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智造未来】蓝色粮仓 远缘育新——鱼类远缘杂交技术
首页> 光明科普> 视频 > 正文

【智造未来】蓝色粮仓 远缘育新——鱼类远缘杂交技术

来源:光明网2025-09-26 13:53

生活中,随处可见活蹦乱跳的鲜鱼

但你或许不知道

几十年前的中国

吃鱼是凭票供应的“奢侈品”

中国渔业被两把“锁”牢牢困住

 【智造未来】蓝色粮仓 远缘育新——鱼类远缘杂交技术

第一把锁,是靠天吃饭的鱼苗困局

四大家鱼的鱼苗,需要从长江、珠江里捕捞

每年春天,渔民守在江边用泥布网“碰运气”

鱼苗多少全看气候和水流

 

第二把锁,是绕不开的技术瓶颈

池塘里养大的青、草、鲢、鳙

能长肉却不会“生孩子”

它们需要在大江大河的急流里才能繁殖

池塘环境无法满足

 

从“吃鱼难” 到“吃好鱼”

这两把锁是如何打开的?

答案藏在一群科学家的“养鱼实验”里

【智造未来】蓝色粮仓 远缘育新——鱼类远缘杂交技术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全国涉及水产科研的多家机构

都相应成立了专项团队

攻关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人工繁殖难题

1958年,家鱼人工繁殖课题的

先行者之一钟麟先生

通过模拟江河水流刺激

注射脑垂体催产素等技术

成功获得人工繁育的鲢、鳙鱼苗

 

同年9月,“鱼院士”刘筠主动攻关

对四大家鱼性腺发育和生殖生理展开系统研究

率先突破了草鱼规模化可控人工催产技术难关

为鱼类人工繁殖及育种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鱼苗终于不用再靠江里捞

渔业挣脱了“靠天吃饭”的枷锁​

【智造未来】蓝色粮仓 远缘育新——鱼类远缘杂交技术 

第二把钥匙,藏在“远缘杂交育种”的奥秘里

农业的核心是种业

中国有三万多种鱼

丰富的品种给杂交育种提供了天然优势

可生物学界有条“铁律”——生殖隔离​

不同物种杂交

要么没有后代,要么后代不育

就像驴和马杂交生出的骡子

 

但中国科学家发现

鱼类的生殖隔离是“相对不育”的

打破这一定律的

是一个意外发现的“怪鱼”

 

上世纪,湘阴县东湖渔场里

出现了一种既不像鲤也不像鲫的鱼

它长得比鲫鱼大,速度也快

鳞片紊乱、头部微凸

透着股“与众不同”​

【智造未来】蓝色粮仓 远缘育新——鱼类远缘杂交技术 

刘筠院士团队研究发现

这是江西红鲫鱼和当地鲤鱼杂交的后代

更特别的是——它是四倍体鱼

普通鲤鲫只有100条染色体

它却有200条,像多穿了一层“盔甲”

一开始,研究人员发现这种鱼

容易生病、长得慢

在自然环境里根本活不下去

可没人想到,这“又丑又笨”的鱼

竟是培育优质鱼的“宝藏”

它和普通二倍体鱼杂交

能生出三倍体后代

这才是真正的“宝贝鱼”

 

三倍体鱼和无籽西瓜原理相似

因为染色体组数特殊,天生不育

可正是“不育”让它把能量全用在长肉上

普通鲫鱼几两重,它能长到一斤多重

更关键的是,它抗病能力极强

养殖户再也不用怕鱼病带来的损失

【智造未来】蓝色粮仓 远缘育新——鱼类远缘杂交技术 

从“怪鱼”到“宝贝鱼”

这背后是科学家数十年的坚守​

刘少军院士团队接过研究接力棒

要把偶然发现的四倍体变成稳定的鱼品系

他们用红鲫做母本、团头鲂做父本

在100多口鱼缸和池塘里反复试验​

 

靠着精细的人工授精技术

在千万个受精卵里筛选成活个体

抱着“把冷板凳坐热”的信念

把极小概率的事件,一点点变成了现实

最终,团队培育出世界首例

两性可育的同源四倍体鱼品系

【智造未来】蓝色粮仓 远缘育新——鱼类远缘杂交技术 

如今,这些实验室里的突破

早已变成餐桌上的美味

合方鲫2号、湘云鲫2号等5个

国家级水产新品种

游进了千家万户的菜市场

 

