颜色呈现季节性变化,是个引人关注的自然现象。“红海子”达格图的湖水可谓一绝——因湖水矿化度高,从春季到冬季,呈现出浅粉、浅红、粉红、朱红、深红等不同的红色。夏季湖水呈现玫瑰色,还被称作“玫瑰湖”。董治宝表示:“颜色变化更增加了湖泊的美感,可以给巴丹吉林沙漠申遗加分。”

  董治宝带领陕西师范大学研究团队以达格图盐湖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影像与实地观测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湖泊颜色季节性变化情况。研究团队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季节湖中结晶盐矿物组成以及湖水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检测,从湖水与沉积物两方面对湖泊颜色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对达格图盐湖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补充,为申遗成功作出了一定贡献。

  “巴丹吉林沙漠里沙山和湖泊的成因及地质演变过程有很高的科研价值。虽然目前没有明确的结论,但随着研究深入,我相信终会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实施更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董治宝说。

  遗产保护融入生活

  一大早,在大沙枣海子,记者见到了阿拉善右旗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主任刘维斌。他正手持平板电脑,在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系统上记录巡护数据。

  每个月,阿拉善右旗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都要翻越连绵起伏的沙丘,开展巡护作业。保护中心辖区管护区面积大、地形复杂且人烟稀少,工作人员至少要驾驶两辆车结伴同行,以便在沙漠中遇到困难时互相救援照应。

让自然珍宝绽放新光彩——探秘世界自然遗产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

巴丹吉林沙漠中的南海子。新华社发

  “我们在保证每月巡护1次的基础上,结合保护地疑似问题线索点位、绿盾点位等,核查人为破坏、自然灾害等造成的图斑变化,发现问题立即整改,提高对沙漠生态系统的保护能力。”刘维斌说。

  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任重道远、福泽后世,保护巴丹吉林沙漠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阿拉善右旗人民的行动自觉。

  沙漠中还生活着50多户牧民,他们数代人生活于此并守护着自己的家园。雅布赖镇巴丹吉林嘎查牧民李敬元在庙海子附近开了一家民宿,收入一直不错,去年他又新建了8个蒙古包用来接待游客。

  “申遗成功,今年来这里旅游的人明显增多了。来这里玩儿的游客都是为了欣赏巴丹吉林沙漠的美景,所以保护好生态环境也是我长期坚持的一件事。”李敬元说,看到垃圾随手捡起来,也已经成为当地牧民的普遍习惯。

  让世界看到美丽中国

  近年来,内蒙古加强对沙丘、湖泊、植被等自然价值和要素的监测和科学研究,建立健全遗产地监测系统和数据库,实现了遗产保护与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

让自然珍宝绽放新光彩——探秘世界自然遗产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

巴丹吉林沙漠巴丹湖景观。 新华社发

  今年,阿拉善右旗与全国50多家研学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结合巴丹吉林沙漠的自然景观、文化特色和生态价值,设计丰富多彩的研学课程,引导更多人深入了解沙漠生态系统。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让世界看到了美丽中国,我们将通过做好地质遗迹保护、加强科研科普工作的创新力度、坚持保护管理并重、深化对外合作交流,不断提升自然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呼木吉勒图说。

  此外,内蒙古阿拉善盟在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理念的基础上,统筹开发沙漠特色文旅业态、大力实施“旅游+”战略。

