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如果说起基因,我们脑海中可能浮现出各种科幻电影里的桥段,通过基因技术未来的人可以战胜疾病变得长寿且永葆青春,这样的场景无不带着对基因科技的美好遐想。但是如果在基因前面加个“转”字,似乎美好向往就会转变为转基因食品有各种危害的担忧疑惑。转基因食品真的不安全吗?让我们看看网络上几个传言背后的真相?
传言1: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是不吃转基因食品的
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这个问题用数据来说话是最真实的。据美国农业部(USDA)发布的数据,美国种的92%的玉米、96%的棉花、94%的大豆、99%的甜菜都是转基因的。2019年,美国生产大豆9668万吨,出口量5239万吨左右,玉米产量3.61亿吨,出口量4157万吨左右,可以看出46%的大豆和88%以上的玉米都在美国国内消费。
除了玉米、棉花、大豆、甜菜,美国还种植了大量转基因油菜、苜蓿、土豆、番木瓜、西葫芦和苹果。据美国杂货商协会(GMA)统计,美国75%-80%的食品都含有转基因成分。根本不存在“转基因农产品全部用来出口,美国人自己不吃不用”的现象。
欧盟每年进口大量的转基因农产品,主要是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甜菜及其加工品。2019年欧盟大豆消费量为1771万吨,进口大豆1465万吨,其中转基因大豆1275万吨,约占总进口量的87%,占欧盟大豆总消费量的72%,不仅用于饲料,也用于榨油等食品行业;进口玉米2377万吨,其中转基因玉米642万吨,约占进口总量27%,占欧盟玉米消费量的8%。欧盟成员国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是否种植转基因作物,目前西班牙和葡萄牙少数国家种植了一部分转基因抗虫玉米,2019年种植面积168万亩。
日本虽然没有种植转基因作物,但同样也进口消费了大量的转基因农产品。2019年进口转基因大豆322万吨、玉米1519万吨、油菜224.2万吨,分别占国内消费量的90%、95%和97%。
这么一长串数字看下来,有些朋友肯定觉得眼睛都花了,那咱们说点世界大多数人都喝过、吃过的,比如带着青春无敌的我们勇闯天涯的啤酒;那些漫漫长夜陪你看剧“咯吱咯吱”入嘴酥脆的零食。这些食品中用来发酵啤酒的啤酒酵母,用来让零食变得可口美味的食品添加剂,不少都是由转基因技术生产而来的,早就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传言2:转基因食品吃了现在没事,不代表几代后也没事,需要做长期验证
实际上,食品的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核酸和碳水化合物,它们在人体内都不能长时间储存,都会被分解成小分子,被人体吸收利用或排出体外。转基因食品中转入基因和基因表达的产物蛋白质和食物中的其他基因、蛋白质一样,被消化分解吸收代谢掉,既不会在体内残留,也不会在体内累积,啥也不剩,在人体中没有“累积效应”,根本不存在影响多代的物质基础。所以,“转基因食品需要长期验证”其实是个伪命题。
自转基因作物应用20多年来,全球70多个国家几十亿人都在消费,没有发生过一起被科学证实的安全事件。如果说一定要做多代验证试验,其实国际上已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做过严格的安全性试验和检验检测,包括小鼠四代喂养试验、猪两代喂养试验,甚至对灵长类动物,例如猴,都开展过长期的喂养试验,结果都未发现任何健康问题。
全球几百亿只鸡饲喂转基因饲料已超过20年,按蛋鸡的生命周期一年1-2代计算,已经繁衍了20-40代,至今未发现一例安全性问题。美国对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应用前后29年内1000亿头家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产奶量、出肉率、身体健康状况、营养成分等均没有差异,证明转基因饲料长期多代饲喂动物与用非转基因饲料饲喂一样。
传言3:虫子吃了都会死的抗虫转基因作物,人肯定也不能吃
“虫子吃了会死,人能吃吗?”这个想法看似很有逻辑,但其实我们身边的很多东西都是其他物种无福消受、人类却视为美食的东西,比如我们经常吃的巧克力,狗吃了就会中毒,是因为人可以很容易代谢巧克力中的可可碱,但狗却很难代谢掉,不同动物的消化能力不同,导致摄取的食物不同,这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狗吃了太多巧克力会中毒,但并没有人会问“狗吃了巧克力会死,人还能吃吗?”。与之相类似,转基因抗虫作物中的Bt蛋白正是利用了物种差异性特点。
Bt蛋白来源于苏云金牙孢杆菌,80多年来一直作为安全的生物杀虫剂在农业生产上持续应用。通过转基因技术将Bt基因转入作物后,抗虫转基因作物自身就能产生Bt蛋白。正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Bt蛋白就是一把这样专一的“杀虫钥匙”,就像高超的射手瞄准目标射箭一样直中靶心,只与特定害虫肠道上皮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其死亡。人类、畜禽和其他昆虫肠道细胞中没有与该蛋白的结合位点,吃了当然安然无恙。
转基因技术是属于全人类的技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未来可能的大门。这扇大门身处闹市,难免人多嘴杂,有流言并不可怕,正像前两年大火的一部国漫中台词说的那样“人心中的成见就是一座大山”,面对转基因技术,我们是时候依据科学事实放下这些心中的成见了,以更客观、理性的眼光静待转基因技术绽放科技之光。(光明网基因科普团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