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线调研】产业专家团“到田下户”,带来哪些新技术,新法宝?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农业农村频道> 三农看点 > 正文

【一线调研】产业专家团“到田下户”,带来哪些新技术,新法宝?

来源:光明网2023-03-31 15:09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忙时节,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产业专家团的专家们带着科技“到户下田”,和农户一起做好春耕备耕。近日,记者走进田间地头,实地探访产业专家团如何开展工作,为农户带来了哪些新技术、新方法。

  专家团进村下田,为春耕图添上“科技色”

  眼下正是早稻育秧的好时节。3月底,记者一行走进浙江省诸暨市山下湖镇新桔城村湖心自然村,黄益飞家庭农场正值一片繁忙景象:两个大桶正在浸种,32℃恒温的暗室里,秧苗正破土而出,几天前刚育好的新苗则在院子对面的大棚焕发绿意……

  “这叫水稻叠盘出苗育秧技术”,中国农科院水稻产业专家团的陈惠哲向记者介绍到,有了这套自动化育秧机,农户只需把秧盘放入暗室,进行恒温催芽,48小时就能出苗,发芽率95%以上。

  今年,黄益飞家庭农场的早稻育秧订单有6000多亩,这在过去简直不敢想象。“这套技术效率特别高,我们一天就能育400多亩”,黄益飞笑着向记者介绍,“人工的话,一天40亩就了不起了”。

【一线调研】产业专家团“到田下户”,带来哪些新技术,新法宝?

  黄益飞家庭农场及叠盘育秧技术 宋雅娟摄

  水稻生产环节多,除了育秧,还涉及良种选择、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提升等,专家团的“服务清单”也因此列了一大串。

  在诸暨市另一位种粮大户宣萍的田里,专家团为她送来了杂交稻精准播种机插技术和侧深施肥技术。前者可以实现杂交稻每盘30—50克精准稀播种,用种量降低25%—40%,产量提高 5%—10%,后者则实现了施肥机插一体化,减少肥料浪费的同时,可减氮10%—15%,实现减肥增效。有了这些技术,年仅31岁的宣萍,带着家里4个老人,就能年种水稻700亩。

  一年好景看春耕。此刻,在田间地头忙碌的,除了农户,还有中国农科院水稻产业专家团成员们,他们分赴浙江、广西、江苏、湖南等早稻主产省份,为春耕图增添些许“科技色”。

  专家团副团长、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罗炬告诉记者,如今,水稻产业专家团已经覆盖了全国18个省市,在五大稻区建立了专家站,采取“专家团—专家站—地方农业部门-涉农实体”的服务模式,为水稻稳产保供提供全链条、全方位的科技支撑和服务。

  “农民提问专家回答”,挑战不小作用很大

  解决农民提出的问题,是农业科学家们真正实现价值的重要途径。中国农科院水稻产业专家团成立当天,这句话在现场赢得阵阵掌声。

  在浙江嘉兴的平湖市,“水稻智能灌溉系统”为62岁的种粮大户徐法明解决了一个大难题,背后的“智囊团”之一正是水稻产业专家团的王丹英。

  水稻是浙江省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耗水最多的粮食作物,每年耗水量占农业用水的65%以上。传统的水稻田种植模式下,一到灌溉季,农户都要挠头发愁,“花钱雇人不说,高的地方浇不到,低的地方已经淹了”,徐法明忍不住“吐槽”。

  平湖市的种粮大户平均年龄超过60岁,灌溉难是件大事。不仅如此,作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种植水稻的收益相对较低,因此如何提升水稻种植收益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这个问题,对王丹英而言也不容小觑。“我们和平湖市合作,探索利用数字化手段,更加精确地指导生产”,王丹英告诉记者,这套数字模型还在研发初始阶段,目前配套的精准灌溉技术,农户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实现远程灌溉。但与此同时,一个成熟的模型,需要大量的样本,且除了灌溉外,他们还想建立适宜平湖的可推广、可指导的优质水稻生产技术模型,这个探索,显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农业科学家走出实验室,深入田间地头,才能发现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总结出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农业科研项目,产出具有针对性和广泛适用性的科研成果。中国农科院院长吴孔明表示,要坚持把“科研命题从生产实践中来,科研成果到生产实践中去”作为产业专家团的重要任务,为稳产保供、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一线调研】产业专家团“到田下户”,带来哪些新技术,新法宝?