  瞧,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阿拉善右旗举办的“巴丹100”系列赛激情开赛。赛车引擎的轰鸣声犹如激情的交响乐,回荡在大漠上空,赛车飞驰掀起的沙尘仿佛是一条黄色的巨龙在沙漠中舞动,威武而壮观,阳光、沙尘、赛车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光明日报》(2024年09月30日 08版)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外方嘉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一颗来自熔融行星核心的铁陨石(左)和一颗来自原始未熔融行星的球粒陨石(右)。当人们在寻找宇宙中其他可能孕育生命的行星时,了解这些挥发性物质是如何被输送到行星表面的知识将至关重要。
2024-10-12 10:01
制出清洁氢气的同时发现3D石墨烯(显微镜图)。这项研究为石墨烯的应用开辟了更多可能性,其中最为重要的用途之一是研制锂硫电池。研究团队随后意外地发现,直径仅为人头发丝千分之一的微型管阵列,在没有外加电源的情况下产生了电信号。
2024-10-12 10:00
邓秀新、刘旭、张守攻、陈温福、金宁一、张洪程、蒋剑春、包振民、张佳宝9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走进黑土地,围绕粮食增产、黑土保护等关键领域开展调研。院士们边走边看,对黑龙江省农科院通过优选品种、菌肥培土、大垄密植等一系列科学管理措施取得的成效,给予高度评价。
2024-10-12 09:57
10月11日10时39分,我国在东风着陆场成功回收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卫星搭载的植物及微生物育种载荷、自主可控和新技术验证试验载荷、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社会公益和文化创意载荷等回收类载荷已全部顺利回收。
2024-10-12 09:56
我们身边有不少朋友爱玩电子游戏,有时为了通关甚至不惜晚睡熬夜。熬夜意味着睡眠时间大幅减少,睡眠质量严重下降,这样不仅会影响工作状态和学习效率,还会损害身体健康。
2024-10-12 09:55
据最新一期《风湿病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多摄入一些咖啡因,或能为心脏健康加分。为了降低心血管风险,目前医生给出的建议大都与减少炎症有关,包括少服用可的松药物、不吸烟、降低胆固醇,以及控制高血压等。
2024-10-11 10:36
近日,由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担的课题“伊春森林芬多精成分解析与释放规律”通过了科技成果评价。经查新,此前未见相关报道,该项目为全国首次对伊春森林康养功能成分的定性定量科学研究。
2024-10-11 10:17
记者10日从中山大学获悉,该校医学院施莽教授团队与阿里云李兆融团队将人工智能(AI)技术应用于病毒鉴定,发现了传统研究方法未能发现的病毒“暗物质”,探索了病毒学研究的新路径。
2024-10-11 10:16
有人欢呼雀跃,认为这是对科技进步的高度认可;有人忧心忡忡,担心这是否预示着人类科学家时代的衰竭。将诺贝尔奖颁发给人工智能(AI)领域的成就,并非意味着人类科学家的地位受到动摇。
2024-10-11 10:16
江俊强调,这种理论与实践交融的研究范式,能从数百万种可能的配方中迅速识别最佳组合,极大地加速了新物质的发现过程。《自然》报道也指出,AI“科学家”通过自动化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等功能,显著提高了研究效率,减少了科研成本,并加速了科学发现的进程。
2024-10-11 10:14
10月9日,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扬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十七届汽车轻量化大会在扬州国际展览中心开幕。
2024-10-11 10:12
数十年的一线临床经历让张丽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她看来,孩子学习困难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焦虑的家庭。自学习困难门诊开诊以来,汤欣舟时常有种无力感,孩子学习困难问题并不能在门诊治好,很多问题出现在门诊之外。
2024-10-10 10:40
《自然》9日发表的最新论文中,美国科学家团队探索了量子回路的复杂性。这些实验展示了两个阶段之间的转变:在第二个阶段即所谓“低噪声阶段”中,研究团队证实了量子计算机的计算复杂性,足以超越经典超级计算机。
2024-10-10 10:39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和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的量子物理学家们,利用量子纠缠在原子和电子尺度上再现了一个充满不同滴答声“房间”的场景。
2024-10-10 10:37
戴维·贝克(左)、德米斯·哈萨比斯(中)和约翰·江珀(右)因在蛋白质设计和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作出的贡献荣获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为预测蛋白质结构,贝克团队2021年开发出“Rosetta折叠”模型,并被《科学》杂志评为2021年年度突破。
2024-10-10 10:33
徐纯福也表示,AI在生物、化学、医药等健康领域的潜力才刚刚崭露一角,未来还大有发展空间。徐纯福同时认为,AI对科学研究重要性日益凸显,科学家一方面要积极拥抱新的研究范式,同时也要尽量规避AI的局限性。
2024-10-10 10:32
近日,塞尔维亚与金砖国家合作组织创始人左兰·约万诺维奇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高度评价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发展成就,并表示中国的先进技术让塞尔维亚获益匪浅,
2024-10-09 04:20
细胞衰老在胚胎发育、损伤再生、癌症和机体衰老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10-09 04:5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柳必恒等人,基于多模式固态量子存储和量子门隐形传送协议,在安徽合肥市区实现跨越7公里的非局域量子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
2024-10-09 04:55
当前,各地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注重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切实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让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引导现代化产业体系健康有序构建。
2024-10-09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