从凭票吃鱼到鲜鱼自由

从长江捞苗到千亿级产业

中国科学家用远缘杂交技术

为我们的餐桌

解锁了更多

来自海洋与湖泊的“科学惊喜”

 

  《智造未来》系列科普视频每集聚焦一项近年来我国进行科研攻关的关键核心技术,通过专家访谈、实地拍摄、动画演绎等多种形式,结合多样化的表现手法,以技术的演进路线为主轴,通俗阐释其对产业变革、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深远影响,呈现一堂永不落幕的“科学公开课”,吸引更多年轻人奔赴科技的“星辰大海”。

 

出品|中国科学技术馆

摄制|光明网

特别鸣谢|湖南师范大学

[ 责编:田新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在乌鲁木齐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各地情况不同,建设“无废城市”也需因地制宜,但认准了,就要坚定不移干下去,直到干出成效、达到既定目标。
2025-09-26 09:39
黄芪五仁月饼、茯苓陈皮豆沙月饼、“五行月饼”……中秋将至,主打“药食同源”的药膳月饼受到许多人青睐,成为节日消费新亮点。药膳月饼选用的食材,如茯苓健脾宁心、莲子益肾固涩、薏仁利水渗湿,都是常见食疗材料,适量食用有一定调理效果。
2025-09-26 09:38
国家疾控局近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该局新闻发言人、综合司一级巡视员熊煌介绍,目前,病媒生物传染病、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风险处于较高水平,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等肠道传染病聚集性疫情风险增加,流感等其他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处于低水平。
2025-09-26 09:37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品管理和展览部副主任黄海荣介绍,广西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2006年,壮族铜鼓习俗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全国科普月期间,重庆邮电大学空间通信研究院科普基地展台前,一场趣味十足的“芯片探秘”正在上演。
2025-09-26 09:35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23日在湖南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2025-09-26 04:30
“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科技在全产业链取得新成效,能源科技创新取得更大突破。数智技术不断助力能源创新升级,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开发能力不断增强。
2025-09-26 04:30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当前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工作部署,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9-26 04:30
眼下正值全国科普月,25日,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走进成都炭材公司,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功率脉冲技术及应用专家邱爱慈作题为《马兰精神与强脉冲辐射环境模拟技术》的主题报告。
2025-09-26 04:30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四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9-25 09:46
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把排查整治重大事故隐患作为防范重特大事故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推动出台64项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十四五’以来,我们实施了提升社会消防安全能力、提升公众消防安全素质等重大工程,消防安全风险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消防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进一步转型。
2025-09-25 09:46
当前,全球正经历以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积极探索AI引领零售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实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2025-09-25 09:46
与此同时,我国算力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加快构建,已初步形成枢纽节点、区域中心、本地边缘梯次化布局架构。“未来,要持续深化一体化算力网建设,夯实‘算存运’底座,强化算力资源统筹协同与动态优化能力,加速推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
2025-09-25 09:45
科学技术,既是人工智能(AI)理论和技术发展的源头和基础,也是人工智能的使用者、被影响者。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伦理规则设计与“人工智能+”同行甚至先行,是我们的目标,是AI健康发展的必要生态。
2025-09-25 09:41
科学探索奖由腾讯出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目标是支持中国顶尖的青年科学家,每名获奖人将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
2025-09-24 09:09
实验数据印证了这一点:在-18℃下,经过脉冲磁场处理的鲜湿米粉,冻融后的质构品质比未经处理的样品提升了30%—40%。
2025-09-24 09:07
科研人员经过研究,打造出高准确度基因组预测模型,该模型像“基因组导航仪”,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找到控制关键性状的基因遗传变异,这些遗传变异犹如“基因路标”,能精准预测油菜生长表现。
2025-09-24 09:06
9月23日,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本届工博会以“工业新质 智造无界”为主题,吸引来自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企业参展。
2025-09-24 04:1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今年前8个月,我国通信业呈现平稳运行态势,电信业务收入保持正增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5G、千兆、物联网等用户规模持续扩大,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保持较快增势。
2025-09-24 04:15
记者陈晨22日从水利部获悉,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达10.86亿亩,2025年耕地灌溉面积上夏粮产量占全国夏粮总产量的88.85%。截至目前,我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已达6.38亿亩,较“十三五”末提高12.5%,其中,滴灌、微喷灌面积突破1亿亩,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降至342立方米,较“十三五”末降低4%。
2025-09-23 10:18
9月23日,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就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作出多项部署,为推动我国种业振兴指明了方向。
2025-09-23 10:1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