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延安苹果为什么这么红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农业农村频道> 乡村振兴 > 正文

延安苹果为什么这么红

来源:人民日报2022-11-21 17:10

  延安苹果为什么这么红(深度观察)

  初冬,陕北高原,果香飘满土塬塬。

  又是一个丰收年。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热火朝天,果农们把红彤彤的苹果分拣、装车,运往各地。

  延安苹果,红在汗水浇灌的苹果园——

  多年深耕,延安苹果种植面积约占陕西的1/3、全国的1/9、世界的1/20,全市农民经营性收入超过六成来自苹果。

  延安苹果,红在不断延伸的产业链——

  苹果产业已成为延安全市覆盖面最广、持续效益最好、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特色产业,2021年鲜果产值达219.1亿元。

  延安苹果,红在联通中外的“一带一路”——

  11月4日清晨5点,伴随着响亮的汽笛声,X9003次中欧班列缓缓驶出陕西西安国际港站。来自延安市的5.3万斤苹果和浓缩果汁搭乘这列班车,驶向几千公里之外的哈萨克斯坦。

  延安苹果,红在逐梦九霄的浩瀚苍穹——

  11月12日,天舟五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为中国空间站送去“太空快递”,包裹里,就有刚采摘的延安苹果。连续为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提供鲜食苹果后,延安又为中国空间站送去香甜。

  延安苹果,红在老区人民的心坎上——

  革命老区也曾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号角吹响,苹果产业一马当先,成为延安脱贫产业。2019年5月,延安彻底告别绝对贫困。延安苹果产业脱贫的非凡历程,生动诠释了脱贫攻坚的伟大奇迹。

  延安苹果为什么这么红?

  南沟村不会忘记: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就来到延安。10月26日,总书记走进南沟村果园,详细询问苹果种植技术、采摘方法、品种质量、销售价格、村民收入,称赞说,“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

  梁家河记得真切: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回梁家河村,特意坐上越野车去看山梁高处的苹果园,嘱托大家,“一定要坚定地把苹果产业抓下去”。

  小小一颗苹果,因何念兹在兹?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

  这颗延安苹果,牵着为人民办事的初心,藏着农业现代化的密码,映着新时代十年的奋斗,连着天下一家的情怀,生长着乡村振兴的未来。

  一颗饱含初心的奋斗果

  让好土地种出好苹果

  延安适合种苹果。

  南沟村村民赵永东记忆犹新,那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沟村指出,陕北的气候、光照、纬度、海拔等非常适宜发展苹果种植,“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总书记的话说到咱心坎上。”赵永东如数家珍,“论天时,这儿是联合国认定的全球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论地利,黄土通透性强,土壤里有好多种微量元素。”

  天时地利,贵在人和。

  “苹果树扎根延安,离不开大生产运动;这些年果业不断做大做强,依然靠艰苦奋斗。”延安市果业中心主任路树国,讲起延安苹果的发展史。

  1940年,陕甘宁边区延安自然科学院引入苹果苗木,光华农场积极试种。1947年,洛川县阿寺村青年农民李新安,用毛驴从河南灵宝县驮回200棵苹果树苗。他还编了首《劝君栽树歌》,走村串户,推广苹果种植:“要想富,先栽树,苹果树,摇钱树……”

  苹果种下了。长成“摇钱树”,却是多年后。

  延安种苹果,有天时地利,也有天然短板。冰雹冻害是第一道坎。

  “黄土高原坡高沟深,天气变化大。春夏之交,正值苹果花期,遇上冻害,就会大面积减产。”安塞区坪桥镇高家湾村果农李天兵说。

  挖熏烟坑、配移动桶、喷防冻液,一代代农技员因地制宜,探索出科学防冻的“吉祥三宝”。

  今年春天,又遇寒流。1500多名党员干部和果农一起,开挖防冻坑,喷防冻液,深夜测温度,“每个山头,干部带头,就为护好这朵苹果花。”宝塔区果业技术服务推广和营销服务中心副主任张金龙说。

  春季“护花”,夏秋“护果”。走进洛川县金盆村村民周延鹏的果园,整齐划一的防雹网,远远望去像给果园穿上“护弹衣”。“县里政策鼓励,每亩补贴1000元物资。夏天晚上,能睡个好觉了。”周延鹏说。在洛川,近8万亩果园搭建起防雹网,覆盖县域内各个冰雹带。

  农业保险紧跟上,再吃一颗“定心丸”。今年,延安市将64个乡镇的苹果种植区域定为重点保护区,苹果保费由每亩80元提高到每亩120元,每亩地最高可赔付3000元。

  防住冰雹,灌溉又成拦路虎。

  延安降水偏少,时空分布不均。九成山地果园,属于旱作雨养农业。

  果园“喊渴”咋办?

