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关于转基因,这十个知识点你需要知道
首页> 科普频道> 三农科普> 三农看点 > 正文

关于转基因,这十个知识点你需要知道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01-02 09:4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1.吃转基因食品会不会把外源基因转移到人的基因组上?

  “转基因”译意容易引起公众误解,误以为外来基因会在物种间自由转移,进而改变人类基因,影响后代。实际在国际上,所谓的“转基因生物”英文原文是“基因工程改良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

  转基因是一个高度精密控制的过程,需要特定的载体,特定的条件。没有载体和特定条件,外源基因不能整合植物或动物细胞。以转基因玉米为例,需要把玉米的幼胚拿出来,然后把农杆菌跟幼胚放在一起进行培养让它去侵染这些细胞。然后外源基因在农杆菌的帮助下就插入到这个细胞里面的基因组里面。然后我们再把这个细胞培育成植株,这样这个转基因的基因组跟原始的基因组相比就多了一个基因。就是说如果以人为例,要把基因转到人身上,怎么转?先要有一个载体把基因整合到这个载体中去,要把人的细胞拿出来将载体整合到细胞里面去,把细胞再培养成一个人。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可能靠“吃转基因食品”就“被转基因”。

  人体的消化吸收系统主要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等组成。转基因食品中的基因和其他食品中的一样,进入人体以后,被消化分解为各种核苷酸、磷酸、碱基等小分子,不再是完整的基因,已经变成能被人体吸收的营养成分。因此,不会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遗传给下一代。吃植物和动物基因,不会把植物和动物基因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人们吃一口水果,会吃进成千上万个基因,没有发生过吃水果把水果的基因整合到人身上的情况。所以吃基因不可能把基因转到自己的身上,已经过无数代的验证。如果吃东西能把基因整合进去,那我们绝不是今天这样的人类了。

  2.转基因有没有毒害?

  转基因有没有毒害要从转入的基因和表达的产物看,从转入原理、安全评价,从实践、从长期跟踪再来看有没有毒。对于转入的基因,科学家已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构、功能和作用机理都是清晰明确的,产生的效果是可预期的。当一个科学家做一项转基因之前一定知道这个基因的结果、功能表达的产物,否则失去了研究的意义。那为什么说我们转基因作物一定要经过科学评价和正式审批呢?因转基因技术是中性的,要趋利避害,如果要把蛇毒的基因转入食品中去,则不能通过科学评价和审批,从而使科学家研究出来的转基因产品确保是安全的。而食品安全不是哪一个人说安全就安全的,必须有第三方来进行评估,必须有一整套的标准程序来进行评估。食品法典委员会、粮农组织、经合组织围绕转基因安全性制定了一整套准则来进行评价,我们的评价从基因的挖掘开始,主要是食用安全和环境安全评价两个方面。我们对传统食品的评价靠的是经验,有些人对牛奶、花生过敏,那你吃完了就不吃了,是自己的经验,毒蘑菇会中的、发芽的马铃薯不吃了是别人经验的结果。转基因食品呢?他把这些致敏性、毒性全都经过严格的试验,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远比普通食品要严格得多。有人说,转基因食品要绝对安全我才吃,怎么才能绝对安全呢,事实上,世界上不存在一种食品是绝对安全的,即便是水喝多了也会中毒。而我们的安全评价准则就是让转基因食品和普通食品一样安全,甚至更安全。

  从生产实践看,转基因产品早已深入日常生活,目前广泛使用的人胰岛素、重组疫苗、抗生素和啤酒酵母、食品酶制剂、奶酪等,很多都是用转基因技术生产出来的。过去20多年,全世界20多个国家种植了300多亿亩转基因作物,6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十亿人食用转基因食品。未发生一例被科学证实的安全问题。

  2010年,欧盟发布报告称:历时逾25年、500多个独立科研团体参与的130多个科研项目工作得到结论,即生物技术特别是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安全性相当。2016年5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历时2年研究、分析30年来900项基因工程技术研究资料,联合发布报告。“没有发现确凿证据表明目前商业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与传统方法培育的作物在健康风险方面之间存在差异,没有发现任何疾病与食用转基因食品之间存在关联,没有发现确定性因果关系证据表明转基因作物会造成环境问题。” 2016年5月,英国皇家学会出版报告:与传统农作物相比,转基因农作物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食用转基因农作物是安全的。2017年,毒理学学会(全球8200多名科学家组成)发布声明,确认了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指出在近20年里,没有任何可证实的证据表明转基因作物对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2016年,10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联名签署公开信,敦促绿色和平组织结束其对转基因生物的抵制。截至2019年1月,诺贝尔奖得主签名人数达到141名。这代表了科学家整体的声音,不是哪一个人的意见,哪一群所谓“利益集团”的意见。

  3.虫子吃了会死,人为什么吃了没事?

