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普慕课|长江十年禁渔:“蓝色粮仓”的全球样本
首页> 光明科普> 科普中国直播服务系列活动> 科普慕课 > 正文

科普慕课|长江十年禁渔:“蓝色粮仓”的全球样本

来源:光明网2025-09-08 13:16

  你是否曾在餐桌上品尝过鲜美的长江鱼,又是否想过如今长江里的鱼越来越少?

  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指出,长江曾面临生物完整性指数跌至“无鱼”等级的严峻危机。长江十年禁渔这一决策至关重要,它不仅关乎长江生态系统的修复,更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一起探寻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

科普慕课|长江十年禁渔:“蓝色粮仓”的全球样本

  【内容要点总结】

  一、为什么长江需要“十年禁渔”?从生命之河的危机说起

  (一)长江:中华民族的“生态命脉”

  长江作为亚洲第一大河,全长6363千米,流域像一条“生命巨龙”,滋养了中国60%的人口,提供81%的淡水资源。从3000万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形成现今河道,到江湖复合生态系统孕育中华文明,它不仅是“母亲河”,更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典型代表。

科普慕课|长江十年禁渔:“蓝色粮仓”的全球样本

  (二)从“鱼米之乡”到“无鱼等级”:长江的生态警报

  二十多年前,专家们已发出“长江病了”的预警: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长江无鱼”成为现实。曹文宣院士2006年就呼吁“我们再不保护长江资源,以后就很难恢复了。”禁渔不仅是护鱼,更是修复整个长江生态系统,关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二、长江禁渔为何是“中国生态智慧”?从渔文化到现代转型

  (一)八千年前的养鱼史:中华渔文化的基因密码

  从河南贾湖村八千多年前的养殖鱼骨遗存,到2500年前范蠡《养鱼经》的文字记载;从“沧浪之水”的文化隐喻,到“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诗篇,长江渔业不仅滋养了物质文明,更沉淀为“顺应自然”的生态智慧。

科普慕课|长江十年禁渔:“蓝色粮仓”的全球样本

  (二)从“吃鱼难”到“水产强国”:破解矛盾的中国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解决“吃鱼难”,历经30年探索。1958年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成功、1991年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启动、21世纪遗传育种中心建立……一步步让中国的水产养殖的产量占到水产品的总产量的80%以上,为禁渔奠定了“保生态不影响老百姓吃鱼问题”的物质基础。

科普慕课|长江十年禁渔:“蓝色粮仓”的全球样本

  三、从实验室到长江:育种突破如何支撑禁渔实践?

  (一)50年攻关:鲫鱼育种的“中国突破”

  从发现鲫鱼150多条染色体的独特性,到四代人接力研究,大约50年的时间,利用其“单性雌核生殖”特性培育出5个新品种,鲫鱼产量从年不足5万吨跃升至280万吨。2024年,这项研究入选中国科学院“75个首创故事”,成为基础研究到应用的典范。

科普慕课|长江十年禁渔:“蓝色粮仓”的全球样本

  (二)精准育种:让鱼更“好吃”更“好养”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创制“无肌间刺鲫鱼”,解决卡喉痛点;培育的“中科6号”成活率提高67%、生长速度提升25%。这些突破让养殖鱼品质更优,减少对野生资源的依赖,为禁渔“托底”。

科普慕课|长江十年禁渔:“蓝色粮仓”的全球样本

科普慕课|长江十年禁渔:“蓝色粮仓”的全球样本

  四、禁渔成效与世界启示:长江智慧如何影响全球?

  (一)从“江豚归来”看生态修复的力量

  2021年禁渔实施后,2022年江豚数量普查达1249条,较2017年的1012条相比江豚数量显著增长。

  作为长江生态的“晴雨表”,江豚的回归印证了“禁渔+污染治理”的协同成效——保护鱼类,本质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科普慕课|长江十年禁渔:“蓝色粮仓”的全球样本

  (二)中国经验走向世界:“蓝色粮仓”的全球样本

  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实地考察后感叹“中国淡水养殖避免了饥荒”;联合国粮农组织2022年报告呼吁“向中国学习”,将长江禁渔与水产养殖结合的模式,作为全球大河流域治理的参考方案。

科普慕课|长江十年禁渔:“蓝色粮仓”的全球样本

科普慕课|长江十年禁渔:“蓝色粮仓”的全球样本

  【专家简介】

  桂建芳,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两届(1999至2007年)所长,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两届(2001至2011年)主任。现任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

  制作:林佳欣、李鑫怡(实习)

  科普中国直播服务团队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全程直播。更多详细信息,可点击下方链接观看回放。

  点击回看科普中国直播|第八届中国生态文明大讲坛(http://h5.live.gmw.cn/cloud/h5/1755077604260049)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举行预演

  • 百舸争流迎开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