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2020麦收观察:粒粒皆科技
首页> 科普频道> 三农科普> 三农看点 > 正文

2020麦收观察:粒粒皆科技

来源:光明网2020-06-04 13: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网讯 夏收时节,麦浪滚滚,麦香飘飘,一台台联合收割机来往穿梭于一望无际的麦海。近日记者在小麦主产区看到,各地努力克服疫情影响,一派忙碌景象,展现出端稳“中国饭碗”的“底气”,在金色的丰收画卷背后,是农业科技的“硬核”支撑。

  稳产优质,良种良法是法宝

  抓起一把金黄的麦粒,河南驻马店驿城区林华明脸上挂满丰收的喜悦。“我种的新麦26,亩产至少1200斤以上!”尽管今年驻马店地区在小麦灌浆期遭遇了雷暴大风和大雨,但林华明的麦田并没有出现倒伏现象,长势十分喜人。

  品种的核心是表现,新麦26属于强筋小麦品种,凭借抗倒伏、耐后期高温、灌浆速度快、优质高产等一系列优点圈粉无数,不但受到农民的青睐,更得到粮食收购企业的追捧!今年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公布的四个超强筋品种,分别是新麦26、济麦44、师栾02-1和济麦229,超强筋小麦可代替进口小麦,目前豫北地区广泛种植的正是新麦26。河南省吨源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翟文礼说:“市场最欢迎优质小麦,新麦26是我们加价最多、订单生产的首选品种。”

2020麦收观察:粒粒皆科技

芒种将至麦收忙(来源:光明图片 武纪全/摄

  粮稳天下安,良种是关键。在新冠疫情暴发叠加极端气候频发的不利条件影响下,优良品种对保障夏粮丰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肖世和说:“我国小麦生产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近20年平均单产增幅全球领先,育种贡献巨大,2003年以来,小麦种植面积增长不到8%,单产增长了约43%,总产增长了54.7%,单产提高对总产增加的贡献率达84%。

  育良种选良法,粮食增产有方向。山东莱阳种粮大户丁信北经营了2000多亩小麦,由于播种时天气干旱,土壤熵情差,今年春天苗少苗弱。丁信北无奈地对妻子说:“肥料少施点吧,眼望是个瞎。” 针对胶东地区小麦生产经常遭受干旱、倒春寒、病虫害等的问题,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烟台综合试验站选育的“烟农1212”,并制定和推广了小麦抗旱节水技术、防冻减灾技术、种子包衣、一喷三防等技术。试验站姜鸿明站长了解到丁信北的情况后,对其指导春季综合管理进行了科学指导。麦收前,丁信北高兴地打电话说:“姜站长,你到我地里看看吧,麦子长得太好了!”“烟农1212”小麦新品种,自2015年来已连续六次实达亩产突破800公斤。丁信北感慨地说:“本来失望的麦田,结果丰收在望,种地,还是要相信专家啊。”

  持续强化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技融合,稳步提升粮食产能,让中国粮仓越来越稳固。目前,全国小麦良种覆盖率超过95%,小麦生产基本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

  节水高效,绿色生态是方向

2020麦收观察:粒粒皆科技

山东:小麦开机收割(来源:光明图片 赵玉国/摄

  “去年衡4399节水麦只在拔节期浇了一次水,每亩用水60立方米左右,亩产也有1000多斤。今年相当乐观,浇一水也能收1200斤。”河北景县志清合作社社长高志清对种植的节水小麦非常满意。

  “头水早、二水赶、三水四水紧相连,一直浇到麦开镰。”这句世代相传的民谚,曾被农民们一直遵循。然而,受资源与环境制约,小麦育种方向由单纯高产转到了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的培育上,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一致在寻找最“耐渴”的种子。

  “过去的很多小麦品种不耐旱,整个生育期得浇三四遍水。”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衡水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北省农科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小麦育种研究室主任乔文臣介绍说, “像衡4399这种只浇一水的小麦,以前老百姓想都不敢想。”

  小麦种植带来了巨大的用水压力。以河北省为例,据统计,近年来全省全年的总用水量约200亿立方米。其中,“用水大户”农业就占了总用水量的60%以上,在农业中,小麦灌溉又占农业用水总量的50%。长期以来,由于水资源缺乏,河北地下水超采严重。

  水资源匮乏是华北小麦生产主要限制因素,季节性干旱过去常对小麦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今年正在推广的石麦22、衡观4399,以及中麦、沧麦、邯麦、邢麦、临麦等系列品种,具有耐旱节水、高产稳产等优良性能,成为华北缺水地区小麦生产主导品种。与节水品种配套使用的“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栽培技术”,连年被农业农村部推荐为全国农业主推技术。据测算,今年我国节水品种和节水栽培技术的综合推广应用比传统小麦生产节省灌溉水30%左右,平均每亩约减少灌水38立方米。

  肖世和介绍说,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在黄淮海主产麦区布局,以华北地区为重点,着重解决小麦生产水、肥、药等资源过度消耗的突出问题。在山东、河北等地建立了秸秆综合利用试验示范基地,研发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等循环农业发展技术模式,推进秸秆循环再利用,杜绝秸秆焚烧,保护自然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良性互动。

  科技惠农,综合施策有保障

  今年疫情为小麦主产区的农业生产带来挑战,科技抗疫惠农成为新潮流。

  越来越多农民开始尝试“云端”种地,而专家也开始试水线上技术指导。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各地专家与基层农技员、家庭农场主、种麦大户等共同建立微信群、QQ信息沟通平台,及时了解生产中的问题,提供综合技术解决方案。今年2月以来,为保证对小麦生产的技术指导不中断,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制作了70多个培训课件、短视频节目,在各类媒体播出,宣传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

  重大病虫害精准预报为夏粮丰收保驾护航。湖北荆州沙斑桥村的小麦种植户周坤云承包了230亩地种植小麦。“要不是收到小麦条锈病预警信息,我还不知道今年条锈病发生得这么早。”他下地一查看才发现,其中有5亩已出现较大面积病情,其余麦田也有零星染病现象,好在进行了及时防控,未造成大的损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振生院士带领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条锈病防控团队,及时掌握条锈病发生动态,从病害预测预报、防控策略的制定、及时给农业主管部门提供防治建议。病虫害防控技术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中央财政预拨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资金14亿元,用于支持各地做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相关工作。同时,小麦主产区各省也专门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小麦条锈病、赤霉病、蚜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控经费,确保了小麦“有病不成灾”。

  技术变革提升小麦生产能力,带来农业新景观。新型缓释、控失、复合、专用肥料和一次性施肥技术减轻了麦田追肥作业的负担,防病治虫除草普遍采用机动喷雾器和植保无人机作业。如今,以全国小麦产业技术体系93个团队为核心,从品种推荐、播种技术、病虫草害防除、水肥管理、收获贮藏及加工等提升小麦丰产能力和品质,为保障夏粮丰收织就了高效有力的科技支撑“网”。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说,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建设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涵盖了小麦、水稻、生猪、蔬菜等50个农产品,稳定支持了一支全领域覆盖、全天候支撑、全身心投入的产业科技队伍,已成为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的最直接依靠的战略科技支撑力量。下一步,将切实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依托,打造一批科技引领的示范县、示范村镇,建设10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大力推动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生产生态协调,确保高产基础上的优质、绿色、环保,为高质量的粮食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记者 宋雅娟 张蕃)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