  抗虫Bt基因来自苏云金芽孢杆菌,苏云金杆菌制剂80年来一直作为安全的生物杀虫剂在农业生产上持续应用,特别是在有机农业中。科学家将原来外用喷在叶子上的的Bt蛋白,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它转入作物体内让它内生Bt蛋白,一个是外用一个是内用,用同样一种物质。

  Bt蛋白是一种高度专一的杀虫蛋白,只对棉铃虫等特定害虫有效,作用的两个前提条件:碱性环境、肠道细胞有Bt蛋白的特殊结合位点。除了鳞翅目等特定昆虫对其他动物没有影响。哺乳动物消化系统是酸性环境、没有结合位点,Bt蛋白能够被完全降解,变成氨基酸或者更小的单位,被利用或排出体外;其他昆虫因没有特殊结合位点,不会受到影响。

  虫子吃了会死,人吃了没事,找到这种差异性,这也正是科学精妙之处。咱们到现在为止为什么癌症还没突破?如果我们有一种药物靶向的只对癌细胞起作用,特异的识别它,对正常的好细胞没有副作用,那将是多么伟大!

  4.转基因安全性一定要长期多代人验证?

  转基因表达的目标物质主要是蛋白,只要这种蛋白不是致敏的、不是毒蛋白,它和一般的蛋白一样不会在体内停留,而被消化降解成氨基酸等人类能够吸收的营养成分。很多人把蛋白的代谢类比成农药和重金属。农药、重金属的代谢途径与蛋白不同,有机毒物及重金属一般无法被完全分解和代谢,在体内有一定程度的残留与累积。农药代谢的途径是经氧化、还原、水解等酶促反应,变成初级产物,随后转变成水溶性化合物等次级产物或结合物,随尿排出体外;部分农药不易降解,容易在体内累积。重金属进入人体后,一般不能被生物降解,与体内蛋白质及酶等发生作用使之失活;进入血液的重金属在血液循环过程中往往结合到靶器官上,并在器官中累积,造成慢性中毒。

  因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如果做农药重金属长期积累做验证,长期多代验证是真命题,做能够降解、吸收的蛋白的长期多代试验是伪命题。

  5.美国人和欧洲人到底吃不吃转基因产品?

  让我们从数字上来看待这个问题,2017年,美国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为11.3亿亩,占可耕地面积的 40% 以上;92% 的玉米和96%棉花、94% 的大豆、99% 的甜菜是转基因品种。目前,美国批准了20种转基因植物产业化。品质改良转基因马铃薯、抗褐变转基因苹果、快速生长的转基因三文鱼等新型转基因产品率先在美国获得批准。美国市场上 70% 的加工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不存在美国生产转基因产品自己不吃的问题。以大豆为例,美国生产的大豆在1.2亿吨左右,总体出口量在5000-6000万左右,有一半的大豆在美国国内消费,不存在全出口,美国人自己不吃的问题。

  欧盟相对比较保守,欧盟批准种植的作物1种:转基因抗虫Bt玉米(MON810)。允许种植的国家2个:西班牙、葡萄牙。2017年,种植面积197万亩(13.1万公顷)。但欧盟也进口消费了大量的转基因产品批准进口的转基因产品涉及5种作物,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和甜菜。2017年进口大豆1507万吨、玉米3303万吨,其中转基因大豆占85%,转基因玉米占30%。

  6.市场上有哪些转基因产品?

