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为补铁提供新思路!我科学家发现玉米籽粒铁转运开关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农业农村频道> 三农看点 > 正文

为补铁提供新思路!我科学家发现玉米籽粒铁转运开关

来源:光明网2023-12-08 13:08

  光明网讯(记者宋雅娟 肖春芳)12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分子育种技术和应用创新团队联合河南农业大学鉴定到调控铁进入玉米籽粒的关键基因ZmNAC78,首次解析了该基因和金属转运蛋白共同组成一个分子开关控制铁元素进入玉米籽粒的分子机制。

  研究团队利用该基因使玉米籽粒中的铁含量显著提高到每公斤70.5 mg,比现有生产用玉米籽粒含铁量超出2倍以上。同时,利用开发的分子标记,培育出籽粒富铁的玉米新品系。该研究为解决“隐性饥饿”——铁等微量元素缺乏问题提供了新基因。相关研究成果以研究长文的形式在线发表于《科学(Science)》。

为补铁提供新思路!我科学家发现玉米籽粒铁转运开关

  铁元素进入籽粒路径不清,限制品种培育

  “铁是人类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是缺铁性贫血又非常频发,尤其是在孕妇和儿童中非常常见。”论文通讯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文学介绍,全球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受到缺铁引起的贫血病困扰,根据第四次全国营养调查的数据,中国居民贫血患病率为20.1%,其中一半为缺铁性贫血。

  虽然依靠服用补铁剂等手段可以改善人的铁营养状况,但是成本较高。“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药补不如食补,我国的几大主粮作物中,铁含量相对都不高,所以我们进行铁生物强化符合现代优质农业发展的需求。”李文学说。

  如果能将日常食用作物铁含量提高,有助于从根本上低成本地改善大范围人群的铁营养状况,这对于以玉米为主食的发展中国家意义尤其重大。然而,一般而言,玉米籽粒铁含量与产量呈负相关,这极大限制了培育既高产又富铁的玉米新品种。

  2004年,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设立“生物强化挑战项目”,目前水稻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由于玉米籽粒结构不同,铁等营养物质进入需要通过基底胚乳传递细胞传递,其生物学路径一直是植物营养领域悬而未决的问题。

  九年磨一剑,发现玉米籽粒铁转运分子开关

  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273份玉米自交系基因型数据结合6份极端材料转录组数据,锁定一个参与调控玉米籽粒铁含量的候选基因ZmNAC78。

  研究发现,ZmNAC78在玉米授粉后16-24天的胚乳中高表达,也是营养物质在玉米籽粒中快速积累的时期。ZmNAC78过表达转基因玉米籽粒铁含量达到每公斤70.5 mg,显著高于“生物强化挑战项目”为玉米设定的玉米籽粒铁含量每公斤60 mg的目标。

  研究人员进一步解析了铁元素如何进入到玉米籽粒的分子路径。实验显示,ZmNAC78在玉米营养物质进入子代的唯一界面——玉米籽粒基底胚乳传递细胞中优势表达,能够直接激活金属离子转运蛋白ZmYSL11、ZmNRAMP3与ZmHMA8。

  实验证明,3个铁离子转运蛋白均在胚乳发育早期高表达,且这3个铁转运蛋白也在基底胚乳传递细胞表达,与ZmNAC78表达时间、空间位置一致。基因功能缺失突变体实验显示这些金属转运蛋白在铁元素进入玉米籽粒路径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明确了在基底胚乳传递细胞中,ZmNAC78和金属转运蛋白共同组成一个分子开关控制铁元素进入玉米籽粒中的转运通路。

  “很幸运能找到调控铁的这个基因。其实不算我们前面的想法,从种下第一棵苗开始算,这项研究做了大概九年左右,是用了30万个SNP,最后才锁定ZmNAC78。”李文学说。

  为培育高产富铁玉米新品种提供可行方案

  为探索ZmNAC78在育种上的应用,研究人员将玉米分为籽粒铁含量高的单倍型1与籽粒铁含量低的单倍型2,利用ZmNAC78核心启动子序列多态性开发功能分子标记。

为补铁提供新思路!我科学家发现玉米籽粒铁转运开关

初步结果证实ZmNAC78能够用于富铁、鲜食玉米的常规育种

  为避免土壤酸碱度等环境因素影响,研究人员将选育的3个单倍型1组配在黄淮海地区和西南玉米区分别试验,发现其籽粒铁含量均高于单倍型2组配,平均高出25.82% ~ 33.91%,并且所选育的组配材料也显著高于国内杂交玉米品种每公斤18.5mg的籽粒平均铁含量。