  科技开路,大力推广节水保水灌溉技术。2021年底,全市建成水肥一体化系统19.51万亩、滴灌11.30万亩、渗灌6.39万亩,雨水利用率大大提高。

  走进南沟村果园,一条条水肥一体化滴灌管道,连接着一棵棵果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老师待了三四个月,安装好设备,又选出适宜套种的油菜品种。果园不渴了,肥料给得精细,种果有了底气,面积自然就上来了。”南沟村苹果种植大户刘润喜说。

  苹果越种越多,产出却逐年减少。品种退化成为新问题。

  “老果园要有新种法!给果树‘做减法’,矮化密植,事半功倍。”果乡开展提质增效的技术革命。

  走进宜川县云岩镇堡定村村民王东峰的果园,不见高大繁茂的传统植株,满眼矮化密植的新品种。“可别小看这些‘小个头’!打药、施肥、除草,便于机械化作业,产量质量双双提升。”王东峰说。目前,延安全市矮化密植苹果72.9万亩,每亩效益是乔化果园的两倍以上。

  种植有了2.0版本,口味也在更新换代。借力新技术,优化种植结构,新优品种“秦脆”圈粉无数。

  “一个苹果卖到20元,过去做梦都不敢想!”洛川县石头镇背古村果农崔卫东,为当年的改种决定庆幸不已。

  2019年一次培训,崔卫东了解到新优品种“秦脆”个头大、口感好、耐储存、易管理。看准市场,果断改种,5亩“秦脆”矮化树,第二年就挣了4万元,今年收入18万元。

  好品质离不开好品种。红色的富士、黄色的瑞雪、绿色的澳洲青苹……依托“院校+试验站+基层服务机构”,越来越多适生优生品种,在黄土高坡落地生根。仅洛川,就储备了600多个新品种。

  好品种离不开好管理。“从苹果开花到采摘下树,要经过疏花、疏果、套袋、脱袋、转果等30多道工序。镇里提供一条龙‘保姆式’服务,全部标准化管理。”富县逊村果农袁新全,言语间满是自豪。

  好管理离不开好人才。“过去啥时候该干啥,大多靠技术员催着,果农跟不上趟。”洛川县苹果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王晓东说。如今呢?洛川县高素质农民已达1578名。

  这好那好,创新加苦干,才是农家宝。

  2012年至2021年,延安苹果产值增长最快,年均增长14.3亿元。靠着这颗奋斗果,10年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从5250元增加到9688元。

  革命年代栽下的小苗苗,在新时代真的长成了“摇钱树”,结出了“幸福果”。

  一颗广连市场的致富果

  让好苹果卖出好价钱

  苹果种得好,还要卖得好。

  “同果不同价、丰年难丰收”,多年来困扰延安果农。

  黄陵县桥山街道石家险村张卫青回忆:“每年收成都不错,就是不来钱!‘红个蛋蛋’美得很,找不到销路愁得很……”

  多年发展,延安苹果产业种植面积、单位产量快速增长。枝头丰收的小苹果,咋能对接上大市场?

  “一家一户卖不出价,能不能抱团取暖?”

