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月25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暨纪录片《生态文明启示录》研讨会”在京召开。研讨会由中国环境出版集团总编辑何家振主持。中国国土经济学会首席顾问、环境保护部原副部长周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生态文学作家李青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环境保护部原办公厅巡视员阚宝光等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环境保护部原副部长周建说:《生态文明启示录》的“主脉”是要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管乡村也好、城市也好、工业也好,人是一个主体,我们跟它和谐,这个定位是对的,而且这个主题是个永恒的主题。我们要从历史的角度看《生态文明启示录》中的一个个人物、一个个故事,要给世人一种警示、一种忧患,纪录片要贴近生活、贴近民众、贴近社会,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认为:纪录片的叙事方式采用以小见大,“小切口”做“大文章”的做法可以产生很好的宣传效果。什么样的片子才能引人入胜?这部作品的“灵魂”是什么?在入选案例的介绍上一定要画龙点睛,在策划的时候也一定要优先考虑,用好的想法把这些内容串起来,相信会拍出一部非常精彩的作品。
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生态文学作家李青松说:从《生态的根基·乡村》《绿色的探索·工业》《文明的尺度·城市》这个方案来看,纪录片定位十分准确、视野宏大、逻辑关系顺畅,呈现出了生态文明的要义和理念,建议纪录片的整体构思要避免大词、大话、套话,要融入整个拍摄团队对于生态文明的理解、思考和情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说:这是一个好项目,有影响力,可以梳理各个方面绿色发展的好经验,发现一些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好模式。有以下几个建议:第一是在乡村方面多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协同治理,多讲一些系统保护经典案例;第二是在乡村里面将生态保护与绿色经济结合起来,“绿水青山”是如何转化“金山银山”;第三是如何处理生态红线与发展生态经济的关系。
环境保护部原办公厅巡视员阚宝光说: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对纪录片谋篇布局。他还从生态文明的生命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卢风建议,纪录片要讲一讲能源革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我们国家在这一方面还是比较先进,希望纪录片能够突出一下。另外,纪录片可以探讨绿色生活方式的问题,讲一讲我们如何在生活方式上体现生态文明。这个问题值得纪录片去细致、具体地表达。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林震提出,纪录片应立足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理念、新任务,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讲好中国生态故事,面向全世界去介绍中国智慧、中国经验。
《光明日报》生态版主编张蕾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宏大的主题,纪录片取材和拍摄着眼于“小人物”身上的故事,通过关注“小人物”去记录他们所创造的历史。这种拍摄手法更能引起人们在思想与情感上的共鸣。
中国环境出版集团总编辑何家振在总结讲话中表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生态文化建设也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厚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他对纪录片的摄制提出两点希望:一是争取创作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二是拍出一部思想性、艺术性高度统一的精品力作,为繁荣生态文化、美丽中国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研讨会上,纪录片导演龚志华介绍了对拍摄《生态文明启示录》的总体构想。来自杭州市、宁波市、巴中市、大连市、黄山市、景德镇市浮梁县、中国航空油料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地方政府和企业代表40余人参与研讨。
纪录片《生态文明启示录》被列入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推动影视产业发展项目,由《环境教育》杂志社组织拍摄。(宋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