  “尤其是组配1的籽粒铁含量与产量均高于我国区试对照品种郑单958,表明ZmNAC78为作为玉米铁营养关键基因且对产量没有负面影响。”李文学表示,这意味着,这一研究成果为未来培育高产且富铁的玉米新品种提供了可行方案,开发了高产富铁玉米新品种培育的分子标记并率先应用,选育出高产富铁的玉米新组合,为解决铁等微量元素缺乏的“隐性饥饿”问题提供了新材料,为培育高产与优质协同的作物品种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该研究在揭开铁进入玉米籽粒的生物学路径的同时,也为解析营养物质如何进入小麦等具有传递细胞的禾谷类作物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博士后闫鹏帅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作科所李文学研究员和河南农业大学汤继华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川陕哲罗鲑全人工繁殖成功

  • 巴西:洪灾持续肆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果未来人类想在火星上生活,可能需在驻地种植作物。实验结果显示,与在同一地块只种植一种作物的单作相比,间作的番茄产量显著提高,但胡萝卜产量却明显降低,豌豆的产量则没有太大不同。
2024-05-07 10:08
乌鸦、黑猩猩、大象和其他许多鸟类与哺乳动物的行为方式表明它们可能有“意识”。该宣言指出,对于可能有意识体验的动物而言,人类在影响它们的决策中忽视这种可能性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2024-05-07 10:07
世界经济论坛官网近日报道指出,为让人工智能(AI)发挥其变革潜力、提高生产力水平及社会福祉,人类必须确保它可持续地发展。这一愿景面临的核心难题在于,随着算力和性能的不断提升,能耗也在快速增长。
2024-05-07 10:04
5月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在京发布新成果。他们将自主研发的“光子盒”排布成阵列,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基于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为物理学家创造出一种研究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新平台。
2024-05-07 10:03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业态,低空经济具有高科技主导、高效能运营和高质量发展等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我国抢占发展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布局。
2024-05-07 09:59
为基于任意子的量子信息处理迈出了重要一步。
2024-05-06 18:11
近日,全球精度最高的月球地质图集由中国科学院在京正式发布,图集囊括月球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和演化历史,是探月工程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果。与阿波罗计划时期的月球地质图相比,
2024-05-06 07:45
前不久,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首期站长培训班举办,来自全国各省份的132名乡村工作站站长参加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于去年启动建设,
2024-05-06 07:45
锻炼对身体有益似乎已是公认常识,但这其实是一个笼统的认知,人们对其分子层面的奥秘还不甚了解。
2024-05-06 09:30
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已持续推介发布20年,是农业科技推广标志性工作之一。
2024-05-06 09:30
研究发现,血管舒张能力受损可能会增加患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进而增加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
2024-05-06 09:30
近年来,国产科幻影视剧《流浪地球2》和《三体》火热“出圈”,获得全球关注。
2024-04-30 03:05
酚醛树脂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人工合成塑料,自诞生以来已经历了一个世纪。
2024-04-30 03:05
近日,云南农业大学盛军、田洋教授课题组突破核桃油抗氧化难题,研发出替代植脂末的核桃植物基奶粉,并实现成果转化和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食品工程学报》发表。
2024-04-30 03:05
有一个名字,总是让人心生自豪——广袤大地纵横驰骋,“流动的中国”以最直观的方式,将“中国速度”呈现给世界。
2024-04-30 03:05
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人工智能主题日”活动现场,多项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技术、数据要素、生态培育、产教融合、场景应用、监管治理等多方面成果精彩亮相,百余位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围绕大模型、具身智能、可信AI等国内外前沿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2024-04-30 03:05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近期推出的《科学教育提质正当时》系列报道,从师资培养、课程设置、资源建设等多方面,对如何更好进行中小学科学教育展开了持续讨论,并提出了一系列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有效建议,在科学界、科学教育界引发热议。
2024-04-30 03:30
“中国共有独角兽企业369家。《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4年)》由中关村独角兽企业发展联盟联合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长城战略咨询、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共同发布。
2024-04-29 10:09
截至目前,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将于4月30日乘坐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
2024-04-29 10:07
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创新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升生产力整体水平,推动航空产业加快发展。
2024-04-29 10:0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