  2011年,张卫青发起成立了延安市青和果业农业专业合作社,领着180多户乡亲,手挽手闯市场。

  每年秋天,苹果集中上市,果多价跌。

  “建果库!把苹果储存起来,错峰销售。”先在自家果园建起简易果库,又在各方支持下发展冷库。7000多吨储量,基本满足周边果农的需求。

  “果子放冷气库里,啥时候行情好啥时候卖,就算收成是小年,收入也稳得很。”桥山街道道北村果农高建强说。

  尝到甜头的不只黄陵果农。“加入村里的苹果合作社,选果、保鲜都免费,7亩苹果分批卖,一年能添4万多元。”宜川县壶口镇椿曲村果农杨正民家院子里,停着新买的三轮车。去果园浇水、施肥、拉枝,老杨就爱开这车。

  截至去年底,延安苹果冷气库贮存量达到总产量的39.6%。到今年底,冷气库有效使用率将达70%以上,到2025年,全市苹果采后精细化处理能力将达总产的30%。

  “要想果业增效与果农增收同步,靠标准化生产、现代化储存,也离不开集约化经营。”路树国说。

  新的组织方式,增强了闯市场的底气。“企业+基地+农户”“订单生产+定价收购+全网销售”……20种联农带农模式,102个利益联结体,牵起1.3万余户果农,带动10.5万亩生产基地。

  选果生产线,是延安苹果“销路不愁”的另一个密码。

  走进陕西顶端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红彤彤的苹果经过分选机,源源流到不同的生产线上,最终安安稳稳进入包装箱。

  公司董事长赵恒亮一一指点:智能选果线先对色泽、形状、尺寸等外在品质进行筛选,接着对糖度、硬度等内在品质分级归类,“‘内外科’全面体检,再做个‘CT’,智能化分级,个性化下单,精准销售,让好苹果卖出好价钱。”

  “市场欢迎的好苹果是产出来的,也是选出来的。”路树国介绍,截至2021年底,延安建成智能选果线105条,选果能力达每小时355吨。

  过去论堆卖,现在论箱卖、论个卖。电商新模式,让延安苹果开拓新空间。

  每天清晨,家在洛川县的张秀秀,就被此起彼伏的微信提示音叫醒。

  从种果到卖果,张秀秀说自己赶上了农村电商的风口。入驻苹果现代产业园区,订购包装箱,打包、装车、发货,都有专业公司上门打理。

  “苹果早晨在树上,中午在路上,晚上可能就在客户的餐桌上。”今年以来,她已卖了500多万斤苹果,销售额超2500万元。

  “皮薄肉厚,咬一口嘎嘣脆!”洛川县老庙镇红宝果品冷藏有限责任公司主播马婷正在直播带货。“公司六成销量来自线上。带货不是张张嘴就成,也需要专业和素养。”

  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

  “销售触‘网’,促进了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流动,产业参与者收入攀升,精神气质提升。”洛川县委书记张继东说。仅在洛川,如今就有电商企业729家,网上销售店3600余家、微店5000多家。2021年,洛川县果农人均纯收入达1.59万元。

  延安苹果红了。国内热销,国际市场同样热络。

  “从最初的鲜果、果汁,到如今的食品、糖果等深加工产品,延安的苹果制品源源不断通过中欧班列(西安)发往世界各地。”西安国际港站相关负责人白宽锋介绍。

  截至11月10日,中欧班列(西安)已累计开行1.5万余列。乘着“一带一路”东风,延安苹果大步走出国门,圈回新“粉丝”,也成为“中国开放的大门必将越开越大”的新名片。

  宝塔区柳林镇南庄河村纪瑞峰,前段日子忙得脚不沾地。红彤彤的果子挂在树梢,海内外订单就来了一摞。

  就在10月10日,老纪家的第一茬优质果从村里的小冷库“上车”,开启“迪拜之旅”。自家果子能代表“延安苹果”出口中东市场,老纪心里那叫一个美。

  目前,延安有苹果出口企业27家,将苹果卖到了欧洲、东南亚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延安就出口苹果1326吨、货值达1292万元。

  从“卖难”到“热销”,从“驰名全国”到“享誉海外”,还靠打造“金字招牌”。

  瞄准高质量,发力供给侧,着力构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延安苹果”注册仅4年,就跃居中国苹果区域品牌价值榜第二位。

  闯荡市场,风险咋控?“保险+期货”,织密稳收增收安全网。

  “2020年苹果行情不好,多亏我给自家10亩果园投了保,保费400元,保险公司赔了8700元。”延长县雷赤镇大雅村果农张志学,不再怕果价起起落落,“一筐苹果的钱能保一亩地收成,值!”

