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张佳兴)“只要后面20天不出现长时间、大范围污染过程,稳中求进这个局面是可以确定的”12月11日,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就全年全国空气质量状况及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介绍,回应公众关切。
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5.1%,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为1.6%,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同比上升3.7%。
“今年全国空气质量确实有所波动,但坦率地讲,能稳定在这个水平,大大增强了今后我们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的信心。”刘炳江指出,目前,全国PM2.5浓度同比仅上升1微克/立方米,同疫情期间相比基本持平,同2019年相比下降12%。“我们曾经预判过,今年PM2.5浓度可能会大幅反弹,我们定的目标,就是今年PM2.5浓度比去年上升10%以上,但现在只上升了3.6%,可以说稳住了。”刘炳江表示。
空气质量状况指标波动也与更加极端的天气状况有关。据中国气象局统计,今年全国共发生了17次沙尘天气过程,为近十年来最多,比平均值高50%,其中沙尘暴及以上强度过程达到5次,是近十年同期平均的2倍左右。卫星观测数据表明,今年我国沙尘天气影响我国国土面积达529万平方公里,超过半个中国。截至11月底,仅沙尘天气就使我国优良天数比率损失3.3个百分点,使得PM2.5和PM10浓度分别上升了1微克/立方米、10微克/立方米,是近十年来影响最大的一年。
污染物排放方面,疫情后,大气污染物排放增量较大,火力发电量增加了5.7%,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增加7%,原油加工量增加11.2%,公路客运和公路货运分别增加了23.5%和8.2%,经济活动量明显增强带来了污染物排放的增加。刘炳江认为,在这两个因素影响下,到11月底,全国PM2.5浓度同比仅小幅上升3.6%,好于今年的目标任务和“十四五”的时序进度,所以说稳住了。
在“稳住”的同时改善空气质量工作也有所精进。据刘炳江介绍,全国三大区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和汾渭平原,平均PM2.5浓度有所改善。应对气候异常带来的不确定性要靠更多的减排来冲抵影响。据介绍,在钢铁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全国已累计完成4亿吨。山西省4.3米以下的焦炉今年已全部退出,总产能达到2300万吨。山东省位于原“2+26”通道城市的所有长链条钢铁产能全部清零。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今年已完成200万户。交通结构调整方面,建成并开通了重点铁路专用线65条,全国铁路和水运货运量同比增长6%;新能源重卡共销售2.4万辆,同比增加36.9%。持续开展大气监督帮扶,开辟“线上+线下”两个战场,今年已累计检查企业3.8万家,精准打击突出涉气环境问题1.1万多个。
刘炳江表示,通过上述措施,只要后面20天不出现长时间、大范围污染过程,稳中求进这个局面是可以确定的,也为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增强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