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如何成为农业“新引擎”?
首页> 光明科普> 农业农村频道> 三农看点 > 正文

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如何成为农业“新引擎”?

来源:光明网2025-03-05 09:25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从“补短板”迈向“全面升级”的新阶段。近日,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郑文刚接受光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求技术突破,更需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让农机装备真正成为农业现代化的‘硬核支撑’。”

  从“补短板”到“高质量” 技术攻关换挡提速

  过去四年,“补短板”重点聚焦高端智能农机研发不足、丘陵山区适用机械短缺等问题。如今,政策重心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郑文刚将其概括为“三个跨越”,从单一环节到全链条覆盖、从局部突破到整体升级、从基础建设到创新驱动。

  智能化与国产化成为农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以智能化为例,拓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低空技术在农业场景的应用。在北京小汤山国家精准农业示范基地的无人农场,北斗导航拖拉机实现厘米级路径规划,无人机实时监测作物长势,物联网平台整合水肥数据,作业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40%。郑文刚表示,“智能化不是‘炫技’,而是要解决农业生产中‘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痛点。”

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如何成为农业“新引擎”?

北京小汤山国家精准农业示范基地的无人农场(图为受访者提供)

  在国产化方面,我国农机装备国产化率已超80%,但高端传感器、无级变速器等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为此,积极鼓励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同攻关“卡脖子”技术。郑文刚举例,利用航空级铝合金底盘可以使丘陵农机减重40%,耐磨陶瓷涂层可以将收割机刀片寿命延长3倍。“国产农机不仅要‘能用’,更要‘好用’。”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让农机设备“聪明”又“皮实”

  在农机装备方面,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的研发应用。在郑文刚看来,先进是技术的制高点,适用是场景的适配度。

  “先进”体现在智能化、高性能、低能耗。在山东烟台的智慧果园,国产对靶喷药机器人通过AI识别病虫害,农药用量减少30%;在甘肃肃州玉米制种基地,采用高通量表型检测设备,育种周期缩短一半,年产全国10%的玉米种子。

  “适用则体现在‘接地气’。”郑文刚举例,针对丘陵地块细碎化问题,中心团队研发的履带式胡萝卜收获机可自走仿形作业,最小转弯半径仅0.8米;而电动拖拉机在南方水田的应用,既解决燃油污染,又降低使用成本。“农民买得起、用得上,才是真正的适用。”

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如何成为农业“新引擎”?

履带式胡萝卜收获机可自走仿形作业(图为受访者提供)

  然而,短板仍存。当下,经济作物机械化率不足30%,大部分果园依赖人工采摘;国产农机故障率较国际品牌略高……郑文刚坦言,“下一步需要聚焦核心技术攻关,比如开发专用农机芯片、优化农机农艺融合,让设备既‘聪明’又‘皮实’。”

  人工智能+低空技术 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拓展低空技术应用场景”,成为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抓手。

  在山西隰县玉露香梨产业园,无人机不仅承担植保任务,还通过多光谱成像监测果树营养状况,数据实时回传至云端分析平台。

  “过去靠经验,现在靠数据。”园区果农感慨,“每亩节水20%、增产20%,这就是技术的力量。”

  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国际首台套基于激光光谱的土壤快速检测仪,可10分钟完成土壤养分和重金属分析,且无需消耗化学耗材;牛舍智能推料机器人将剩料率从8%降至2%,每年为大型牧场节约成本超百万元。

  郑文刚表示,中心正研发农业通用大模型,未来可通过AI预判病虫害风险,并生成全域作业方案,“让机器从‘听指令’转向‘自主决策’”。

  低空技术的潜力不止于农田。在云南山区,大载荷无人机将农资运上山,再将特产运下山,物流成本降低60%。“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城乡资源流动模式的革新。”郑文刚表示。

  构建智慧农业生态 技术之外的“必修课”

  “智慧农业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场系统性变革。”郑文刚指出,在技术攻关的同时,还需破解人才断层、标准缺失、生态薄弱三大瓶颈。

  在人才培养上,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京郊的“科技小院”模式成效显著。研究生驻点乡村,既为农民培训智能农机操作,又参与研发适配本地需求的设备。“技术想要田间生根,人才先要踏足躬行。”

  标准制定同样紧迫。目前我国智慧农业领域尚无统一的数据接口规范,导致不同系统难以兼容。据了解,当前中心正牵头制定农业物联网国家标准,并推动建立“从传感器到云平台”的全链条认证体系。

  产业生态的构建需多方合力。在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政府、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建智慧农业综合体,智能农机研发、生产、检测、中试、应用示范、人才培训、产业孵化无缝衔接,带动京津冀区域智能农机产业高速发展。“只有形成‘技术-产业-市场’闭环,创新才能持续。”郑文刚说。

  “让农业不再‘靠天吃饭’,而是‘靠科技丰收’,让世界看到中国农业的‘高质量答案’。”郑文刚信心十足。(记者 武玥彤)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

  • 西康高铁全线20座隧道全部贯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