  网络上有个顺口溜说转基因品种有很多很多种,事实上,我们国家允许种植的只有两种:抗病的木瓜、抗虫的棉花。允许进口的五种:棉花、玉米、大豆、油菜、甜菜。市场上常见的转基因食品:番木瓜、大豆油、菜籽油、调和油(大豆油、菜籽油制成)

  网上流传的转基因食品名单,包括“圣女果、大个彩椒、小南瓜、小黄瓜”。其实是谣言,这些都不是转基因的。人类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对野生植物进行栽培和驯化,形成了丰富的品种资源(列举番茄、西瓜、水稻等的丰富种质资源)。 是不是转基因?首先,看有没有必要转基因!植物自身有大量的控制性状的基因,根本没必要转基因,转一个基因进去是很复杂的。所以,不要以有没有见过来判断是不是转基因,要看有没有必要转基因。

  7.农民种植杂交品种不能留种是不是转基因造成的?

  有人说以前自留种,现在都不能自留种了,都是转基因惹的祸。不能留种是因为杂种化了,杂种优势是生物普遍的规律。两个遗传距离比较远的不同遗传性的亲本的后代,在生长、成活、繁殖能力或生产性能等方面优于双亲的现象叫做杂种优势。杂种优势是一个普遍规律、是一个客观现象,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手段。为什么不能留种呢?很简单,当两个亲本杂交产生F1代时,基因型是完全一样的,当你将这个基因型种到地里去就是我们说的杂交育种时,产出的果实变成F2代,F2代的基因型就是五花八门的了。比如我们仅仅关注一种作物的4个基因,他会重组成81种基因型,而植物中有无数个基因,基因型就更加复杂多样,因此不能留种。

  能不能留种,与是不是转基因没有关系。转基因可以转常规基因到传统作物里,比如转到大豆里,可以自留种,但如果转到杂交稻里,就不能留种。不能自留种的核心是后代会分化成各种各样的基因型,性状不稳定均一。

  8.转基因种子能不能发芽?

  试想一个问题,如果转基因种子不发芽,那么多的转基因产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只要种植转基因作物,就一定要种子,就一定能发芽。当然,在进口农产品的时候,有时候会做灭活的处理,会失去发芽率,这是和温度、化学制剂处理有关,跟转基因没有关系。

  9.几个流行谣言

  转基因玉米致癌?

  2012年9月19日,《食品和化学毒药学》杂志发表法国教授塞拉利尼文章“农达(草甘膦)除草剂和抗农达(草甘膦)转基因玉米的长期毒性”,得出转基因玉米NK603致癌的结论。

  欧洲食品安全局作出的最终评估认为,该研究结论缺乏数据支持,相关实验设计和方法存在严重漏洞,而且该研究实验没有遵守公认的科研标准。

  法国国家农业科学研究院(INRA)院长Fran?ois Houllier在《自然》杂志发表文章对这一研究结论进行否定。

  2013年11月28日,《食品和化学毒物学》杂志发表声明,决定撤回这篇文章。法国及欧洲当局展开三项研究计划,分别为由欧盟资助的“转基因生物风险评估与证据交流”项目和“转基因作物 2 年安全测试”项目,以及法国资助的“90 天以上的转基因喂养”项目。历时六年,共耗资 1500万欧元,约合 1.17 亿元人民币。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品种在动物实验中并没有引发任何负面效应,也没有发现转基因食品存在潜在风险,更没有发现其有慢性毒性和致癌性相关的毒理学效应。

  转基因食品导致老鼠变少,母猪流产?

  2010年9月21日,一篇《谁动了它们的基因?》称山西、吉林部分地区“老鼠变少,母猪流产”,这和它们吃过的食品,一种“父本为转基因玉米”的玉米品种“先玉335”(事实上并不是转基因品种)有关。事实上,老鼠少是因为我们一直在灭鼠啊! 举一个例子,如果转基因能使老鼠变少,以内蒙为例,草原鼠害闹得不得了,如果有这么好的科技成果,那我们就在草原上撒转基因的玉米让老鼠吃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10.关于转基因争论:受复杂因素影响,转基因争论将长期存在

  从科学上来看,纵观科技发展史,每次重大颠覆性理论和技术突破,都会引发激烈的争论。转基因技术专业性强,了解和认识需要过程;对于转基因谣言,容易生产“宁可信其有”的心理。

  从经济上来看各国资源禀赋不同,转基因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不同,因此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政策,演变成政治、经济选择和贸易壁垒。不同产业、不同主体处于自身利益考虑,或抵制或欢迎。

