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肖春芳) 10月15日,第232期上海科普大讲坛《新视野 新宇宙》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办。本次活动由上海科技馆、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联合主办,特别邀请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天体物理学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布莱恩·施密特带来主题讲座,与现场200余名中学生代表、天文爱好者共赴一场深邃的宇宙探索之旅。
施密特以《天文学未解之谜》为题,从宇宙的起源展开,系统梳理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关键历程。他介绍,138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后,宇宙经历了从炽热致密到逐渐冷却透明的演变,而38万年后形成的宇宙微波背景成为追溯宇宙早期状态的重要线索。通过哈勃望远镜的观测与红移现象的分析,人类证实了宇宙膨胀的事实,而他本人领导团队通过观测Ia型超新星,于1998年取得颠覆性发现——宇宙膨胀正在加速,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宇宙演化的认知。
讲座中,施密特深入解读了宇宙的物质构成:宇宙由约70%的暗能量、25%的暗物质和仅5% 的普通原子物质组成。他重点分享了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等尖端设备的最新成果,包括在早期星系中发现黑洞存在的证据,以及系外行星探测的新进展。对于宇宙的未来,他提出了一个严峻的展望:除非暗能量突然消失,否则星系将持续远离,宇宙将在不断加速的膨胀中逐渐暗淡冷却,最终陷入一片黑暗。
圆桌论坛环节,上海中学国际部物理社的朱思汉同学作为青少年代表主持对话。施密特与上海李政道研究所长聘学者、上海交通大学天文系教授祖颖,围绕精确宇宙学时代的测量挑战、人工智能对天体物理学的影响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施密特表示,未来暗能量研究需要更大的样本量和更精准的测量方法,而人工智能虽能高效处理数据、简化计算,但其核心作用仍是辅助人类,无法替代科研人员的创造性思考。祖颖则分享了上海交通大学正在构建的4.4米口径大型通用光谱望远镜的最新进展,鼓励青少年把握科研机遇。
互动问答环节,两位专家解答了现场观众关于星系形成、科普传播、光污染下的天文观测等问题。针对城市光污染对天文观测的影响,施密特建议充分利用全球望远镜的公开数据和线上科普资源,开展相关研究项目。对于有志投身科研的青少年,两位教授均强调要坚持好奇心,相信自己的研究方向,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积累专业能力。
光明网科普中国直播服务团队对活动进行了全程直播,点击可观看直播回放。
科普中国直播|新视野 新宇宙:对话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https://h5.live.gmw.cn/cloud/h5/1760416739617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