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时间已经给出昭示,科技自立自强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变量”,而科普事业则是让其高屋建瓴的重要基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公民科学素质快速提高,但也存在对科普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不完善、高质量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网络伪科普流传等问题。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加强科普能力建设”“促进科普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强化科普在终身学习体系中的作用”“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加强制度保障”……《意见》对于科普事业开展提出了具体的举措,可谓切中肯綮。
对于人民群众而言,“科普”这两个字并不限于白纸黑字的条款里,更多见于对现实生活的具体认知。在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中,北京不少中小学的生物老师就把课堂搬到农场,用地里的花生和萝卜给学生们讲解种子的构成和植物的生长过程,也让孩子们对于“生物育种”有了最初的知识启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老祖宗留下的“老生常谈”,而随着科普事业的深入,更多的青少年打开了认识种子世界的崭新大门。
大到在逐梦星辰大海的载人飞船里做实验,小到田间地头的果蔬飘香,在很多个场景中,生物育种都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在大众印象里,生物育种是一个距离遥远的陌生领域。如果能够创造寓教于乐的科普氛围,打通生活、工作、学习的多个场景,将有助于拉近大众与生物育种之间的距离,让大家“学得进、看得懂、记得住”。比如果壳主办的第四届农业生物技术科普大赛,用结合互联网的形式多样的趣味科普,让农业生物技术和生物育种技术知识的推广传播有了更加轻松的方式。
对于“国之大者”,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十四五”规划中,生物育种被列为需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八大前沿领域之一。顺应“解决温饱”转向“营养多元”的新趋势,发展面向农业现代化的生物农业,满足人民群众对食品消费更高层次的新期待,生物育种的未来已然一片蓝海。但也要看到,生物育种的科普门槛较高,而当前国内相关的科普科教内容较为匮乏,更有一些不正确科普内容肆意横行,如何破题成为多方的关切。2022年6月,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就首次在省科技馆启动农业转基因生物知识科普活动,通过展板宣传、发放资料、现场咨询等形式,针对社会大众关心的焦点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旨在进一步普及转基因科学知识,不断提高公众对转基因的科学认知。政府部门牵头开展推广科普活动,更有利于加快构建大科普发展格局,让公众走进科学、了解科学。
上好科普这堂课,为生物育种培厚发展土壤。当前,我国生物育种技术成果虽多,但在应用方面的深度和广度还存在不足,因此千头万绪的工作还需要持续开展。2022年,生物育种科学作为新专业,被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国农大获批全国首个生物育种科学专业并招收首届50名本科新生。优秀年轻人才的加入,为生物育种事业注入了有生力量。当科普让无数个“小我”融入发展的“大我”之中,也就能够点燃更多年轻人在此领域干事创业的激情和信心。(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