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粮食生产如何应对今夏“大烤”?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农业农村频道> 三农看点 > 正文

粮食生产如何应对今夏“大烤”?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07-27 09:20

  入夏以来,极端高温天气频发。华北、黄淮地区出现达到或超过极端高温阈值情况,部分地区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截至目前,中央气象台已发布高温预警超40次。

  持续高温影响日常生活,也“烤”验粮食生产。7月19日,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联合召开全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推进视频会,提出东北西部和西北地区重点防夏伏旱,黄淮海地区重点防阶段性高温干旱和局部洪涝,长江流域重点防高温热害和局部旱涝。今夏“大烤”将对粮食生产有多大的影响?如何有效应对高温天气、确保全年粮食丰收?

  极端高温发生频次增加

  老话说“夏有三伏,热在中伏”。7月26日,进入中伏的第六天,中央气象台发布天气公报,未来10天,新疆盆地地区、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高温天气持续,最高气温一般有35-38℃,局地可达40℃以上;未来3天,江南中西部、华南等地部分地区有35-37℃高温,局地超过37℃。

  “今年进入夏季以来,我国已发生4次区域性高温过程。”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高辉介绍,5月28日至6月5日,我国出现今年首次区域性高温过程,比常年同期偏早16天。同时,入汛以来降水偏少,空间差异明显。全国平均降雨量28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10.6%。

  在今夏高温发展过程中,华北、黄淮地区高温极端性较强。根据中央气象台数据,6月,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9℃,华北东部、内蒙古和甘肃西部、新疆东部和南疆盆地偏高2-4℃。其中,6月21日至24日,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和东北部最高气温达38-41℃,14个气象站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37个站突破6月同期极值。区域最高气温出现在22日北京市怀柔区汤河口站、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站,均达到41.8℃,区域高温天气过程综合强度级别为特强。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高温发生的频次正在增加。”高辉说,近期赤道中东太平洋快速增暖,进入厄尔尼诺状态。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发展较快,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多模式预测,预计后期暖海温异常仍将持续发展加强。

  受全球气候变暖和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北半球大部分地区遭遇高温热浪,多地高温纪录被刷新。

  世界气象组织指出,初步数据显示,6月全球平均气温创下历史最高纪录,且创纪录高温在7月仍持续发生,短期内未见缓解迹象。

  防范夏伏旱、高温热害

  持续高温给农作物生长发育带来挑战。

  高温热害是其一。农业专家介绍,高温热害是指高温超过植物(生物)生长发育上限温度而对植物(生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造成的损害,主要包括高温逼熟和果树林木日灼伤及畜、禽热害等。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刚华介绍,以水稻为例,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温度高于33℃,或日最高温度高于38℃,且每天高温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会造成水稻高温热害,加快水稻幼穗分化进程,减少穗型,降低结实率。水稻在灌浆阶段遭遇晴热高温,容易早熟,出现空壳现象,影响产量。

  “持续高温伴随的干旱,是影响粮食生产的另一个突出因素。”中华粮网易达研究院副院长张智先说,如果一些地区高温,伴随降雨减少,导致伏旱,会严重影响粮食等农作物的生长;如果高温伴随一定的降雨量,或者地区有水源供应保证,则可能影响不大。

  从全球范围来看,今夏高温正在影响粮食生产。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地球观测站的数据显示,在这个生长季节,堪萨斯州的农田里到处都是生长不良和被烤焦的作物,因为该州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干旱状态;美国农业部预计该州的冬小麦收成将比去年减少22%,创历史新低。欧盟委员会估计,西班牙小麦产量预计将比5年平均水平低38%。澳大利亚农业及资源经济和科学局预测,澳大利亚小麦产量可能下降34%,大麦产量将下降30%。

  “目前厄尔尼诺形成并向中等强度发展,可能导致极端天气频次更多、范围更广、强度更大、不可预见性更强。”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说,根据农业农村部和气象部门会商研判,下半年农业灾害将呈现极端天气、旱涝并重、复杂严峻等特点。

