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你是否曾在餐桌上品尝过鲜美的长江鱼,又是否想过如今长江里的鱼越来越少?
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指出,长江曾面临生物完整性指数跌至“无鱼”等级的严峻危机。长江十年禁渔这一决策至关重要,它不仅关乎长江生态系统的修复,更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一起探寻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
【内容要点总结】
一、为什么长江需要“十年禁渔”?从生命之河的危机说起
(一)长江:中华民族的“生态命脉”
长江作为亚洲第一大河,全长6363千米,流域像一条“生命巨龙”,滋养了中国60%的人口,提供81%的淡水资源。从3000万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形成现今河道,到江湖复合生态系统孕育中华文明,它不仅是“母亲河”,更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典型代表。
(二)从“鱼米之乡”到“无鱼等级”:长江的生态警报
二十多年前,专家们已发出“长江病了”的预警: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长江无鱼”成为现实。曹文宣院士2006年就呼吁“我们再不保护长江资源,以后就很难恢复了。”禁渔不仅是护鱼,更是修复整个长江生态系统,关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二、长江禁渔为何是“中国生态智慧”?从渔文化到现代转型
(一)八千年前的养鱼史:中华渔文化的基因密码
从河南贾湖村八千多年前的养殖鱼骨遗存,到2500年前范蠡《养鱼经》的文字记载;从“沧浪之水”的文化隐喻,到“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诗篇,长江渔业不仅滋养了物质文明,更沉淀为“顺应自然”的生态智慧。
(二)从“吃鱼难”到“水产强国”:破解矛盾的中国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解决“吃鱼难”,历经30年探索。1958年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成功、1991年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启动、21世纪遗传育种中心建立……一步步让中国的水产养殖的产量占到水产品的总产量的80%以上,为禁渔奠定了“保生态不影响老百姓吃鱼问题”的物质基础。
三、从实验室到长江:育种突破如何支撑禁渔实践?
(一)50年攻关:鲫鱼育种的“中国突破”
从发现鲫鱼150多条染色体的独特性,到四代人接力研究,大约50年的时间,利用其“单性雌核生殖”特性培育出5个新品种,鲫鱼产量从年不足5万吨跃升至280万吨。2024年,这项研究入选中国科学院“75个首创故事”,成为基础研究到应用的典范。
(二)精准育种:让鱼更“好吃”更“好养”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创制“无肌间刺鲫鱼”,解决卡喉痛点;培育的“中科6号”成活率提高67%、生长速度提升25%。这些突破让养殖鱼品质更优,减少对野生资源的依赖,为禁渔“托底”。
四、禁渔成效与世界启示:长江智慧如何影响全球?
(一)从“江豚归来”看生态修复的力量
2021年禁渔实施后,2022年江豚数量普查达1249条,较2017年的1012条相比江豚数量显著增长。
作为长江生态的“晴雨表”,江豚的回归印证了“禁渔+污染治理”的协同成效——保护鱼类,本质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二)中国经验走向世界:“蓝色粮仓”的全球样本
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实地考察后感叹“中国淡水养殖避免了饥荒”;联合国粮农组织2022年报告呼吁“向中国学习”,将长江禁渔与水产养殖结合的模式,作为全球大河流域治理的参考方案。
【专家简介】
桂建芳,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两届(1999至2007年)所长,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两届(2001至2011年)主任。现任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
制作:林佳欣、李鑫怡(实习)
科普中国直播服务团队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全程直播。更多详细信息,可点击下方链接观看回放。
点击回看科普中国直播|第八届中国生态文明大讲坛(http://h5.live.gmw.cn/cloud/h5/175507760426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