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种业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问题。”1月13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鑫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三五”以来,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十四五”期间,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打好种业“翻身仗”,着力攻克核心种源“卡脖子”技术,自主培育一批突破性的新品种。
打赢这场“翻身仗”离不开转基因技术。就在两天前(1月11日),农业农村部发布《2020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二)》以及《关于DBN9501等2个转基因植物品种命名的公示》。
2020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批准清单(图片为文件截图)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在北方春玉米区已获批安全证书的转基因玉米品种又有“斩获”,获得了黄淮海夏玉米区、西南玉米区、西北玉米区、南方玉米区的安全证书,其应用区域拓展至全国范围,同时还各有一种转基因玉米(适宜北方春玉米区)、转基因大豆(适宜北方春大豆区)拟被批准生物安全证书。
可以看出,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驶入“快车道”。截至目前,包括正在公示的转基因品种在内,已有4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和3个转基因大豆品种获得安全证书,而且适用范围广,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布局已覆盖全国。
根据刘焕鑫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种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100%做到了完全自给。玉米、大豆、生猪等种源立足国内也有保障。目前,我国种子供给是有保障的。
耐除草剂玉米(1)与非转基因玉米(2)对照喷施5倍草甘膦后7天的症状表现(图片来自网络)
但是,我国种业自主创新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比如,有些品种单产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核心技术原创不足、商业化育种体系不健全,这些都是制约种子的一些“卡脖子”问题。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这块短板需要补齐。如何补齐?那就需要加强农业科技攻关,自主培育一批突破性的新品种,加强转基因育种技术的研发、推广和产业化势在必行。
左为抗虫玉米,无虫害影响;右为非转基因对照,受害明显(图片来自网络)
相比传统育种技术,转基因育种技术有很多优势。其可以实现跨物种的基因发掘,拓宽遗传资源的利用范围,实现已知功能基因的定向高效转移,使生物获得人类需要的特定性状,为高产、优质、高抗农业生物新品种培育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转基因产业化的加速,我国种业发展质量将会稳步提升,打赢种业“翻身仗”指日可待,确保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光明网基因科普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