  大市场连起万千果农,催生崭新机制。黄土高原看果乡,丰收景象,时代气象。

  一颗大有前途的振兴果

  让红苹果长成“金苹果”

  延安红苹果,咋成“金苹果”?

  建现代化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走农业现代化道路。

  “长期以来,延安苹果产业化程度不够高,产业链条不够长,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够强,高附加值加工品不够多,制约了产业效益和果农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马锋旺坦言。

  从2017年起,延安全市着力在苹果产后环节下功夫,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

  “关键得有龙头企业带动。”洛川县槐柏镇太仪村村民李小民深有体会。过去苹果摘下来,就地卖鲜果,一斤5元就不错了,卖完商品果,剩下的果子压根儿卖不上价,“今年公司统一收购,5亩果园多收入6000元。”

  让果农实实在在受益的,是洛川县九如御农业发展公司。公司总经理李董刚介绍:“在我们的生产线上,苹果变脆片,身价涨了近10倍。”

  越来越多深加工企业在延安扎根,苹果长出更多“增值芽”。洛川美域高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开发了3个系列25款产品。“苹果变身苹果醋、苹果酒、苹果脆片,今年光苹果醋就收入1289万元。”公司市场总监叶荣伟说。

  “一斤苹果加工成果汁饮料,能增值1.6元,果农增收0.7元。”富县恒兴果汁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顺婷算了笔细账。

  从“原字号”“初字号”转化为“深字号”“新字号”,不断延展的产业链,让苹果产业大起来、强起来。延安全市28家果品加工企业,苹果精深加工转化能力56.4万吨。到2025年,精深加工将占苹果总产的10%。

  链条在延伸,三产在融合。

  一项个性化包装,助力亩均增收2000元。

  硕果累累的苹果树、黄土地上撒欢的陕北娃……洛川县绿佳源合作社的苹果包装箱,就是一幅淳朴的陕北风情画。“这是我专门跑到西安,请美术学院学生设计的,个性化、小型化包装,能让苹果涨身价。”合作社理事长党刚良说。

  一个物流中心,惠及230多家电商。

  洛川苹果现代智慧物流中心,快递分拨线上,每天3万至5万件苹果由此销往各地。“230多家电商通过这里发货。快递公司入驻,苹果从果园到消费者手中,速度更快。”中心总经理周芳民介绍。

  一棵小树认养,走出农文旅融合新路。

  宝塔区柳林镇孔家沟村村民张彦斌没想到,种苹果还可以这样挣钱。

  2019年,区里启动“延安有我一棵(亩)苹果树”认养活动,张彦斌家的果园成为认养园。客户用手机小程序缴费认养后,老张用手机定期直播,让客户了解果树生长全过程。

  300多棵果树被认养,今年收入超过26万元,张彦斌心潮澎湃,“从产后销售变成产前销售,再不用担心价格波动。这钱,挣得开心又暖心!”

  洛川县阿寺村,被称为“苹果第一村”。苹果起始园里,李新安当年种下的苹果树,依然生机勃勃。苹果文化步行街两旁,窑洞改建的商铺和各种苹果造型的雕塑朴拙可爱……满满的苹果元素,让阿寺村成了网红“打卡”地,吸引不少“果粉”前来赏果、摘果、买果、品味苹果文化。“赶上旺季,一天能挣2000多元。”经营农家乐的刘海霞,高兴得合不拢嘴。

  果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农文旅深度融合,改变着阿寺村。曾经靠天吃饭的贫困村,去年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8.5万元。

  围绕一颗小苹果,打好农文旅“融合牌”。延安全市开展果树认养26.97万株,建成苹果旅游观光园区46个,年吸引游客170万人次。从品尝到欣赏、体验,苹果功能被开发、价值实现跃升,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也随之打开新天地。

  “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苹果产业振兴的重要动能。”延安市果业中心副主任王建锋说,以苹果种植为代表的一产,以果筐、纸箱加工为代表的二产,以仓储物流、乡村旅游为代表的三产,日益加速加深融合,聚合效益让苹果这个“铁杆庄稼”成了群众致富的“金蛋蛋”。

  一业兴,百业旺。

  如今在延安,一个以苹果为中心,串起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格局正逐步铺展。去年,全市苹果产业综合产值387.8亿元,比2017年增长159.4%。

  延安苹果下一步怎么做大做强?

