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洞察号即将着陆,来一次对火星的“望闻问切”
首页> 科普频道> 光明天文> 天文前沿 > 正文

洞察号即将着陆,来一次对火星的“望闻问切”

来源:光明网2018-11-12 17:5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2018年5月5日凌晨,洞察号火星探测器乘坐“宇宙神”V-401型火箭飞向太空。经过逾6个月的飞行,洞察号预计于11月26日在火星着陆,执行人类首个探究火星“内心”的探测任务。火星是我们的好邻居,关于这次洞察号着陆,小编带着诸多疑问,询问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地面应用系统副主任设计师曾兴国博士。

  首个“火心”探测任务有何不同?

  勇气号、机遇号、好奇号多个火星探测器都已传回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为什么还要发射洞察号呢?曾兴国表示,每个探测器的任务都各不相同,有着不同的使命。勇气号和机遇号这对“双胞胎”火星车主要对火星地表和岩石进行探测,好奇号是对火星上的水环境和生命迹象进行探测。洞察号则瞄准了火星内部,它不在火星上“漫游”,而是待在原地,深入“火心”,探测火星内部结构。

洞察号即将着陆,来一次对火星的“望闻问切”

洞察号火星探测器 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

  要说待在原地执行任务,那么选一个绝佳的着陆地点就十分重要了,此次洞察号将在埃律西昂平原(Elysium Planitia)着陆。曾兴国解释道,埃律西昂平原靠近火星的赤道,阳光充足,这对以太阳能为生的洞察号是非常重要的,它将拥有更多的光照以确保探测器的运行。同时也因为埃律西昂平原海拔较低、地势平坦,洞察号着陆相对安全。总体上说,选择埃律西昂平原在着陆安全性、热控、光照、测控通信等方面具有较为有利的条件和较强的工程可实现性。

洞察号即将着陆,来一次对火星的“望闻问切”

  一直以来火星都被认为是太阳系中最可能具有地外生命的星球,那么为什么这次不去寻找生命迹象,而去探测内部结构呢?曾兴国认为,事实上,人们对地球及类地行星的内部深层结构的演化知之甚少。“洞察号”选择与以往探测器不同的探测轨迹去探究火星的内部结构,主要由于火星内部结构信息(地壳的厚度和层理、地幔的大小和密度、从内部流失的热量等)包含着最深刻和真实的记录,而火星做为类地行星,其内部结构的形成与演化从根本上适用于水星、金星和地球。可以说,探测火星内部结构是科学家们了解地球及类地行星形成和演化的最佳途径。

洞察号即将着陆,来一次对火星的“望闻问切”

火星 图片来源:NASA

  洞察号自身携带了两个秘密武器,一个是内部结构地震仪(SEIS),用来探测火星地震。另一个是热流及物理特性探头(HP3),将钻入大约5米深的火星土壤深处,测量周围土壤的热量传导效率,从而得知有多少热量源自于火星的内部。通过这两个秘密武器,科学家对火星的了解将不再停留于表面。

  尽管此次任务的目标不是发现外星生命,降落的地点是在干燥的沙漠中心,曾兴国表示,仍然可以怀着期待,也许洞察号会给我们某些惊喜。

洞察号即将着陆,来一次对火星的“望闻问切”

洞察号火星探测器 图片:NASA/JPL-CALTECH

  火星探测 没那么容易

  历史上火星任务的成功率不到50%,在浩瀚的宇宙中,火星离我们并不算十分遥远,为何执行任务如此困难?曾兴国表示,成功率不高其实也说明了探测火星的难度,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么容易。火星距离地球最近也有5500万千米,最远可达约4亿千米,火星探测其实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成功率的高低也跟探测方式相关。如果执行环绕火星任务,成功率就会较高。如果执行着陆和巡视探测成功率相对会低些,这是因为如果在火星着陆,就要穿越火星的大气层与之产生摩擦,然而火星大气的密度不到地球大气的百分之一,表面大气压在500~700帕,而且火星表面经常有沙尘暴现象,这很容易使探测器与地面失联。失联的探测器,就像断了线的风筝,运行状态不再受控,探测任务也因此以失败告终。

洞察号即将着陆,来一次对火星的“望闻问切”