  从伦理上来看,有观点认为转基因技术违背了自然规律,一些宗教认为不应该轻易地对基因进行人为地操纵与改造。事实上转基因育种技术和其他育种技术本质上是一脉相乘的。现在种植的农作物大多数都不是天然产生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几乎都是人工选育的结果。

  从群体上来看确有极少数组织和个人别有用心,出于自身诉求,将转基因“妖魔化”、政治化,散布谣言,误导公众。

[ 责编:赵清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俄“海上联合-2025”联合演习开幕

  • 直击承德六道河镇救援现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能源局7月31日发布的信息显示,截至6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充电枪)总数已达到1610万个。
2025-08-01 10:17
今年是中国启动国家公园体制改革10周年,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实现从试点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协调、全面推进的历史性转变,取得明显成效。
2025-08-01 10:16
31日,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发布《新一代信息工程科技 人工智能新兴技术备选清单》297项,其中约三分之二是首次提出。
2025-08-01 10:11
由我国牵头制定的两项国际标准《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313部分:直流断路器》和《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315部分:直流转换开关》近日正式发布。
2025-08-01 10:11
复兴油田首期石油2010.06万吨、天然气123.52亿立方米探明地质储量顺利通过自然资源部评审,标志着我国四川盆地首个页岩层系油田诞生。
2025-08-01 10:10
六方金刚石的形成条件极为苛刻,人工合成最大难点在于高温高压下六方金刚石的形成能量高于普通金刚石,因此高温高压产物常以普通金刚石为主,而难以得到六方金刚石。
2025-07-31 10:27
当机器人不再只限于执行预设操作,而是能够具备自主思考和判断,具身智能或许将会很快在更多的社会生活场景中投入应用,为人类的未来社会开创更多可能性。
2025-07-31 10:23
当前,高校应以人民为中心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奋力构建以人工智能为支撑的人才自主培养新生态,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出更多高质量人才。
2025-07-31 10:20
“我们使用导航软件时,经常用到的信号灯倒计时读秒功能,正是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透传’的实时位置服务数据实现的。“北斗+人形机器人”“北斗+农机”“北斗+打桩机”……北斗系统持续赋能千行百业,在多个领域实现深度应用与创新突破。
2025-07-31 10:15
7月30日15时49分,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八甲火箭”)托举卫星互联网低轨06组卫星直冲云霄,将其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7-31 04:55
科技浪潮下,侨界青年索华也带来创业项目——基于燃气低碳催化的粉末喷涂线研发和产业化,顺应新能源与“双碳”目标趋势。
2025-07-30 09:41
中国国土南北跨越纬度近50度、东西跨经度60多度,带来气候多样性,适宜不同品种的蔬菜、水果生长。答:“十四五”以来,在消费升级与供应链创新的双重作用下,我国果蔬产业发生着诸多变化。
2025-07-30 09:40
面对激荡的国际竞争局势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唯有主动拥抱变革,让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充分浇灌产业创新的“广阔田野”,方能赢得战略主动、制胜未来。
2025-07-30 05:00
前不久,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和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至此,我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增至25项,继续领跑全球。
2025-07-30 05:00
29日12时11分,双曲线一号遥十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将搭载的恩施硒都山泉号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7-30 05:00
北京时间7月27日18时0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5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7-29 10:17
鸟类因误判透明或反光的玻璃而撞击建筑物,被称为“鸟撞”,是威胁鸟类种群的重要因素之一。
2025-07-29 04:40
日前从江西铜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自然保护区与井冈山大学蜘蛛生物学研究团队开展蜘蛛资源本底调查中发现蜘蛛新物种——广丰合跳蛛。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生物钥匙》上发表。
2025-07-29 04:40
近日,该中心与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唐安军教授团队,在巫溪县白果林场发现近危物种长叶山兰,这是在阴条岭发现的又一新纪录种。
2025-07-29 04:40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健康管理成为一种新的生活风尚,帮助人们提高健康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但当人们对健康数据的关注逐渐演变为时刻紧盯、过度解读时,这一数字化工具,反而可能催生不必要的焦虑,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数据所“绑架”。
2025-07-29 04: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