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追着春光赶农时——各地春耕备耕一线见闻
首页> 光明科普> 农业农村频道> 三农看点 > 正文

追着春光赶农时——各地春耕备耕一线见闻

来源:新华网2025-03-14 14:26

  新华社南宁3月14日电(记者黄庆刚、汪军、浦超)人勤春来早,农忙正当时。储备农资、旋耕翻地、播种施肥……行走在各地,随处可见抢抓农时的忙碌景象。如今,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新技术越来越多应用在农业领域,科技正助力各地农业生产解锁“新密码”。

  春来农事忙

  走进广西玉林市福绵区新桥镇被霞村的农田里,记者看到一畦畦绿油油的秧苗长势旺盛。在不远处的田地里,犁田机正轰隆作响,种粮大户林芳同村民进行除草、犁田等工作。“我们正加快育秧进度,再过几天就可以插秧了,今年计划种植水稻近400亩。”林芳说。

  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长寨街道威远社区的油菜种植基地,上千亩油菜花开正盛。为做好品种培育,提高油菜单产,农技人员在基地选择单株授粉,将不同品种的油菜花套袋以隔离花粉。“这是国家油菜良种繁育基地,我们目前从早到晚抢抓时间培育品种。”贵州省农科院油菜研究所研究员喻时周说。

  在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曲村,飞手操控无人机为麦田打药。新华社发

  由南向北,一幅幅“人勤春早忙耕种”的春耕备耕图正徐徐展开。

  在全国产粮大县河南省商水县,一望无际的小麦田郁郁葱葱,不少种植户开始进行小麦追肥、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视线北移,东北地区也加快春耕备耕进度。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一处化肥经销点,工人正在往四轮车斗里装化肥。“这次我买了50袋有机肥,春耕还是早做打算。”林口县龙爪镇小龙爪村的村民崔光哲说。

  机械化赋能农业生产

  连日来,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黑水镇专业农机手张勇忙个不停,他带着团队在附近村寨进行无人机喷药作业。“现在掌握农机操作技术,效率和产值都提高了,‘铁牛’代替耕牛,农机代替锄头,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在不断改变。”张勇说。

  如今,得益于农业机械设备的不断创新与广泛推广,农业机械化正助力抢抓农时,释放更多生产力。

  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凤凰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黄安优质“双高”糖料蔗基地,大型拖拉机、甘蔗种植机并列同步作业,机器自动完成植苗、盖膜、覆土等工作。“我们使用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播种机,一小时种甘蔗3亩以上,一天能种20多亩。”凤凰镇福库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余才库说,机械化种植效率比人工提高了10倍以上。

  在广西来宾市,大型机械在田地里来回穿梭作业。新华社发

  为确保农机在春耕生产中发挥最大效能,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组建多支技术服务小分队,常态化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越来越多的农户体会到农业机械化带来的便利,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显著提升。”推广站工作人员陈林说。

  向“智慧农业”加速迈进

  行走在各地,记者看到农业生产正由“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加速迈进,“人工智能+农业”的模式正加快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

  在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田内,一个高约5米的“龙门吊”映入眼帘。它可以根据科研人员输入的指令,在种植期间对水稻不同生长阶段进行扫描。“这是田间轨道式高通量植物表型采集分析平台,沿着布设的轨道可以到达田间任何一个点位,实现大批水稻的全生育周期、全自动、高通量、高精度表型采集。”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郑文静说。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阎里乡阎里村的农民在驾驶农机给冬小麦喷洒杀菌剂。新华社发

  在广西崇左市江州区罗白乡益兴糖料蔗基地,500亩糖料蔗正发芽生长。AI智能识别系统通过无人机遥感与土壤传感器,实时监测甘蔗长势及病虫害,动态调整水肥供给。“我们正在加快建设甘蔗智慧农场。相较传统农场,智慧农场可有效促进土地利用率提升至95%,水肥节约15%至25%。”基地负责人陆光艺说。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长黄智宇说,乘着人工智能发展的春风,“人工智能+农业”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广西将持续发力人工智能新赛道,深入实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应用,不断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

  •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