  “用全产业链思维,引领苹果产业化发展。”路树国说,“下一步,要加快补链、延链、壮链、强链,促进全要素集聚,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

  红彤彤的苹果才下枝头,鼓鼓的花芽又积攒新的力量。

  行走黄土地,解码红苹果,感受越来越真切:这是一颗饱含初心的奋斗果,一颗广连市场的致富果,一颗大有前途的振兴果。

  立冬已过,万物收藏,蓄能蕴新。

  “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新时代要当好新农民……”心底里唱出的信天游,回荡在陕北的山峁沟梁。

  (人民日报 记者高云才、朱隽、龚仕建、刘维涛、顾仲阳、王浩、常钦、李晓晴)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山东青岛举行海上巡游迎接中国航海日

  • 漫画视界|警惕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防晒,究竟该如何掌握分寸,才能在抵御伤害与拥抱健康之间找到平衡点?
2025-07-11 09:58
生命只有一次,心脏健康不容忽视。唯有提高对心梗症状的警觉性,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才能为生命筑起一道坚实的“心”防线。
2025-07-11 09:58
晒后背是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符合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其核心在于借助盛夏充沛的自然阳气,通过阳光照射背部,来提升人体自身阳气。
2025-07-11 09:58
截至7月10日,我国“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累计输气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安全平稳运行超2000天,标志着这条纵贯南北的能源大动脉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绿色转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2025-07-11 04:55
从自然资源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办公室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发现矿产地38处,同比增长31%;新发现矿产地中,大中型矿产地25处。
2025-07-11 04:10
时下,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社交娱乐的重要工具。多学科专家指出,当我们刷手机出现注意力极度涣散、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情绪化反应严重、深度学习能力下降、空虚感增加等症状时,就表明我们的大脑正在被“腐蚀”。所谓的“脑腐”,即因长期暴露于碎片化信息而引发的认知衰退与脑功能损伤。
2025-07-11 04:10
由于肉眼很难发现水污染的情况,洪水之后饮水需要特别注意,避免直接饮用自来水、山泉水、河水、湖水等。肖丹提醒,如果不适症状较为严重,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呕吐、严重腹泻、脱水、意识障碍等,或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少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2025-07-10 09:3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近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自然科学基金委作为我国资助基础研究的主渠道,制定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2025-07-10 09:33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的相关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这1935.3克宝贵的月壤,使得月球样品研究进入“嫦娥时代”,开启了人类认识月球的新纪元,也为中国月球研究走向世界前列奠定了基础。 一年来,中国科学家们已经利用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取得许多科学突破。
2025-07-10 09:32
2024年嫦娥六号任务首次从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采回月球样品,为揭示该区域物质成因提供了直接证据。综合元素和矿物组成分析,南极-艾特肯盆地镁环物质主要为斜长石(63%~67%)和低钙辉石(25%~27%)组成的亚铁苏长岩。
2025-07-10 09:32
7月9日,在北京航天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中)、宋令东(右)、王浩泽在记者见面会上敬礼致意。 在神舟十九号乘组中,航天员王浩泽也是一位90后,更成为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飞行工程师。
2025-07-10 09:30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建材行业向更智能、更绿色、更高端方向变革。“通过数字化转型,建材企业可基本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运营一体化、客户服务敏捷化,提升决策效率、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
2025-07-09 09:40
记者8日从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获悉,通过创新地质找矿理论,经过长期勘探,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鸡脚山矿区已探获超大型蚀变花岗岩型锂矿床,共提交锂矿石量4.9亿吨,氧化锂资源量131万吨。
2025-07-09 09:39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8日晚间发布的通知,今后“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将不得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是将颈部深层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的手术,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将其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引发争议。
2025-07-09 09:39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支持企业对标标杆水平和先进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
2025-07-09 09:37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精确测量了极缺中子原子核硅-22的质量,实验发现硅-22的质子数14是一个新幻数。
2025-07-09 09: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