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田径、武术、自由搏击、拆药分装、迎宾……这些常见的运动或工作,如果让机器人来做会是什么样?
8月14日晚,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北京开幕。几个月前,春晚的机器人秧歌舞刷屏全网,几个月过去,人形机器人正向更高阶“进化”。在这场运动会上,有的机器人打扮成兵马俑,带来一段名为《秦俑魂》的“古风舞”;有的则拿起了“英歌槌”,誓要一展地方特色;还有的跃跃欲试,要来一场百米障碍赛。这些变化不仅带给了人们更多想象空间,也让有些人疑惑:我们为什么要办一场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为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
这场运动会是人形机器人整机的综合竞技,也是关键零部件的全面比拼。
造一台人形机器人有多难?单就人类的双手而言,我们能够通过27块骨头、50多块肌肉和100多个关节的协同,完成小到穿针引线,大到搬运重物等一系列动作,人形机器人要实现这一点,难度已经极大。而适应多样地形、灵活行走的仿生脚更是全球人形机器人研发团队共同面临的难关。不仅如此,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和“小脑”更是核心中的核心。
运动会赛项的检测,有助于整机单位发现关键部件在精度保持性、可靠性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针对真实应用场景需求,明确零部件改进提升的方向。同样,也可以借助运动会的平台,检验这些零部件改进提升的效果。
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整机对零部件的带动作用和引领能力将持续提升。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举办,也将为整机带动产业链各环节整体提升和快速迭代发展提供重要的契机。每一个机器人的“一小步” 都是科技发展的“一大步”。
为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本次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吸引了全球280支队伍参赛,500余台机器人将同台竞技,涵盖了127个品牌。其中,来自192所高校的280支队伍踊跃报名,还有3支中学队伍参与,为运动会带来朝气蓬勃的青春力量。
为何能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这离不开北京市对机器人产业的高度重视。
北京市把打造全球机器人应用标杆城市作为发展目标,将重点支持“高能级平台、长周期资本、全链条布局、新应用落地”。
自2019年起,北京市连续出台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全力建设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的集聚区。目前,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约占全国1/3,今年上半年产业营收增长近40%。北京市已培养机器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7家,获批手术机器人注册证33个,集聚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30家,均居全国首位。
通过实施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将人形机器人作为核心领域进行谋划和布局,带动协作、医疗、特种、物流四种优势机器人产品跃升发展。已支持形成12类200项机器人创新产品,高端产品体系基本形成。
未来,北京市将持续支持高能级创新平台更好地服务产业创新;支持耐心资本进行逆周期、长周期投资;支持完善产业链布局,打造设计-制造融合的产业创新“完整体”;支持产品创新和场景创新融合,推动惠及民生的机器人应用落地,以民生保障、工业制造、公共服务和家庭生活等领域场景为重点,在支持创新产品进场景应用的同时,支持创新场景为适配产品而进行的改造,推动产品和场景的“双向奔赴”。
为拓展人形机器人的应用边界
今年,人形机器人频频亮相各大展会,展现出强大创新力和蓬勃发展活力。
人形机器人的最终目标是走进人们的生产生活,成为赋能千行百业、服务千家万户的枢纽和入口,它的发展一定要和真实应用、真实场景紧密结合、深度融合。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为机器人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在拆药分装、迎宾服务等赛项中,人形机器人开始撕下“有价无市”和“花瓶”标签,真正把应用场景落地到日常生活。
面向未来应用的“人形机器人化”场景探索,运动会是最佳平台,是未来生产生活创新场景的“样板间”。从这些场景的创新和探索出发,可以发现未来人形机器人应用的无限可能,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今天参加机器人运动会的运动员,可能就是未来的机器人工人。
同时,运动会为过渡期内产品迭代的效果提供了综合、直观的展示平台,客观反映了技术和产品与落地应用的真实差距,有助于投资人建立对人形机器人相关技术商业化应用的合理预期,避免急功近利的资本进入打乱产业发展节奏,吸引更多能够认清产业发展趋势、坚持长期主义的资本,陪伴人形机器人企业共同成长。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不仅是对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一次大练兵,更是推动技术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契机。通过这次大会,我们能够看到人形机器人的无限潜力。(蔡琳)