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解锁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的“呈贡密码”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农业农村频道> 乡村振兴 > 正文

解锁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的“呈贡密码”

来源:中国网2023-01-30 16:06

  “中国气候宜居城市”是衡量一个区域优质气候生态资源综合禀赋的权威认定,旨在充分挖掘并发挥地方气候资源优势,助推美丽中国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近日,昆明市呈贡区被授予“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称号。呈贡是如何炼成这一国家级气候宜居品牌的,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发展密码?

解锁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的“呈贡密码”

  密码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呈贡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滇池东岸,辖区面积461平方公里,核心区1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65万人,属于北亚热带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光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6℃,夏季20.1℃,春秋季16.2℃,冬季9.7℃,年降水量818.4毫米,其中夏季468.1毫米,春秋季303.4毫米,冬季46.6毫米,是我国降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境内湖滨平原、山脉与浅丘分布,辖区不仅有“梁峰兆雨”、“梁王云海”、“梁王雾凇”、“海宴夕照”等优质气候景观,还有洛龙河、马料河、捞鱼河、梁王河等水质常年稳定达标河流穿境而过。全年气温、降水、湿度、风速、气压和气候季节等指标优良率100%;空气质量达标率、负氧离子平均浓度、主要河流湖泊水质均为“优”;气候舒适性“优良率”为100%,气候宜居禀赋指标优良率为94.7%。“远望滇池一片水,水明山秀是呈贡”是生态呈贡的真实写照。

解锁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的“呈贡密码”

  密码二: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呈贡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借助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打造“春城花都展示区现代科教创新城”为目标,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公园城市”、“百湖城市”、“绿美城市”建设,构建滇池湿地、湖泊水系有机统一的城市血脉;持续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开展“四退三还”、“环湖截污”滇池保护行动,实行一票否决制,坚决杜绝污染企业落户呈贡;建设低碳路网和低碳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绿色建筑,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广泛宣传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打造低碳城市健康示范片区;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不断擦亮靓丽呈贡的生态名片。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从穿梭在亚洲花都斗南花市的“花海人潮”到游走在山水园林间的“繁花四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美呈贡成效明显。如今的呈贡,已成为休闲、旅游、居住、康养、宜业的理想之地、安心之所、幸福家园。全区440多亩湖滨生态湿地景色宜人,100多个库塘湖泊星罗棋布,30多个城市公园异彩纷呈,街头绿地小游园“一园一品”推窗见绿,推门入园。森林覆盖率38.1%,绿化覆盖率46.83%,人均绿地面积22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53.05%,呈贡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中国十佳绿色城市”、“APEC低碳示范城市”等。

解锁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的“呈贡密码”

  密码三:绿色赋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呈贡区深入实施“双碳”战略,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鼓励和支持低碳技术创新,着力培育壮大数字经济、花卉产业、健康产业、高铁经济和文化创意五大特色产业,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环保、节能准入机制。

  位于呈贡区的斗南花市,是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每年100多亿枝鲜切花从这里走向世界,销往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呈贡区不断强化科技支撑,完善花卉交易服务体系,着力打造“文创—旅游—生活”花卉特色园区,向“世界第一花卉交易中心”的目标迈进。

  抢抓数字经济机遇,呈贡区构建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建设,打造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信息服务中心。如今,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昆明市大数据中心落户呈贡,近千家科技企业汇聚园区。

  依托生态优势,呈贡区夯实健康颐养产业基础,着力构建“医、药、养、健、旅”于一体的大健康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铁+”经济,形成特色商圈-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网点构成的多层次商贸发展体系,以昆明南站为核心打造国际旅游集散中心。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文化机制创新和政策支持引导,提升文化软实力。

  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在新征程上,呈贡区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建设“城在园中、园在景中,城园相融、人园和谐”的现代化公园城市,以“生态气象、智慧气象、平安气象、颐养气象”为着力点,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呈贡新实践,绘就生态宜居新画卷。

  (呈贡区融媒体中心供稿 作者:李琼美 赵玥)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即将开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7月4日,神秘的水星将迎来东大距,这是今年第二次水星东大距,观测条件依然不错。
2025-07-04 09:51
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5-07-04 09:50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