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智造未来】蓝色粮仓 远缘育新——鱼类远缘杂交技术
首页> 光明科普> 视频 > 正文

【智造未来】蓝色粮仓 远缘育新——鱼类远缘杂交技术

来源:光明网2025-09-26 13:53

生活中,随处可见活蹦乱跳的鲜鱼

但你或许不知道

几十年前的中国

吃鱼是凭票供应的“奢侈品”

中国渔业被两把“锁”牢牢困住

 【智造未来】蓝色粮仓 远缘育新——鱼类远缘杂交技术

第一把锁,是靠天吃饭的鱼苗困局

四大家鱼的鱼苗,需要从长江、珠江里捕捞

每年春天,渔民守在江边用泥布网“碰运气”

鱼苗多少全看气候和水流

 

第二把锁,是绕不开的技术瓶颈

池塘里养大的青、草、鲢、鳙

能长肉却不会“生孩子”

它们需要在大江大河的急流里才能繁殖

池塘环境无法满足

 

从“吃鱼难” 到“吃好鱼”

这两把锁是如何打开的?

答案藏在一群科学家的“养鱼实验”里

【智造未来】蓝色粮仓 远缘育新——鱼类远缘杂交技术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全国涉及水产科研的多家机构

都相应成立了专项团队

攻关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人工繁殖难题

1958年,家鱼人工繁殖课题的

先行者之一钟麟先生

通过模拟江河水流刺激

注射脑垂体催产素等技术

成功获得人工繁育的鲢、鳙鱼苗

 

同年9月,“鱼院士”刘筠主动攻关

对四大家鱼性腺发育和生殖生理展开系统研究

率先突破了草鱼规模化可控人工催产技术难关

为鱼类人工繁殖及育种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鱼苗终于不用再靠江里捞

渔业挣脱了“靠天吃饭”的枷锁​

【智造未来】蓝色粮仓 远缘育新——鱼类远缘杂交技术 

第二把钥匙,藏在“远缘杂交育种”的奥秘里

农业的核心是种业

中国有三万多种鱼

丰富的品种给杂交育种提供了天然优势

可生物学界有条“铁律”——生殖隔离​

不同物种杂交

要么没有后代,要么后代不育

就像驴和马杂交生出的骡子

 

但中国科学家发现

鱼类的生殖隔离是“相对不育”的

打破这一定律的

是一个意外发现的“怪鱼”

 

上世纪,湘阴县东湖渔场里

出现了一种既不像鲤也不像鲫的鱼

它长得比鲫鱼大,速度也快

鳞片紊乱、头部微凸

透着股“与众不同”​

【智造未来】蓝色粮仓 远缘育新——鱼类远缘杂交技术 

刘筠院士团队研究发现

这是江西红鲫鱼和当地鲤鱼杂交的后代

更特别的是——它是四倍体鱼

普通鲤鲫只有100条染色体

它却有200条,像多穿了一层“盔甲”

一开始,研究人员发现这种鱼

容易生病、长得慢

在自然环境里根本活不下去

可没人想到,这“又丑又笨”的鱼

竟是培育优质鱼的“宝藏”

它和普通二倍体鱼杂交

能生出三倍体后代

这才是真正的“宝贝鱼”

 

三倍体鱼和无籽西瓜原理相似

因为染色体组数特殊,天生不育

可正是“不育”让它把能量全用在长肉上

普通鲫鱼几两重,它能长到一斤多重

更关键的是,它抗病能力极强

养殖户再也不用怕鱼病带来的损失

【智造未来】蓝色粮仓 远缘育新——鱼类远缘杂交技术 

从“怪鱼”到“宝贝鱼”

这背后是科学家数十年的坚守​

刘少军院士团队接过研究接力棒

要把偶然发现的四倍体变成稳定的鱼品系

他们用红鲫做母本、团头鲂做父本

在100多口鱼缸和池塘里反复试验​

 

靠着精细的人工授精技术

在千万个受精卵里筛选成活个体

抱着“把冷板凳坐热”的信念

把极小概率的事件,一点点变成了现实

最终,团队培育出世界首例

两性可育的同源四倍体鱼品系

【智造未来】蓝色粮仓 远缘育新——鱼类远缘杂交技术 

如今,这些实验室里的突破

早已变成餐桌上的美味

合方鲫2号、湘云鲫2号等5个

国家级水产新品种

游进了千家万户的菜市场

 

从凭票吃鱼到鲜鱼自由

从长江捞苗到千亿级产业

中国科学家用远缘杂交技术

为我们的餐桌

解锁了更多

来自海洋与湖泊的“科学惊喜”

 

  《智造未来》系列科普视频每集聚焦一项近年来我国进行科研攻关的关键核心技术,通过专家访谈、实地拍摄、动画演绎等多种形式,结合多样化的表现手法,以技术的演进路线为主轴,通俗阐释其对产业变革、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深远影响,呈现一堂永不落幕的“科学公开课”,吸引更多年轻人奔赴科技的“星辰大海”。

 

出品|中国科学技术馆

摄制|光明网

特别鸣谢|湖南师范大学

[ 责编:田新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斑斓初冬

  • 青少年选手超七成 首届世界无人机足球锦标赛启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