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村史馆:留住乡愁,凝聚振兴力量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农业农村频道> 乡村振兴 > 正文

村史馆:留住乡愁,凝聚振兴力量

来源:农民日报2022-12-15 11:12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崔现芳

  久经风雨的纹龙木雕,尘封多年的煤油灯、铡草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子午街道曹村村史馆,由村委会的一间办公室改建而成。自开建以来,村民积极把家中遗留下来的老物件、生产生活用具等捐献到馆中,村史馆办得“很火热”。

  这个接地气的村史馆,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搭起一座记忆的“桥梁”,让乡愁可感可触,群众认同感很强。

  “这样的煤油灯我是点过的,看到它,我就记起了小时候点灯时闻到的味道。”住在附近村庄的方立平一边端起煤油灯仔细察看,一边告诉记者,“这些东西早在日常生活中消失了,没想到在这里能见到。”

  在中国广袤的乡村,星罗棋布的大小村史馆,照见一代代农民经历的喜怒哀乐,也记录着生生不息的岁稔年丰,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保存文化记忆

  用记忆打捞历史,村史馆里寄乡愁。

  河南省新郑市孟庄镇鸡王社区是该市第一个村史馆所在地。2010年,鸡王村开始拆迁。如今,1400口人都搬进高楼,原来的鸡王村变成新型社区,曾经的自然村落“消失”了。

  最初一些村民不愿拆旧房,“总觉得,老房子没了,念想就没了。”“我用了几十年的锄头不能丢”。但现在,搬进高楼的村民又觉得一切还在。原来,建在聚居点的村史馆,把乡村的“根”留住了。

  村史馆为人们怀旧和找寻“失落的故乡”提供了精神慰藉。“鸡王社区村史馆浓缩了鸡王村过去的生产生活记忆,每一部分都经过精心设计,为了找齐老物件费了不少心思。”社区干部贾俊民希望借助村史馆,让乡村记忆代代相传。

  60多岁的村民王长法是村史馆的“红人”,村史馆的展板上贴着他20世纪70年代的参军照、结婚照以及往来家书。许多村民像王长法一样,自发地把家里的老物件捐出来。“这是我家两代人谋生的老物件,母亲生前叮嘱我,这是咱家的祖业,一定要传下去。捐出来是为了让后人看看我们这一辈人曾经是怎样生活的。”村里一位老木匠郑重地把装满墨盒、线兜、大锯、斧头等木工工具的箱子捐给了村史馆。

  柳条筐、纺花车、黑白电视机、缝纫机、农耕用具、墨斗……这些农家日常用品,默默诉说着老一辈村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勤俭持家的家风。鸡王社区村史馆装修古朴,以展板和实物展示的方式,展示了村名由来、村情概况、生活用具、生产农具、民俗风情等内容,其中老物件就有500余件。

  在日新月异的当代中国,小小村史馆容纳的,往往是几代人生活和情感的传承。

  突出地方特色

  乡愁乡韵,不仅藏在耕耘桑梓的往事中,也藏在烟火百态的民风民俗里。

  以“书香文化”为主题,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书台村史馆,浓缩了老巴中崇文重教的历史。

  据《书台村记》记载,唐代章怀太子李贤被贬巴州后,见巴州水土丰茂,乃宜居之地,但巴人多好勇斗狠之辈,李贤欲以孔孟之道教化民众,想寻一个读书办学的地方,四处寻觅,就找到了今天的书台村,便在此筑读书台,开办学堂。后来李贤遇害,村民怀念他的教化之功,便将村子命名为书台村。

  书台村史馆是由太子读书文化区、传统皮影文化区、村史村情文化建设区三个板块组成的露天村史馆。三张书桌呈“品”字形摆在中央,提醒村民时时不忘“耕读传家”之训。

  作为皮影艺术之乡的书台村有个传统,每逢庙会、丰收、冬闲时节就唱皮影戏。“巴中皮影民间称‘皮鞑鞑戏’或‘灯影儿’。”书台村史馆里,当地皮影艺人张道阳领着来访者参观。生动的皮影造型、乡土味十足的唱词、活灵活现的表演,令在场观众沉醉其中。

  张道阳还经常在村史馆与村民“摆龙门阵”,讲述山乡里的德孝故事。几次下来,村民王大军受到触动,改变了对老母亲的冷漠态度。

  “云南最大的村史馆”——季官社区古滇文化村史博物馆,坐落于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宝象河畔。它由红色文化馆、滇越1903铁路博物馆、流金岁月电影博物馆、木雕艺术馆、古滇铜韵馆等10多个场馆组成,馆藏民间文物、艺术品数量超过十万件。

  该馆将传统文化展示、饮食文化体验、古滇文化传习等项目相结合。馆里还定期邀请专业老师、民间艺人到馆开设特色课程,探索本土文化艺术的传习教育,让传统与创新碰撞交融,迸发出勃勃生机。

  带动乡村经济

  村史馆既是凝聚乡情民心的纽带,也是带动产业发展的平台。

  “金碑有个古茶园,贤妹采茶心里甜,火石哥儿早些采,今年错过等明年。”一曲质朴的金碑茶歌,唱出了以茶文化为主题的金碑村史。四川省南江县南江镇金碑村是南江大叶茶和高山富硒茶的生产地,村史馆里专门设置了品茶区,将其打造为对外推介金碑村的窗口。

  位于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良山镇下保村的农耕文化展示馆,自2015年建成开馆后就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参观。当地趁热打铁,成立文化旅游公司,开发出更多体验性项目,增强了乡村旅游的趣味性。在农耕文化体验区,游客可以进行种菜、采摘、烧柴火等农事活动,感受土地翻耕、育秧、插秧、收割、入仓的全过程,体验打麻糍、切糖片、做米圆、酿米酒、做豆腐等农家乐项目。农文旅融合带来了人气和商机,小小的村子一年能吸引游客30余万人次。

  当然,在村史馆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很多村史馆存在展陈内容同质化、缺乏与所在地关联、人流量少、运营管理所需的人力财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反思和改进,从而更好地发挥村史馆作用。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江苏无锡:一把二胡奏响富民曲

  • 贵州:观百里杜鹃花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丁根厚摄/光明图片  江苏海安市白甸镇瓦甸小学学生在科技社团活动中体验操控机器人。
2023-03-29 10:59
重点加强教师配备、实验室建设、实验员配备、课时总量和结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等科学教育条件和活动的监测。
2023-03-29 10:59
该团队开发了一种只有邮票大小的可穿戴超声贴片设备,可以24小时对心脏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即便剧烈运动时也不妨碍其正常工作。
2023-03-29 09:40
总的来说,他们发现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会降低人体对疫苗的免疫反应。
2023-03-29 09:38
当微塑料在海鸟的肠道中大量存在时,干燥棒杆菌这样的有害细菌似乎会茁壮成长。对人类来说,干燥棒杆菌可致人罹患心脏炎症、脑脓肿和感染。
2023-03-29 09:25
利用纳米技术控制日常环境温度的多功能“相变油墨”是一种概念验证,可以层压、喷涂或添加到油漆和建筑材料中。
2023-03-29 09:24
走近一看,“小房子”好像挺简单——灰顶是覆盖的太阳能板,蓝色外壳下的两条履带,恰好跨在两道茶垄上。
2023-03-29 09:18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