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菰米——我国最早的谷类作物之一
首页> 科普频道> 三农科普> 基因故事 > 正文

菰米——我国最早的谷类作物之一

来源:光明网2022-01-25 15:1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周礼·天官》载:“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苽。”这是古代“食用六谷”较早的记载。据此,东汉经学家郑玄注“六谷”为“稌、黍、稷、粱、麦、苽”。其中,苽即菰米,亦称雕胡,其作为谷物食用有3000多年的历史。诗仙李白曾经在诗中写到“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杜甫也曾写过“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苏东坡也爱吃菰米,曾在诗中提到“舂为芡珠圆,炊作菰米香”。在文人墨客眼中,菰米是最顶级的米。唐宋以来,随着南方人口增长、围湖垦田和水稻的推广,菰米产量极低,逐渐被水稻取代。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逐年上升,菰米的营养价值又被人们发现和重视,被重新端上了中国人的饭桌。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最早的谷类作物之一——菰米吧!

  中国菰的植物学性状

  中国菰米(Chinese wild rice)是中国菰(Zizania latifolia)的颖果。中国菰株高1.5~2.5米,具有根状茎,分为地上茎和地下茎;地上茎可以产生多次分蘖,被叶鞘抱合,部分没入土中;地下茎发达,匍匐生长,春季从地下根茎上抽生新的分蘖苗,形成新株,并从新株的短缩茎上发生新的须根,腋芽萌发,又产生新分蘖,如此一代代地繁衍。中国菰花序为圆锥花序,长30~50厘米,多级分支,单性花,雌雄同株,同一分支上既有雌花又有雄花,雌花在上、雄花在下;花序上部雌花多于雄花,花序下部雄花多于雌花。

菰米——我国最早的谷类作物之一

  中国菰的植株、花序和种子(作者供图)

  菰属植物分布

  世界上的菰属植物包括产于亚洲的中国菰以及产于北美洲的水生菰(Z. aquatica)、沼生菰(Z. palustris)和得克萨斯菰(Z. texana)。其中,中国菰和得克萨斯菰为多年生植物,水生菰和沼生菰为一年生植物。水生菰主要生长于美国东部和南部的圣劳伦斯河沿岸。沼生菰广泛分布于美国和加拿大五大湖地区的浅水湖泊和河流,其籽粒大且产量高,已在北美地区作为传统食品数百年,目前主要在明尼苏达州和加利福尼亚州人工栽植。得克萨斯菰主要生长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圣马可斯河,目前已被美国列为濒危物种。中国菰资源极其丰富,除西藏外,全国各地的湖泊、沟塘、河溪和湿地均有生长,以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一些水面更为常见。

菰米——我国最早的谷类作物之一

  北美菰的生长情况(来源于论文,Nesar Ahmed拍摄)

  菰米的营养价值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暨青岛特种作物研究中心)张忠锋所长介绍,菰米是一种高蛋白、低脂的健康食品。菰米的食物血糖生成指数较低、蛋白质功效比值高、氨基酸组成合理,且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除营养物质外,菰米还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包括植物甾醇、γ-谷维素、γ-氨基丁酸和酚类化合物等。其中,酚类化合物主要包括酚酸、花青素、原花青素和黄酮糖苷等,其与菰米抗氧化活性密切相关。

菰米——我国最早的谷类作物之一

  菰米中的营养成分和植物化学物质(作者供图)

  菰米的食用方法

  菰米食用方法包括煮饭、炒菜、炖汤等。菰米煮饭需要提前浸泡5~8小时,建议菰米和水1:3比例同煮。菰米炒菜时,也需要提前浸泡5~8小时,而后煮至半熟(微微裂开),再加入菜同炒。菰米炖汤只需洗净下锅即可,无需提前浸泡。

  菰米可以与其他食物混合食用。作为全谷物食品,菰米可以和稻米混合食用,也可作为全谷物与其它食物搭配食用,例如添加到沙拉或披萨中。

菰米——我国最早的谷类作物之一

  菰米与其他食物混合食用(来源于网络)

  中国菰的应用前景

  除了营养价值高以外,作为水稻的近缘种,中国菰还具有水稻所缺乏的很多优良性状,例如生物量大、耐深水、灌浆成熟快和抗稻瘟病等优良性状等,为克服水稻育种遗传资源狭窄瓶颈提供了重要的优异性状基因供体材料。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钱前院士说过,“革命性、颠覆性基因从哪里来?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大机率的是从野生种、近缘种发掘出来!”作为水稻的近缘种,中国菰对克服水稻育种中遗传资源瓶颈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可耕土地的相对减少,粮食的产量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菰主要生长在湖泊和湿地中,具有不与粮争地的先天优势。近年来,烟草所系统开展了菰米基因组测序与种质创新利用、功能成分研究与功能产品开发工作。烟草所张忠锋所长介绍说,菰米系列研究工作对保障粮食安全和建设健康中国具有积极意义。

  闫宁,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暨青岛特种作物研究中心)功能产品开发方向青年学术带头人。2008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获草业科学学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蔬菜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菰米基因组测序与种质创新利用、功能成分研究与功能产品开发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业务费等项目。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包括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Food Chemistry等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编《中国菰米功能成分研究》等著作2部,参编《中国特种作物概论》等著作7部。

  作者介绍

菰米——我国最早的谷类作物之一

  闫宁,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暨青岛特种作物研究中心)功能产品开发方向青年学术带头人。2008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获草业科学学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蔬菜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菰米基因组测序与种质创新利用、功能成分研究与功能产品开发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业务费等项目。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包括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Food Chemistry等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编《中国菰米功能成分研究》等著作2部,参编《中国特种作物概论》等著作7部。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闫宁

  监制:中国作物学会 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统筹:程维红 徐琴

菰米——我国最早的谷类作物之一

[ 责编:张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四川舰顺利完成首次航行试验

  • 大、小苏干湖:咸淡相连的高原“姊妹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