  湖州长兴稻蛙共生模式(中国水稻研究所供图)

  在湖州长兴县,水稻产业专家团的张均华要解决的问题是,找一个适合“稻蛙共生”的水稻品种,并提供配套的种植技术。

  记者一行走访的长兴县城山沟村稻蛙复合种养基地是由水蜜桃园新改造而成的稻田,新改造稻田因为土壤耕层结构破坏,土壤养分含量不足等问题,水稻产量较低,农民种稻效益低,积极性不足。

  为了提高农民种稻收益和积极性,中国水稻研究所的专家们为他们定制了“稻蛙”共生模式,利用稻田养蛙—青蛙除虫—蛙粪肥田的循环模式,水稻和黑斑蛙共生共长,不用农药不用化肥,真正实现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大协作齐攻关,粮食安全底气足

  农业稳产增产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吴孔明表示,产业专家团正是按照“举院办大事”的组织模式组建的科技支撑队伍体系,目的就是要打通科技成果应用和服务产业一线“最后一公里”。

  该院的第一个产业专家团——“小麦产业专家团”,于2022年10月成立,冬春时节,专家团成员便奔赴山东、河北等地的农业生产一线,在田间地头展开田间课堂、技术推广、救灾减灾等科技支援工作。

  2023年1月,产业专家团再添“新力量”,成立水稻、玉米、大豆、油菜、蔬菜五个产业专家团,由包括院士在内的顶级专家组成团队。

  值得称道的是,六个产业专家团的成员可不止来自中国农科院。以水稻产业专家团为例,即将成立的12个专家工作站,网罗了来自华南农业大学、贵州大学、广东省农科院、云南省农科院、湖北省农科院、浙江省农科院、黑龙江省农科院等众多专家,这种科研大协作、大联合的工作模式,正是我国农业科技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大法宝,也是我国粮食安全底气十足的重要支撑。

  2023年2月23日,中国农科院召开产业专家团2023年度工作部署会,各产业专家团领了任务,列了清单。

  “启动12个水稻产业专家工作站、发布主推品种、主推技术或技术规程10—15个(项)、在全国建立新品种或新技术示范基地5个、提供相关技术指导信息10条、举办培训班5个、培训农业专业技术人员40名、召开品种和技术现场观摩会5场、科技包县3—5个。”罗炬向记者展示了水稻产业专家团2023年的任务。

  “有目标更要有行动”,罗炬告诉记者,团里的专家们早已奔赴各地,走到田间,和农民一起,为今年的粮食丰收播撒希望去了。(记者宋雅娟 肖春芳)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数字丝路发展论坛新闻发布会

  • 不再遗憾!因为“这条小鱼在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药膳制作师既要懂烹饪,是餐厅的大厨,又要懂中医药理论知识,特别是能够作为食药物质的中药材。
2025-07-03 09:55
运动有助于健康和抗衰老。但究竟是什么让运动有这种奇效呢?我国研究团队历时6年,首次系统解析了人体对急性单次运动与长期规律运动的分子-细胞动态响应谱,揭示肾脏是运动效应的关键应答器官——其内源代谢物甜菜碱作为衰老延缓的核心分子信使,通过靶向抑制天然免疫枢纽激酶TBK1,协同阻遏炎症并缓解多器官衰老进程。
2025-07-03 05:20
近日,四川乐山一小伙感觉身体不适独自乘出租车前往医院就诊,途中开启“超强自救”模式:联系妈妈告知情况、打110报警求助、打120告知医院准备急救。如果长期处于焦虑引起的躯体化障碍状态,患者会反复出现头痛、心慌、呼吸急促、胃肠紊乱、肢体疼痛、睡眠问题等。
2025-07-02 10:06
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不少人或许都遇到过类似问题:它们有时会捏造细节,甚至“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当“喂给”大模型的训练数据包含虚假信息时,它就会产生“幻觉”、给出错误答案。
2025-07-02 10:05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所属的国产C909客机平稳降落在蒙古国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标志着国航首条C909国际航线正式开通。早8时许,这架C909客机从呼和浩特起飞,经过1个多小时飞行抵达乌兰巴托。
2025-07-02 10:0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领域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国民经济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底盘”。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资料和创新利用劳动对象,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高。
2025-07-02 10:01
团队基于卫星遥感数据构建了1988年至2021年青藏高原30米分辨率人工草地数据集,明确了青藏高原主要的人工草地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并揭示了青藏高原人工草地的迅速扩张及其驱动机制。
2025-07-02 09:59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