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山东社科论坛2022—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会议由山东省社科联、北京林业大学、中共东营市委、东营市人民政府主办。与会专家学者就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治理建言献策,以“理论之思”回答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问”。
筑牢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根基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尹伟伦开门见山:应加强黄河多生态类型统筹治理,加强全流域生态保护。在他看来,上游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的植被建设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中游要突出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的问题。下游要注重湿地的保护和盐碱地的治理。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保护成效明显,水域面积在稳中增长、陆地植被长势趋好、保护区生境质量保护稳定……”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历数着成就,他建议,应依靠自然的力量保护与修复生态系统;科学协调生态、城镇和农业;严格保护生态空间;建立完善的生态空间保护制度;加强生态保护综合监测监管能力。
针对黄河流域森林保育存在的问题,北京林业大学校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院长安黎哲建议,加快森林植被营造、推进黄河流域退化林修复、提升黄河流域森林水沙调控能力、形成森林资源高值开发特色产业模式等。
生态文明建设是系统性、长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青松提示,“示范市县”和“两山”基地建设是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要通过试点示范,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把宏伟蓝图转变成人民群众可感知的阶段性目标。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所所长董战峰认为,应提升三角洲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形成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强大合力,筑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根基。
加快探索生态振兴与绿色共富之道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赵建军建议,建立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通过绿色供应链绿色化升级改造,把优质生态产品安全、快捷、精准送到消费者手上。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郇庆治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入有序推动,还需在动力机制上着力解决好全流域统一工作机制的组建及有效运行、沿黄省区之间协调机制的创建及常态化运行、调动各方力量和基于内生性动力的流域绿色经济发展机制等三个问题。
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生态文明研究院)所(院)长周德禄表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既要保障黄河长久安澜,更要促进共同富裕,关键在于走稳生态富民之路。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林震就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重要标杆的内涵和路径进行阐释。比如,在生态经济标杆方面,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走出一条基于自然的生态振兴与绿色共富之道。
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董彦岭提出,要实现黄河三角洲水生态支撑能力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联动。具体包括:推进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深化产业绿色转型;加强水资源空间均衡管控,优化城镇功能组团;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构建现代水网;整合水资源数字化信息平台,完善协作治理体系。
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社会与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王金胜提出,要以高质量发展推动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比如,不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新模式,使生态价值找到更多实现业态。
抓紧谋划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林草调查规划院副院长唐小平强调,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应准确认识黄河口的核心保护价值,科学划定国家公园边界范围,积极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育,协调好生态保护与工农业生产关系,有序开展生态旅游。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管理世界》杂志社副社长苏杨强调,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应契合“河—陆—滩—海”复合生态系统,以保护暖温带湿地生态系统、迁徙鸟类和黄渤海区域海洋生物的三场一通道、水文景观的保护为优先目标。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主任张玉钧提出,政府作为国家公园的管理机构,应在宏观上负责引导国家公园体制的建设和运转,通过制定政策规则,引导并规范各参与方的运转及相互配合,确保公众参与的规范性、主动性和平等性。
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杨锐认为,国家公园承载生态文明、社会文明和精神文明三方面的重任,承担着生态教育、科学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功能。
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连伟就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路径提出建议:凝练黄河国家公园的文化符号和标识,加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中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实现文旅融合发展。(王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