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生活中,随处可见活蹦乱跳的鲜鱼
但你或许不知道
几十年前的中国
吃鱼是凭票供应的“奢侈品”
中国渔业被两把“锁”牢牢困住
第一把锁,是靠天吃饭的鱼苗困局
四大家鱼的鱼苗,需要从长江、珠江里捕捞
每年春天,渔民守在江边用泥布网“碰运气”
鱼苗多少全看气候和水流
第二把锁,是绕不开的技术瓶颈
池塘里养大的青、草、鲢、鳙
能长肉却不会“生孩子”
它们需要在大江大河的急流里才能繁殖
池塘环境无法满足
从“吃鱼难” 到“吃好鱼”
这两把锁是如何打开的?
答案藏在一群科学家的“养鱼实验”里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全国涉及水产科研的多家机构
都相应成立了专项团队
攻关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人工繁殖难题
1958年,家鱼人工繁殖课题的
先行者之一钟麟先生
通过模拟江河水流刺激
注射脑垂体催产素等技术
成功获得人工繁育的鲢、鳙鱼苗
同年9月,“鱼院士”刘筠主动攻关
对四大家鱼性腺发育和生殖生理展开系统研究
率先突破了草鱼规模化可控人工催产技术难关
为鱼类人工繁殖及育种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鱼苗终于不用再靠江里捞
渔业挣脱了“靠天吃饭”的枷锁
第二把钥匙,藏在“远缘杂交育种”的奥秘里
农业的核心是种业
中国有三万多种鱼
丰富的品种给杂交育种提供了天然优势
可生物学界有条“铁律”——生殖隔离
不同物种杂交
要么没有后代,要么后代不育
就像驴和马杂交生出的骡子
但中国科学家发现
鱼类的生殖隔离是“相对不育”的
打破这一定律的
是一个意外发现的“怪鱼”
上世纪,湘阴县东湖渔场里
出现了一种既不像鲤也不像鲫的鱼
它长得比鲫鱼大,速度也快
鳞片紊乱、头部微凸
透着股“与众不同”
刘筠院士团队研究发现
这是江西红鲫鱼和当地鲤鱼杂交的后代
更特别的是——它是四倍体鱼
普通鲤鲫只有100条染色体
它却有200条,像多穿了一层“盔甲”
一开始,研究人员发现这种鱼
容易生病、长得慢
在自然环境里根本活不下去
可没人想到,这“又丑又笨”的鱼
竟是培育优质鱼的“宝藏”
它和普通二倍体鱼杂交
能生出三倍体后代
这才是真正的“宝贝鱼”
三倍体鱼和无籽西瓜原理相似
因为染色体组数特殊,天生不育
可正是“不育”让它把能量全用在长肉上
普通鲫鱼几两重,它能长到一斤多重
更关键的是,它抗病能力极强
养殖户再也不用怕鱼病带来的损失
从“怪鱼”到“宝贝鱼”
这背后是科学家数十年的坚守
刘少军院士团队接过研究接力棒
要把偶然发现的四倍体变成稳定的鱼品系
他们用红鲫做母本、团头鲂做父本
在100多口鱼缸和池塘里反复试验
靠着精细的人工授精技术
在千万个受精卵里筛选成活个体
抱着“把冷板凳坐热”的信念
把极小概率的事件,一点点变成了现实
最终,团队培育出世界首例
两性可育的同源四倍体鱼品系
如今,这些实验室里的突破
早已变成餐桌上的美味
合方鲫2号、湘云鲫2号等5个
国家级水产新品种
游进了千家万户的菜市场
从凭票吃鱼到鲜鱼自由
从长江捞苗到千亿级产业
中国科学家用远缘杂交技术
为我们的餐桌
解锁了更多
来自海洋与湖泊的“科学惊喜”
《智造未来》系列科普视频每集聚焦一项近年来我国进行科研攻关的关键核心技术,通过专家访谈、实地拍摄、动画演绎等多种形式,结合多样化的表现手法,以技术的演进路线为主轴,通俗阐释其对产业变革、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深远影响,呈现一堂永不落幕的“科学公开课”,吸引更多年轻人奔赴科技的“星辰大海”。
出品|中国科学技术馆
摄制|光明网
特别鸣谢|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