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黑龙江:科技成为备耕的关键力量
首页> 光明科普> 农业农村频道> 三农看点 > 正文

黑龙江:科技成为备耕的关键力量

来源:新华网2025-03-07 09:11

  新华社哈尔滨3月6日电(记者黄腾、董宝森)春寒料峭,黑土渐醒。在黑龙江的广袤田野上,备耕号角与科技脉搏同频共振。从智能农机更新到智能监测土壤信息,从农资下摆到测土配方施肥,一幅科技赋能的“绿色”备耕图景在黑土地上徐徐展开。

  这几天,在北大荒集团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二九〇分公司,不时有一批批农民前来参观学习。在二九〇分公司东山管理区农机场,十几名农民正围在一台新型割晒一体机前,询问这台机械的性能、价格、作业效率。“去年,我们观摩了二九〇分公司的割晒收获场景。近50万亩水稻,20天就收完了。”绥滨县绥东镇东方村农民刘春平说,他打算采购同款的新型割晒一体机,“省出时间还可以承接别人的收获业务,增加收入。”

  北大荒集团新华农场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为水稻种子进行包衣。(受访者供图)

  “去年春天,公司技术员指导我们更新了一批搭载北斗导航与信息化技术的插秧设备,插秧效率提升了一大截。”刘春平的弟弟刘东平说,雇人插秧成本越来越高,新插秧设备的应用节省了人力,大幅降低了种地成本。

  走进北大荒集团赵光农场有限公司,记者在农场的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看到,新投用的冻土监测系统正实时闪烁着密集的数据流,技术人员紧盯电子大屏上跳动的曲线,为黑土地“把脉问诊”。

  “今春土壤解冻速度比往年快了5%,备耕节奏也得相应加快。”技术员郝思文指尖划过触控屏,冻土层厚度、解冻速率等10余项参数瞬间生成三维图谱。作为北大荒集团智慧农业试点,赵光农场今年在地底1.5米深处埋设了3组传感装置,这些搭载北斗定位和5G传输模块的“土地听诊器”,正24小时向云端回传土壤的“体检报告”。

  赵光农场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相关负责人朱磊告诉记者,过去老师傅们要扛着铁锹漫山遍野测墒情,如今手机、电脑成了“新农具”,屏幕上的动态曲线精准地反映出各处地块墒情,农机调度能精准地卡住窗口期,作业效率提高三成以上。

  在北大荒集团引龙河农场有限公司第四管理区一处仓库里,1178吨化肥垒成的“小山”蔚为壮观,管理员手持检测仪穿梭其间。仓库外,保管员彭朝辉正在清理库顶积雪,他说:“这几年农场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我们会根据不同地块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含量,给种植户提供不同的施肥配方。”他告诉记者,土壤缺什么补什么,不仅避免了肥料浪费,还能避免因施肥过量造成的土壤板结,让种植更“绿色”。

  记者从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截至今年3月4日,黑龙江省种子、化肥下摆超五成,农药下摆近三成,备耕春耕科技培训达27.6万人次。

  另悉,来自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2024年,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70.8%,居全国前列。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

  •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