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长期看好武鸣沃柑的三大理由
首页> 科普频道> 三农科普> 农耕文明 > 正文

长期看好武鸣沃柑的三大理由

来源:中国农网2021-04-27 16: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这个春天,因为一条极具争议的“爆料”,围绕着广西南宁武鸣沃柑产生了一些短促、刺耳的“噪音”,随后“噪音”的“回声”又使得大众对武鸣沃柑的认知,进一步“失焦”。

  “噪音”之外,武鸣沃柑成色到底如何?

  带着这个问题,上周末,笔者应邀参加了由南宁市武鸣区委宣传部和新浪广西联合举办的原产地探访计划之#中国沃柑看武鸣#活动,和来自全国的农业、科技、旅游等领域专家学者一起,走进广西武鸣。

  四月盛春,正值武鸣沃柑销售旺季,笔者先后走进沃柑种植基地、水果加工车间、沃柑种植典型村落、合作社、沃柑产业联合会、龙头企业代表,从土地到人,从清洗到物流,从组织到企业,从品牌到发展战略,从农业到旅游,可以说深入到武鸣沃柑全产业生态的各个环节。

  有时候,人们很容易对“远方”失去想象。比如武鸣沃柑,我们很难想象商超、水果摊上的武鸣沃柑,其实在当地种植规模已经达到了46万亩,产量超100万吨,产值超百亿元;很难想象,这里已建成柑橘产业示范区48个,年总产20万吨的加工厂20家,贮藏总能力8万吨的冷库48家;同样很难想象,这里的沃柑产业园已经发展出了沃柑全产业链生态服务能力。无论是规模、品质,还是规模化、产业化、高标准化的能力,这里都已经是国内柑橘乃至水果领域的佼佼者。

  本次探访,刷新了对武鸣沃柑认知的同时,也从产业端,找到了武鸣沃柑值得长期看好的三大理由。

  组织、科技、人

  对武鸣沃柑的信心,首先是关于组织、科技,以及最重要的:人。

  科技带来的安全感,非常直观。在广西起凤橘洲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农业基地考察时,见到了“高精尖”科技保障下的武鸣沃柑。

  该基地园连片面积约3000亩,园区布了300个诱虫灯,3000个性诱瓶,3万多块防虫板,是南方喀斯特地貌柑橘种植示范基地,广西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

  园区有自己的天气预报,自己能人工降雨。自2015年建园起,全园不打除草剂,采用绿肥种植,全园水肥一体化系统覆盖,全园采用空中与地面结合机械作业的全园机械化操作。一个水肥一体化的泵管了3000亩果园,12台无人机、12台无人车,精准打药,节约用量。不仅用上了“坦克”,还有飞机。建立起了一张空天地网。

  科技保障下的结果,就是这里完全实施零排放、零污染,借鉴国外先进种植理念,以精细农业为目标,打造成了极高规格的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绿色有机的示范基地,种植的柑橘也获得农业农村部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

  组织带来的凝聚力,构成了有着蓬勃势能的沃柑产业共同体。

  如何“种好、卖好、长期卖好”沃柑,这三大命题,可能没有比武鸣的果农、生产、加工等产业链上的从业者更操心的了。

  无论是参观的嘉沃农业专业合作社,还是当地自发自愿的成立了沃柑产业联合会等组织,均让沃柑的生产更加规范,更加系统地传递信息、经营之道、人员培训和经验交流,这种“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努力、信任,才是沃柑产业崛起背后真正的秘诀。

  而产业故事下,人的成长和命运的变化,是对武鸣沃柑长期信心的关键。

  走访武鸣杨李村扶马屯时,马行善队长作为村里第一个种沃柑的人,让整个村子天翻地覆。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家家户户种沃柑,买了小汽车盖起小洋房,很多在广东打工的年轻人也返乡创业种沃柑。

  走访中,得到了一组数据:目前杨李村沃柑种植面积为3000多亩,亩产约7000斤,产值达到每亩6万元左右。即便从全国来看这也是组惊人的数据。

  4月春光下,漫山遍野的橘子树挂着沉甸甸、金灿灿的果实,这样的场景,和这样的故事一起,有种远大于语言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农旅文融合+产业示范带

  对武鸣沃柑第二层的长期信心,来源于武鸣围绕沃柑推行的农旅文融合+产业示范带的发展模式。

  在产品、品牌、基地之外,武鸣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着更深入也更有前瞻性的谋划。围绕着农业供给侧改革,围绕着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结合武鸣当地极具特色的山水、文化,以及逐渐成生态的沃柑产业生态,农旅文融合+产业示范带也就成了必然之选。

  考察中走访了雪松灵水壮乡文化小镇,参观了壮乡活态文博馆、壮乡非遗体验馆、壮乡农耕体验馆等壮乡展馆,感受到了浓厚的壮乡文化情怀和鲜明的武鸣地方特色。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样富饶的水土下,有着这样悠久求真内核的壮乡文化,会让你多出很多信心,以沃柑为代表,武鸣一定能在品质农业、精品农业的路上,走出一条有壮乡特色的路子。

  而在农旅文之外,沃柑产业示范带也成了武鸣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用示范引领带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载体。

  特别是,近年来,武鸣在品牌、品质、规模等产业环节之外,通过一系列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这样的示范园区体系,通过宾隆公路沿线沃柑产业示范带建设,使得武鸣沃柑示范带,逐步打造成为集采摘、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产业融合示范区,聚焦重点、聚集资源、聚合力量,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拓展农业功能,使得武鸣走出了一条以沃柑为突破口的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逻辑。

  特色产业+乡村振兴的“武鸣逻辑”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武鸣沃柑产业高质量发展,最终落脚点,放在了与乡村振兴的结合上。

  近年来,武鸣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以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作为基本路径,统筹谋划,共同推进,全力打造“武鸣沃柑”区域公用品牌,武鸣沃柑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而在武鸣沃柑产业发展过程中,武鸣把沃柑产业与“美丽武鸣”乡村建设相结合,与打赢脱贫攻坚战、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相结合,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相结合,充分发挥武鸣农业的示范引领作用,以产兴村、以村助产、产村互动,统筹谋划,同步推进。

  “中国沃柑看广西,广西沃柑看武鸣”。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元年,武鸣沃柑已经构建起了绿色高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了逐渐成型的组织、制度的保障,有了极有前瞻性的乡村振兴发展逻辑的“牵引”,沃柑这个小产业,未来变成长期的乡村振兴的“幸福果”,特别值得长期看好。

  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三农学者、老杨会客厅创始人 杨建国

[ 责编:张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倒计时2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