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5年了,你还记得嫦娥三号和玉兔车吗?
首页> 科普频道> 光明天文> 天文前沿 > 正文

5年了,你还记得嫦娥三号和玉兔车吗?

来源:光明网2018-12-03 09:5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近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公布了嫦娥四号将于2018年12月某个时间发射的消息,再一次激发了公众对我国航天事业的高度关注。五年前的今天,嫦娥三号成功发射开启了我国首次月面软着陆与巡视勘察。今天,带着对嫦娥四号任务的美好祝愿,让我们一起回顾嫦娥三号的辉煌历程。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在经历将近13天的地月转移、环月和动力下降等工作过程之后,于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成功软着陆于雨海北部19.51°W,44.12°N的位置处,成为继1976年前苏联的月球24号后首个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的探测器。

  随即,嫦娥三号开展了着陆器就位探测和月球车月面巡视勘察的联合探测,开始进行“探月、巡天、观地”等科学探测: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地球等离子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根据预定的探测计划,嫦娥三号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嫦娥三号着陆区

  由于嫦娥三号是中国首次在月面实施的软着陆任务,因此选取一个工程上安全、科学上有价值的着陆区是事关成败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的科学家总结了各国任务的经验教训,综合利用国内外大量的探测数据,经过缜密的空间分析和计算,遴选出了五个备选着陆区:虹湾、阿里斯基撞击坑、酒海、湿海和开普勒撞击坑。

  最终,通过进一步调查、分析和研究初选的软着陆区的形貌、地质背景和资源,确定了虹湾地区作为首选的月球软着陆区。而当时仍在执行任务的嫦娥二号也充分发挥了其嫦娥三号先导星的作用,先后两次将轨道降到15公里高度,对虹湾地区进行了高分辨率成像,为嫦娥三号着陆任务的研究与开展提供了1.5米分辨率的图像支持。

5年了,你还记得嫦娥三号和玉兔车吗?

图1 嫦娥三号五个备选着陆区

5年了,你还记得嫦娥三号和玉兔车吗?

图2 嫦娥二号15公里轨道两次虹湾区域成像覆盖范围

  最终,嫦娥三号成功着陆于经纬度为19.51°W,44.12°N的位置,位于雨海北部雷克蒂山脉以南约120公里,北距拉普拉斯F撞击坑(最近的命名地貌)约41公里,实际着陆点位于嫦娥3号预选着陆区(图3中红线矩形区域,约356 km × 91km)中的第一个预定着陆点,邻近地貌为平坦的月海,着陆处反照率较低,其北不远处为反照率较高的区域。而为了纪念中国首次在月球上的成功着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也正式将嫦娥三号着陆点周边方圆77米区域(图4蓝框区域)正式命名为“广寒宫”。

5年了,你还记得嫦娥三号和玉兔车吗?

图3 嫦娥三号着陆位置

5年了,你还记得嫦娥三号和玉兔车吗?

图4 广寒宫及内部推广使用的月球地名

  两器互拍

  嫦娥三号第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两器互拍,即着陆器和巡视器分别利用自身搭载的相机为对方拍照。巡视器从着陆器上被释放后,按照预设的路径规划,沿着着陆器的正后方、侧方、正前方所设定的A、B、C、D、E共5个点,以60°为间隔绕着陆器行驶,并在这5个位置与着陆器进行互拍,均获取了大量的影像数据。

  在此过程中,携带的相机还同时开展了月面环拍和对地球静态成像,成功获取了着陆区高清影像数据和高精度地形数据,以及在月球上拍摄的地球影像数据。这些科学数据精确地刻画了着陆点周围及巡视器探测路线附近的月表地形地貌特征,为巡视器月面科学探测过程中科学探测点的选取提供了依据,也为后期着陆区形貌特征、地质构造等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5年了,你还记得嫦娥三号和玉兔车吗?

图5 五个位置点获取的巡视器和着陆器的互拍照片

5年了,你还记得嫦娥三号和玉兔车吗?

图6 两器互拍阶段拍摄的着陆器照片(带红绿眼镜可观看立体效果)

5年了,你还记得嫦娥三号和玉兔车吗?

图7 地形地貌相机拍摄的着陆器周边360°全景镶嵌影像图,采用方位投影方式表达

5年了,你还记得嫦娥三号和玉兔车吗?

