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顺国(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专业委员会会长、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副所长)
谷子起源于我国,具有8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曾长期作为主要粮食作物。尽管目前谷子已成为杂粮作物,但谷子具有耗水少、抗旱耐瘠、营养丰富均衡、粮饲兼用、农耕文明深厚等特点,在老少边贫地区谷子仍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在粮食安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干旱半干旱、季节性休耕和压采地下水等区域,由于谷子抗旱性突出,成为这些区域的比较优势作物和极具发展潜力作物;谷子所具备的营养属性与文化属性,使其成为主产区特色优势产业,并在巩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谷子品种转化效率低、选育品种与市场对接不紧密一直是困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一方面,2015年《种子法》修订实施后,全国登记了谷子品种600余个,但缺乏优质小米产业开发的主推品种,90%以上的品种不能市场化应用。另一方面黄金苗、晋谷21、山西红谷等老品种长期作为优质米开发骨干品种,优点是商品性、适口性好,缺点是抗病性差、不抗除草剂、秆高机械化收获损失率高,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通过建立优质谷子联合鉴定试验、跨生态区试验、优质米鉴评三级优质谷子品种评价体系,利用科创中国平台,搭建科研单位、种业公司、加工企业产业交流平台,构建产学研谷子产业发展模式,在谷子品种转化模式以及市场应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科创中国沁农作物产业科技服务团杂粮专家团队摸索建立了“定制式品种转化模式”。
定制式品种转化模式是指种业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向科研院所提出购买品种意愿和新品种指标,并和科研单位签订品种转化预定协议,科研单位据此定向研发新品种。品种育成并通过认定、登记和审定后,按照品种转化预定协议定向转化给种业公司。定制式品种转化模式从种企实际需求出发,育种目标精准,科企合作紧密,育成品种更具市场潜力。
例如,河北东昌种业有限公司根据市场需求提出适合内蒙古、辽宁等春播区种植,且品质与黄金苗相当的抗除草剂育种目标,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根据企业需求开展定向研发,育成冀杂金苗3号谷子新品种,该品种米质与黄金苗相当,不仅抗除草剂,而且高产、抗病性强。该品种2021年通过农业农村部品种登记后,河北东昌种业公司以100万元获得品种经营权,品种转化金额达创常规抗除草剂谷子品种转化单价新高。种业公司购买品种经营权后,由于品种从企业判断的市场需求出发育种,新品种受到种植大户、小米加工企业青睐,种子经营收益大幅增加,进一步刺激种企购买新品种意愿。
冀杂金苗3号大田长势
2022年冀杂金苗3号示范面积10万亩左右,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辽宁、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在内蒙古赤峰市旱地种植平均亩产达500-750斤,膜下滴灌种植亩产达800-1200斤。由于冀杂金苗3号是独杆不分蘖,抗倒性非常好,在赤峰种植当地农民称铁杆谷子。在赤峰市老谷子种植区谷温病穗瘟病发生非常严重的情况下,冀杂金苗3号表现出非常好的抗病性,整个生育期没有谷瘟病,更没有穗瘟病。农民买谷子时没有病粒,而且米色鲜黄,口味粘香,出米率高,谷子价格和当地的最知名的金苗K1价格持平,是小米加工厂认可的一类米。冀杂金苗3号在科创中国沁农作物科技服务团服务区域河北武安产量与当地主推品种冀谷42相当,但米色金黄、适口性好,品质较夏播品种提升一个档次,收购价格较当地品种高0.4元/公斤,成为多家企业开发精品小米的首选品种。
冀杂金苗3号在2022年增产增收效果显著,获得种植大户的广泛称赞。赤峰市敖汉旗付宝峰种植冀杂金苗3号1600亩,平均亩产820斤,其中650亩达到930斤,谷子售价2.83每斤,亩纯效益1200元以上。赤峰市松山区穆家营程守国种植冀杂金苗300亩,亩产1150斤,售价2.86元每斤,亩纯效益达2000元。当地主推品种黄金苗、金苗K1等一类谷子由于抗病性差,亩产300-500斤。由于冀杂金苗3号由于优质、高产,2023年种子预定空前火爆,将快速替代传统品种。
为了及时解决生产中问题以及提高示范效果,河北东昌种业成立东昌种业服务部,在田间播种、间苗除草与收获环节对种植大户、合作社进行全方位服务指导,保证新品种的示范效果,形成谷子种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河北东昌种业公司将种植大户、合作社与小米集散地的加工企业对接,形成了以冀杂金苗3号新品种为核心的种植、流通、加工一体化发展,实现了谷子种业与加工业的融合。可以看出,面向市场培育的突破性品种,可以形成种业、种植业、加工业的深度融合,形成订单化生产,节约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增效,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李顺国,男,1976年9月生人,研究员,“科创中国”沁农杂粮产业科技服务团团长,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副所长,河北省“三三三”一层次人选、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科学家,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岗位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杂粮产业经济与栽培技术。参加工作以来,承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行业科研专项、河北省渤海粮仓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著作5部,获得省级以上成果12项,其中主持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合作奖1项,省山区创业二等奖1项;制定技术规程、团体标准1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余项,育成藜麦、饲草谷子品种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