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荒漠卫士到产业新星:橙红浆果点亮生态经济“双引擎”
首页> 光明科普> 农业农村频道> 三农看点 > 正文

从荒漠卫士到产业新星:橙红浆果点亮生态经济“双引擎”

来源:光明网2025-02-23 12:27

  在辽宁阜新科尔沁沙地上,有一种身披银灰色小叶片的灌木,它用带刺的枝条对抗着凛冽的寒风,以橙红色的浆果装点着贫瘠的土地。

  阜新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是遏制沙地南侵的重要屏障,多年来通过大规模种植沙棘,有效遏制了土地沙化,曾经的沙地正逐渐被葱郁的沙棘林覆盖。小小沙棘也正逐渐由“荒漠治理工具”向“生态经济新引擎”转变。

从荒漠卫士到产业新星:橙红浆果点亮生态经济“双引擎”

  “沙棘产业是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典范,是实现‘健康中国’与‘美丽中国’战略的重要抓手。”2月22日,沙棘大健康产业峰会暨专家论坛在辽宁省阜新市召开,国家林草局原荒漠司副司长、中国治沙学会副会长兼沙棘专委会主任委员胡培兴介绍,沙棘的生态修复功能与人类健康需求在当代产生奇妙共鸣,已成为我国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振兴、增进民生福祉的优良树种资源。

从荒漠卫士到产业新星:橙红浆果点亮生态经济“双引擎”

  沙棘堪称自然界的“拓荒先锋”,其根系发达,能牢牢锁住土壤。在荒漠化防治领域,沙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生态脆弱地区筑起坚固的绿色屏障。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沙棘协会常务理事吕荣森介绍,其发达的根系可以深入地下3米—5米,水平根幅可达2米—10米,形成密集的网状结构。这种特性使其即使是在砂石地中依然表现出惊人的固土能力,单株成年沙棘可固定25立方米沙土。更令人惊叹的是,沙棘根系能与弗兰克氏菌形成共生固氮体系,这种天然的氮肥厂使沙棘林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以在数年内快速提升。

从荒漠卫士到产业新星:橙红浆果点亮生态经济“双引擎”

  从药用价值来讲,沙棘更是一座“天然宝库”。它含有428种活性成分,维生素C含量极高,黄酮类化合物对心脑血管疾病疗效显著,在抗氧化、延缓衰老、修复细胞等方面表现卓越。

  我国是世界上天然沙棘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人工种植沙棘面积最大的国家。据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沙棘专业委员会2022年发布的《全国沙棘资源本底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沙棘林面积总计1910.44万亩,其中人工沙棘林面积达1058.35万亩,占全国沙棘林总面积的55%;我国年加工利用沙棘果实8万—10万吨,各类沙棘产业年总产值240亿—260亿元。

  阜新市副市长杨枫在论坛上介绍,沙棘林不仅为科尔沁沙地筑起了绿色屏障,更成为当地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辽宁是全国沙棘的主产区,阜新则是主产区的核心基地,也是全国沙棘产业的育种中心和批发中心,培育出了“辽阜1号”“状元黄”“深秋红”等大果无刺沙棘品种。

  近年来,沙棘因其独特的生态与经济价值,成为企业投资和产业开发的热点。在论坛现场,伟晟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与东宁药业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科技创新、产业转化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从荒漠卫士到产业新星:橙红浆果点亮生态经济“双引擎”

  东宁药业创始人孔东宁表示,沙棘果实含190余种活性物质,维生素C含量是苹果的120倍,黄酮类化合物是心脑血管的天然守护者。我们在辽宁、黑龙江、新疆等地建立了万亩沙棘种植基地,通过“农户种树-企业收果-碳汇变现”模式,开发沙棘产品,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致富。希望通过沙棘这座“超级营养库”,为大健康产业添砖加瓦。

  据介绍,多年来,东宁药业潜心钻研沙棘,积极实践,在研发和生产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东宁药业还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植树造林,为改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从荒漠卫士到产业新星:橙红浆果点亮生态经济“双引擎”

  随着中国沙棘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国际市场,寻求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机会。思凯特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艳丽认为,沙棘不仅是一株扎根荒漠的植物,更是一把开启健康中国与全球市场的金钥匙。希望能依托上海自贸区的跨境贸易网络为沙棘制品开辟“国际快车道”,跨越国界赢得世界认可。

  近年来,随着沙棘生态种植的发展,沙棘产业的开发逻辑已从早期的政府主导转向市场驱动,企业通过“生态修复+产品深加工+政策红利”模式实现可持续盈利。未来,随着品种改良、提取工艺升级等技术进步,沙棘在医药、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潜力或将进一步释放。这一承载生态使命与经济价值的“金色产业”,有望在乡村振兴与生态环保中发挥更核心的作用。(张佳兴)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

  •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