图8 2013年12月25日00:30分拍摄的地球照片

  科学探测

  在完成既定的两器互拍任务之后,巡视器与着陆器上搭载的有效载荷相继按照预先制定的探测计划开展了科学探测活动,巡视器从图5中的N106(即两器互拍的E点)沿着路线前进,并在12月26日到达N201点后关闭了电源进入月夜休眠。

  在经历长达14个地球日的极低温环境考验后,巡视器和着陆器先后成功唤醒,开启了他们第二个月昼的探测征程,然而遗憾的是2014年1月25日,玉兔号发生了机构控制故障,虽然其他科学探测功能并没有丧失,但却因为无法移动而永远地停留在了N209点处。与此同时,着陆器上的有效载荷仍在默默工作,而其中的月基光学望远镜更是一直坚持到现在仍具备良好的工作条件。

5年了,你还记得嫦娥三号和玉兔车吗?

图9 巡视器巡游路线图

  在整个科学探测期间,除了相机设备获取的影像和地形数据之外,其他搭载的有效载荷也获取了大量的科学数据成果:

  月基光学望远镜:国际上首次依托地外天体平台开展自主天文观测。

  月基天文望远镜摆脱了大气窗口的限制,在月球表面实现了对多种类型天体(恒星)的近紫外波段(探测波段245~340nm)的科学探测,是国际上首次实现依托地外天体平台开展的自主天文观测。

  月基光学望远镜也是嫦娥三号所有科学仪器中工作时间最长的设备,月昼期间每天开机工作约12至18小时左右,截止到2018年6月,月基天文望远镜累计观测时间约为6962小时,共获取了34万多幅图像数据,为恒星演化、致密星和黑洞物理、高能天体等基础科学课题提供了研究支持。

  极紫外相机:首次获得月基大视角观测的地球等离子体层图像数据。

  着陆器上的极紫外相机可以对地球等离子体层产生的30.4nm辐射进行大视角、长期的观测研究,获取地球等离子体层的图像数据,是国际上首次在月球表面工作的极紫外波段成像仪器。

  截止2014年6月12日,极紫外相机在每个月昼期间开展对地球等离子层的观测。共获取了1045幅图像数据,累计观测时间约230小时,为研究等离子体层的结构与动力学,以及电场分布提供翔实可信的数据。

  测月雷达:获取月壤厚度分布和月球次表层地质结构相关科学数据。

  嫦娥三号巡视器搭载的测月雷达是一种双通道天线雷达,其第一通道工作中心频率为60MHz,厚度分辨率为米级,探测深度大于100m;第二通道工作中心频率为500MHz,厚度分辨率小于30cm,探测深度大于30m。

  截至2014年4月27日,测月雷达共开机工作8.3小时,探测的有效距离约为109米,共获取雷达第一通道回波数据18513道,第二通道回波数据32381道,为月壤厚度分布和月球次表层地质结构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性的数据。

  红外成像光谱仪:获取光谱数据。

  嫦娥三号巡视器上搭载的红外成像光谱仪对巡视区月表物质类型和矿物组成进行了探测,累计工作时长约8.8小时,截止第二月昼仪器正常工作任务结束,共对4个月壤对象进行了光谱探测,总共获取了840帧可见近红外(光谱范围450nm~950nm)光谱图像数据和2240帧短波红外(光谱范围900nm~2400nm)光谱数据,为着陆点附近矿物组成研究提供了数据。

  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获取能谱数据。

  嫦娥三号搭载的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能量范围0.5~20keV)在月面工作期间累计时长约4小时,对两个位置点月壤样品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总共获取了2091帧能谱数据。为着陆点附近的元素成分反演等研究提供了数据。

  结 语

  尽管留有一丝遗憾,但作为我国首次的地外软着陆探测器,嫦娥三号已经圆满出色的完成了其使命任务,为我国后续地外软着陆任务的开展积累了大量工程和科学上的经验,对科学探测数据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正是因为嫦娥三号任务所奠定的一系列成功基础,我国才能够创造性地提出将其备份星——嫦娥四号软着陆于月球背面的目标,开创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的伟大创举。纪念是为了更好的前行,让我们共同期待我国后续的月球与深空探测任务能够取得更多更丰硕的成果,谱写出人类探测历程的新篇章。

  作者:月球与深空探测研究部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让桥梁自愈、装备隐身,带你了解“物质世界设计师”

  • 海军四川舰开展首次航行试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