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线调研】产业专家团“到田下户”,带来哪些新技术,新法宝?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农业农村频道> 三农看点 > 正文

【一线调研】产业专家团“到田下户”,带来哪些新技术,新法宝?

来源:光明网2023-03-31 15:09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忙时节,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产业专家团的专家们带着科技“到户下田”,和农户一起做好春耕备耕。近日,记者走进田间地头,实地探访产业专家团如何开展工作,为农户带来了哪些新技术、新方法。

  专家团进村下田,为春耕图添上“科技色”

  眼下正是早稻育秧的好时节。3月底,记者一行走进浙江省诸暨市山下湖镇新桔城村湖心自然村,黄益飞家庭农场正值一片繁忙景象:两个大桶正在浸种,32℃恒温的暗室里,秧苗正破土而出,几天前刚育好的新苗则在院子对面的大棚焕发绿意……

  “这叫水稻叠盘出苗育秧技术”,中国农科院水稻产业专家团的陈惠哲向记者介绍到,有了这套自动化育秧机,农户只需把秧盘放入暗室,进行恒温催芽,48小时就能出苗,发芽率95%以上。

  今年,黄益飞家庭农场的早稻育秧订单有6000多亩,这在过去简直不敢想象。“这套技术效率特别高,我们一天就能育400多亩”,黄益飞笑着向记者介绍,“人工的话,一天40亩就了不起了”。

【一线调研】产业专家团“到田下户”,带来哪些新技术,新法宝?

  黄益飞家庭农场及叠盘育秧技术 宋雅娟摄

  水稻生产环节多,除了育秧,还涉及良种选择、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提升等,专家团的“服务清单”也因此列了一大串。

  在诸暨市另一位种粮大户宣萍的田里,专家团为她送来了杂交稻精准播种机插技术和侧深施肥技术。前者可以实现杂交稻每盘30—50克精准稀播种,用种量降低25%—40%,产量提高 5%—10%,后者则实现了施肥机插一体化,减少肥料浪费的同时,可减氮10%—15%,实现减肥增效。有了这些技术,年仅31岁的宣萍,带着家里4个老人,就能年种水稻700亩。

  一年好景看春耕。此刻,在田间地头忙碌的,除了农户,还有中国农科院水稻产业专家团成员们,他们分赴浙江、广西、江苏、湖南等早稻主产省份,为春耕图增添些许“科技色”。

  专家团副团长、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罗炬告诉记者,如今,水稻产业专家团已经覆盖了全国18个省市,在五大稻区建立了专家站,采取“专家团—专家站—地方农业部门-涉农实体”的服务模式,为水稻稳产保供提供全链条、全方位的科技支撑和服务。

  “农民提问专家回答”,挑战不小作用很大

  解决农民提出的问题,是农业科学家们真正实现价值的重要途径。中国农科院水稻产业专家团成立当天,这句话在现场赢得阵阵掌声。

  在浙江嘉兴的平湖市,“水稻智能灌溉系统”为62岁的种粮大户徐法明解决了一个大难题,背后的“智囊团”之一正是水稻产业专家团的王丹英。

  水稻是浙江省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耗水最多的粮食作物,每年耗水量占农业用水的65%以上。传统的水稻田种植模式下,一到灌溉季,农户都要挠头发愁,“花钱雇人不说,高的地方浇不到,低的地方已经淹了”,徐法明忍不住“吐槽”。

  平湖市的种粮大户平均年龄超过60岁,灌溉难是件大事。不仅如此,作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种植水稻的收益相对较低,因此如何提升水稻种植收益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这个问题,对王丹英而言也不容小觑。“我们和平湖市合作,探索利用数字化手段,更加精确地指导生产”,王丹英告诉记者,这套数字模型还在研发初始阶段,目前配套的精准灌溉技术,农户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实现远程灌溉。但与此同时,一个成熟的模型,需要大量的样本,且除了灌溉外,他们还想建立适宜平湖的可推广、可指导的优质水稻生产技术模型,这个探索,显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农业科学家走出实验室,深入田间地头,才能发现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总结出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农业科研项目,产出具有针对性和广泛适用性的科研成果。中国农科院院长吴孔明表示,要坚持把“科研命题从生产实践中来,科研成果到生产实践中去”作为产业专家团的重要任务,为稳产保供、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一线调研】产业专家团“到田下户”,带来哪些新技术,新法宝?

  湖州长兴稻蛙共生模式(中国水稻研究所供图)

  在湖州长兴县,水稻产业专家团的张均华要解决的问题是,找一个适合“稻蛙共生”的水稻品种,并提供配套的种植技术。

  记者一行走访的长兴县城山沟村稻蛙复合种养基地是由水蜜桃园新改造而成的稻田,新改造稻田因为土壤耕层结构破坏,土壤养分含量不足等问题,水稻产量较低,农民种稻效益低,积极性不足。

  为了提高农民种稻收益和积极性,中国水稻研究所的专家们为他们定制了“稻蛙”共生模式,利用稻田养蛙—青蛙除虫—蛙粪肥田的循环模式,水稻和黑斑蛙共生共长,不用农药不用化肥,真正实现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大协作齐攻关,粮食安全底气足

  农业稳产增产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吴孔明表示,产业专家团正是按照“举院办大事”的组织模式组建的科技支撑队伍体系,目的就是要打通科技成果应用和服务产业一线“最后一公里”。

  该院的第一个产业专家团——“小麦产业专家团”,于2022年10月成立,冬春时节,专家团成员便奔赴山东、河北等地的农业生产一线,在田间地头展开田间课堂、技术推广、救灾减灾等科技支援工作。

  2023年1月,产业专家团再添“新力量”,成立水稻、玉米、大豆、油菜、蔬菜五个产业专家团,由包括院士在内的顶级专家组成团队。

  值得称道的是,六个产业专家团的成员可不止来自中国农科院。以水稻产业专家团为例,即将成立的12个专家工作站,网罗了来自华南农业大学、贵州大学、广东省农科院、云南省农科院、湖北省农科院、浙江省农科院、黑龙江省农科院等众多专家,这种科研大协作、大联合的工作模式,正是我国农业科技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大法宝,也是我国粮食安全底气十足的重要支撑。

  2023年2月23日,中国农科院召开产业专家团2023年度工作部署会,各产业专家团领了任务,列了清单。

  “启动12个水稻产业专家工作站、发布主推品种、主推技术或技术规程10—15个(项)、在全国建立新品种或新技术示范基地5个、提供相关技术指导信息10条、举办培训班5个、培训农业专业技术人员40名、召开品种和技术现场观摩会5场、科技包县3—5个。”罗炬向记者展示了水稻产业专家团2023年的任务。

  “有目标更要有行动”,罗炬告诉记者,团里的专家们早已奔赴各地,走到田间,和农民一起,为今年的粮食丰收播撒希望去了。(记者宋雅娟 肖春芳)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倒计时1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 青海发现秦代石刻 定名“尕日塘秦刻石”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