  潘文博表示,预计内蒙古中西部、辽宁西部、吉林西部、黑龙江西部以及西北大部温度高、降雨少,可能发生夏伏旱;前期,黄淮海出现了多年少见的持续高温,尤其是河北北部旱情较重,虽然近期有所缓解,但7月底前还有一轮高温天气,旱情有可能反复;目前长江中下游干流和鄱阳湖、洞庭湖“两湖”水位比去年同期低,局部可能出现阶段性干旱,中稻抽穗扬花期发生高温热害风险比较高。“在生产上,这些区域要重点防范。”潘文博说。

  多措并举减轻灾害损失

  应对极端天气,各地各部门正采取措施积极行动,防灾减灾。

  在河南省安阳市滑县,126万多亩玉米进入拔节期。“但连续出现的高温天气不利于玉米生长,必须及时补水。”滑县宣武村的农田内,农技专员李成帅正操控植保无人机给连片的玉米喷施叶面肥,“叶面喷施抗旱保水剂,或用尿素、磷酸二氢钾溶液或过磷酸钙及草木灰浸出液连续多次喷雾,有助于降温增湿,为玉米叶片提供必需的水分养分。”

  连日来,该县密切关注高温、干旱发展动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分区分片指导农户及时喷施叶面肥,增强植株抗逆能力,做好秋粮抗高温干旱保结实工作。

  抗高温干旱,水是关键。在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四十里街镇太公岭调水站十台机组7月21日开机调试,成功调水。该调水站的启用,可有效保障该镇4万余亩晚稻等农作物防旱抗旱用水。当地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往年鄱阳湖8月底才会逐渐露出河床和草洲,今年6月底就提早露出来了。针对可能出现的旱情,县里组织各方及早做好农灌渠道修缮清淤,改善引水条件、确保引水畅通。

  近日,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安排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明确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统筹做好蓄水保水,积极储备抗旱水源,强化抗旱水源统一调度和灌区灌溉排水管理,因地制宜采取应急调水、打井取水等措施,保障农业灌溉用水。

  各方合力之下,成效初步显现。多位农业专家分析,当前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082万亩,与常年同期相比偏轻。持续高温对部分地方粮食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但相对有限。

  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南方地区中稻大部处于拔节孕穗期,长势好于高温干旱的上年,与常年相当。东北地区玉米处于喇叭口至抽雄吐丝期,大豆处于开花结荚期,水稻开始拔节孕穗,三大作物一二类苗比例97.8%,除西部传统旱区因旱作物长势略差外,大部长势与上年相当。黄淮海和西北地区春玉米开始抽雄吐丝,春大豆开始结荚,夏玉米和夏大豆处于苗期,大部地区长势基本正常。

  “全年来看,粮食生产基础较好。”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表示,今年夏粮产量2923亿斤,居历史第二高位,是个丰收季。早稻收获已过七成,呈增产趋势。秋粮面积稳中略增,长势与常年大体相当。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万亩、比上年增加500万亩,大豆油料扩种成果巩固。

  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粮。农业农村部表示,将加强灾情监测调度,做好物资储备和技术准备,强化精准指导服务,落实“一喷多促”、防病治虫措施,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邱海峰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茶叙

  • 美英达成贸易协议 但细节尚待敲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最近,不少北京移动和联通用户发现手机上出现了5G-A信号。5G-A是什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2025-05-08 09:34
历时6年采集沉积物样本,利用计算生物学研究技术,揭示真核生物祖先可能在海姆达尔纲古菌分化之前就已经形成。
2025-05-08 12:52
生命的力量,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2025-05-08 10: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5-08 10:28
光明智库以“当具身智能走出实验室——距离人手一台机器人,我们还有多远?”为主题举办新一期青年论坛
2025-05-08 12:01
助力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债券市场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2025-05-07 16:07
英国《新科学家》网站近期报道,正在或即将于月球上部署的大型科学实验装置与天文设备,的确有望解开诸多宇宙之谜。
2025-05-07 10:05
6日,记者从中国华能获悉,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9FA型燃机透平第一级动叶片首次实现“72+24”小时连续高负荷服役运行。
2025-05-07 10: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