火星极地着陆者号

  那么你可能会问,这么困难,为什么不造一个集所有功能于一身的探测器在火星着陆呢?曾兴国说道,火箭的内部容量有限,太大、太重的探测器很难搭载。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火星探测不能像地面探测那么容易可控,每次的探测任务只能专注完成几项探测科学目标,探测科学目标不同,选择的探测方式和着陆地点就会不同,比如环绕探测携带探测内部结构的载荷就起不到作用,再者着陆点不同也决定着该携带什么样的探测载荷,就像我们不能在沙漠中去寻找鱼一样。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小编了解到,2020年左右我国也要实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2021年火星探测器着陆火星。后续至2030年前后,我国还将实施小行星探测、火星取样、木星系探测及行星穿越等深空探测任务。为祖国点赞,让我们向着浩瀚的宇宙出发!(蔡琳)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越南总理范明政

  • 习近平会见越南国会主席陈青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春天里,田野上,一粒粒良种破土而出、向阳生长,承载起端牢中国饭碗的希望。既为品种权人提供有力保护,又有效规范种业市场,一粒种子伤“芯”被抚平的故事,折射法治对种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2025-04-15 11:00
中国是拥有杜鹃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超过530种。2018年,《毕节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条例》出台实施,形成对百里杜鹃资源保护“有地方性法规、有特设机构、有专岗人员”的立体化保护机制。
2025-04-15 10:58
从概念验证中心起步,一大批创新项目正培育成熟、投入市场,迈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2025-04-15 10:49
以耕地保护为例,为扭转黑土地退化趋势,我国自2020年启动实施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
2025-04-14 09:58
北京市、中国科学院发布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设施开放运行报告,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布局建设37个科技设施,其中16个已向全球开放,包括多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025-04-14 09:57
近日,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在江苏常熟下线,将用于世界最长高速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工程施工。
2025-04-14 09:57
志林肚天牛体色以浅红褐色为主,下颚内缘为黑褐色,触角呈暗红褐色。
2025-04-14 09:30
如今,科技小院的科研成果已经推广至山西长子县、榆社县等地,形成了“垃圾分类先行、农用酵素开花、有机合作结果”的发展路径。
2025-04-14 09:28
经监测,截至2024年年底,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12.75万吨,较2023年增加0.72万吨,增长5.98%,较2002年保护初期增长49倍;
2025-04-11 03:45
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11日至12日,随着新一股较强冷空气东移南下,我国中东部地区将出现强风、降温、沙尘天气,华北将出现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性大风,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将出现暴雪,南方将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风雹天气。
2025-04-11 10:23
我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小于2微克/克,为认识月幔水的时空演化提供了关键约束。
2025-04-11 03:45
自然资源部10日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高纯石英矿成为我国第174号新矿种。据悉,这一矿种于2020年至2021年被发现,
2025-04-11 03:45
为实现长期心电智能监测,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无运动束缚的动态12导联心电系统(以下简称“MU-DCG系统”),实现了无感化佩戴、抗运动伪影以及低功耗原位实时信号处理的优势集成。
2025-04-11 03:45
一根细细的纱线,一头连着福建首个规模超万亿元的纺织鞋服产业;另一头牵动5位院士的心,带动多项高性能纺织面料技术取得突破,为国内一家锦纶龙头企业及上下游企业新增产值逾10亿元……
2025-04-10 10:13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在赋能千行百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利用AI进行违法犯罪、AI数据权属争议等新问题也随之出现。透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司法案例,看司法机关如何通过积极稳妥审理相关案件,运用法治方式厘清法律边界、做好规制监管、强化司法指引,护航人工智能向上向善。
2025-04-10 10:11
医生身处临床服务、保障人民健康第一线,能切实了解病患需要、诊疗现状、技术进展,也是最容易做创新、出成果的。
2025-04-10 10:07
近日,该所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首次实现对流动水体中高风险抗生素、农药残留等新发污染物的实时、在线、动态监测。
2025-04-10 03:55
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其中,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发育、免疫监视及退行性病变等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自1919年被发现以来,小胶质细胞一直被认为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部。
2025-04-10 03:55
业内有这么一句话:“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 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变,离不开一批批农业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其中有个闪亮的名字,人们不会忘记——“中国长绒棉之父”陈顺理。
2025-04-09 09:54
在现代化工中,90%以上的生产过程需要催化剂的参与。 团队研制了世界首套双光束原位透射红外光谱,在催化反应中发现了新机制。
2025-04-09 09:5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